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看陕西丨榆林:多能融合 推动新型能源体系建设
来源:陕西日报 2025-09-30 08:08
榆林是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有着“黑金”底色。百米井下,采煤机轰鸣前行,巨大的滚筒精准地切割着煤壁;工业园区内,一车车煤炭经过化学反应,转化为甲醇、聚乙烯等化工材料;产业大会上,煤化工与氢能创新融合发展,为构建新型能源体系注入新动能……这里正在发生一场能源革命。
9月26日,在国家能源集团神东煤炭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神东煤炭集团”)的远程控制中心,大屏幕上实时呈现作业画面。工作人员轻点鼠标,下达指令,成套的智能综采设备便有序协同,源源不断地输送着煤炭。“采煤不见煤”在这里成为常态。
作为国内首个2亿吨煤炭生产基地,神东煤炭集团在我国煤炭供给中占据重要地位。“我国每产20吨煤,就有1吨来自神东。”神东煤炭集团党委办公室主任高会武介绍,“我们的煤炭产品具有低硫、低磷、低灰、中高发热量的特点,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化工、冶金、建材等领域。”
榆林的目标远不止于高效、安全、智能采煤,这些“工业粮食”的价值正被不断延伸。它们不仅是保障能源安全的“压舱石”,更是现代煤化工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的基础原料。
2023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批复同意榆林创建国家级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榆林站上高质量发展的新起点。
9月23日,记者走进国家能源集团榆林化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能榆林化工”)厂区。这里塔罐林立,管道纵横。“煤化工与新能源耦合”项目填补了国内以煤液化沥青制取炭基高温储热技术的空白,太阳能驱动的绿色合成氨关键技术实现突破,从煤炭到甲醇,再到聚烯烃及各种化工产品“煤头化尾,化黑为白”的完整产业链条已然形成。
“截至9月23日,我们的高压聚乙烯装置实现连续安全稳定运行164天,再次刷新国内30万吨/年及以上高压聚乙烯装置长周期运行纪录。”国能榆林化工烯烃厂聚烯烃装置经理孙爱光说。
据了解,该装置反应压力高达260兆帕,运行条件苛刻,实现长周期运行难度极大。为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国能榆林化工成立了专门的技术攻关队,全力攻克各项难题。
“我们探索总结出‘增大段间换热器冷凝’开创性举措,优化压缩机运行工况;优化过氧化物注入冲程,大幅提升装置抗干扰能力和运行稳定性;实施压缩机高压应变仪防堵改造,显著提升设备运行稳定性。”孙爱光介绍,长周期安全运行纪录的刷新,为煤化工产业超高压工艺装备稳定运行积累了宝贵经验,将助力榆林能源化工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
近年来,榆林坚持以多能融合为主线,一体推进煤油气风光电氢多能融合发展,推动现代煤化工与绿电、绿氢耦合,加快新型能源体系建设。
9月中旬,第十九届榆林国际煤博会、第三届西部氢能博览会同步举行,正是榆林推动多能融合发展的关键举措。
大会设置高端能化企业、区域协同发展、智能数字、氢能全产业链、绿色低碳国际区、先进能化装备6个展区,展示面积约9万平方米。展会期间还举办了煤化工产业创新与绿色发展交流活动、氢能产业链创新合作交流活动等专项研讨活动,超过900家企业在这个“煤氢”双展平台上实现了信息交互与资源对接。
据了解,榆林将氢能产业列为全市10条重点产业链之一,每年拿出3亿元支持氢能产业发展,推动一系列新技术、新项目落地,加快培育壮大氢能产业,全力打造“西部氢能之都”。
在榆林科创新城,世界首个实用化和规模化以氢能为主的零碳智慧能源中心已稳定运行超两年;在华秦氢能产业园,陕西氢能6千瓦级国内首台套固体氧化物电池电堆产品下线,陕西氢能20辆氢能重卡常态化示范运行;在榆横工业区,榆林零碳产业园氢能(制氢)示范项目加快建设,该项目利用榆林市丰富的光伏风电和矿井疏干水等得天独厚的资源,年产绿氢3000吨。
2024年,榆林市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甲醇产量分别占全国的14.5%、7%和11%,聚乙醇酸、烯烃抗氧化剂催化剂等一批高端产品填补了西部地区产业空白。
“我们将系统推进煤、油、气、可再生能源等多能融合发展,着力提高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水平和新能源规模化应用水平,在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上加快形成一批标志性成果,积极探索能源结构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下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新路径。”榆林市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介绍。
记者 王晨曦 苏欣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