陕西有机产业的发展密码是啥?土地告诉你答案
来源:陕西日报 2025-09-30 08:17
9月22日,在五丰生态农场,饲养员给黑山羊喂水。 记者 刘印 摄
截至目前,陕西
有机产品认证先行区8个
有机经营主体559家
有机产品认证证书852张
有机种植面积135万亩
在机关工作30多年后,张晓辉回去当农民了。
9月22日,在甘泉县道镇施家庄村的五丰生态农场,集中连片的玉米长势正旺。
张晓辉穿行在垄间,随手剥开一个玉米棒,金黄的玉米粒颗颗饱满。“今年干旱,玉米种得迟了点,好在整体没有耽误。”张晓辉说。
务农十几年,张晓辉把脚下土地的“脾性”摸得清楚。无论是玉米、谷子、糜子,还是洋芋、红薯、南瓜,地里20多种作物的生长特性,他个个“门儿清”。播种、上肥等各个环节,任何一丝“纰漏”都逃不过他的“法眼”。
“东西好不好,土地知道。”张晓辉说。
张晓辉始终对儿时的“老味道”难以忘怀。早在退休之前,他心里就有了自己的打算——“当个农民”。
“那个时候条件艰苦,逢年过节的面香和羊肉香让人印象深刻。”张晓辉说,如今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舌尖上的记忆却无处寻觅了。
“问题出在哪儿?”张晓辉想知道答案。
2014年,张晓辉注册成立陕西五丰黑山羊种养殖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五丰公司”),并在甘泉县流转2000亩土地养起了黑山羊。
黑山羊是陕北的传统山羊品种。由于个头小、生长周期长、产绒率和产肉率低,最近几十年,黑山羊在陕北的养殖规模越来越小。
张晓辉不服气:“陕北人祖祖辈辈都养黑山羊,一定有道理。”
在黄土高原的沟道里,张晓辉复刻了最“原始”的农业生产方式——为畜种草、以粪肥田,不催肥、不打药,耐心等到五谷杂粮自然成熟、小羊羔足月出栏。
眼下是红薯收获季,农场经理赵光普带着人在地里忙活。随着锄头飞舞,肥沃的土地被翻开,一个个硕大的红薯露出来。
“地里用的都是农家肥,作物的营养供应充足。”赵光普告诉记者,农场在平整土地的时候同步铺设了水肥一体化管道。这些管道可以将沤好的猪牛羊粪直接输送到地里,基本实现了生态循环。
“事实证明,养殖不用饲料、种植不施化肥,依靠农场内部资源就能种出达到绿色有机标准的好产品。”说起如今的农场,张晓辉满是自豪。
为了还原记忆里的味道,张晓辉请大厨、开饭馆,打造从农场到餐桌的“直通车”,将地里的好东西变成一道道美味佳肴。
2018年,经过连续3年严苛乃至挑剔的漫长“考核”,五丰公司的黑山羊肉、黑毛猪肉、牛肉、小米等20个产品获得欧盟有机认证,还与法国、韩国、日本等国的经销商签订了杂粮和黑山羊肉出口协议。
从零开始的生态有机农业探索,终于有了模样!
截至目前,五丰公司的生态养殖基地扩大至1.5万亩,覆盖子长、吴起等县(区、市),养殖黑山羊、黑毛猪、黑和牛和乌鸡,种植菌草、紫花苜蓿、玉米和谷子、黄豆、黑豆等20余种五谷杂粮。
“玉米、菌草可以作为农场动物的饲料,动物粪可以作为生物肥还田,农场内部实现了化肥农药零添加、种养全程零污染。”张晓辉说。
在外人看来,张晓辉对种植流程的把控太死板,几乎达到不合常理的地步。
赵光普记得,有一年,一个外村的种粮大户找到张晓辉,打算花3万元买走农场库存的两圈羊粪,还好心地建议:“你把羊粪一卖,花1万元买点化肥撒到地里,玉米绝对长得又大又好,比雇人拉粪肥田省多了!”
张晓辉不为所动,依旧掏钱雇人,把圈里的羊粪一车一车撒进了地里。
对细节的“苛求”没有白费。
2021年,五丰公司的农场和餐馆被全国生态食材评定中心认定为主产黑山羊、杂粮的中国生态食材生产示范基地和四星级中国生态(食材)示范餐馆。
在延安市餐饮协会秘书长吴军看来,正是这种不顾一切的“轴”劲,让张晓辉从一个半路出家的农业“小白”一步步成为种养专家。也正是因为这种质朴的“轴”劲,在面临融资难题的时候,张晓辉能坚定信心,多方筹措,一步步挺过难关。
2019年,五丰公司被认定为省级龙头企业。
十几年来,张晓辉恪守“一年猪、两年羊、三年牛”的出栏周期给市场供货。五丰黑山羊肉、黑猪肉、黑和牛肉等绿色、无公害的有机产品成了远近闻名的“延安特产”。
那片张晓辉付诸心血的土地,给了他真诚的回应。
以“从土地到餐桌,从田间到舌尖”的生态化、标准化管理保障食品安全,同时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张晓辉的创业之路是陕北生态有机农业发展的代表。
而在陕南,生态有机农业发展也别有一番“风景”。
9月20日,洋县纸坊街道草坝村,两只朱鹮在中国科学院洋县黑米朱鹮栖息地案例试验田里悠闲地觅食。
这里是朱鹮核心保护区。20世纪80年代,世界上“最后”7只野生朱鹮在这里被再次发现。
“朱鹮对生存环境的要求极为苛刻,栖息地既要有树木筑巢、有河湖觅食,又要有安静的环境。换句话说,有朱鹮的地方就有好生态。”陕西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朱鹮人工繁育中心主任高洁说。
有好生态的地方,就能出好产品。
为给朱鹮提供优良的生存条件,40多年来,洋县禁用化肥农药,形成“稻田—朱鹮”共生系统,走出了一条“三产结合”“三生融合”的绿色有机发展之路。
人类对朱鹮的“礼遇”,换来了丰厚的回报。
2015年,洋县入选全国首批“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截至目前,洋县有机基地面积达18.23万亩、居全省第一位,有机产业年产值55亿元。
近年来,陕西有机产业发展机制健全,产品种类不断丰富,有机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及研发深度融合,产业规模持续扩大。
截至目前,陕西拥有有机产品认证先行区8个,有机经营主体559家,有机产品认证证书852张,有机种植面积135万亩。
生态、经济效益兼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效应加速显现。
秋日的陕北分外凉爽,牛羊在圈舍里悠闲地进食,农场里鸡鸣犬吠,田园生活气息浓郁。
张晓辉不再困惑,土地已经告诉他答案。
记者 魏伟 刘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