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知道丨结余经费还有“妙用”?“三项改革”用这招破解科技成果“缺钱转”难题?

来源:西部网 2024-07-23 10:57

530f3ec2ed8c858bf642df61b6f2d94e.jpg

上周,陕西省技术交易大会在西安开幕,大会期间,来自高校、企业、院所、学会、金融机构等领域的专家学者、产业大咖、行业投资人齐聚西安,围绕前沿探索、产业应用、技术转化等问题,展开火热交流。

c60541b8a0bdcdc2556dfcb715f2b06d.jpeg

陕西省技术交易大会

陕西省技术交易大会能吸引如此多的行业“大佬”将投资的目光转向陕西,与陕西省的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息息相关。2022年3月起,陕西在全省高校、院所开展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试点,着力破解科技成果转化中“不敢转”“不愿转”“缺钱转”等难题,极大放开了科研人员进行科技成果转化的权限与自由,让更多科研成果从“实验室”飞向“生产线”。

其中,“三项改革”是如何破解“缺钱转”问题的呢?

科技成果转化“缺钱转”

从哪个“兜”掏钱?

“我们将基本理论打通后,讲给别人听,别人不仅听不懂,而且不爱听。所以我们只能自己投入大量资金,将智能焊接机器人做了出来,才引起了别人的注意。”

吴易明是秦创原的一位创业者,他直言,创业过程中,没钱是万万不能的。科技型企业尤是如此,前期的研发投入巨大,而搞科研的人普遍缺乏商科专业知识、无法顺利筹集创业资金,在融资、合作方面不具有优势,也就不利于科技产品的进一步优化迭代。而从资本角度来看,科技理解是有门槛的,资本很难判断项目是真的有经济效益,还是单纯搞“概念诈骗”,所以对科技型企业的投资也慎之又慎。

fc206609cdf33845739e25c70985cef1.jpeg

秦创原创新驱动动态(西咸新区供图)

因此,“双向不奔赴”造成了科技成果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堵点”——“缺钱转”,不仅“劝退”了不少有识之士,还让有价值的科技成果束之高阁,没能形成产业。西北大学的胡军教授就坦言:“过去即便有这种想法,也是很快劝住自己,太多的顾虑,太多的困难,不敢往前想。”

为了打破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堵点”,陕西省于2022年出台“三项改革”,其中颠覆性地开创了三项重要的科技变革,即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技术转移人才评价和职称评定、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出资科技成果转化,分别解决科技成果转化中“不敢转”“不想转”“缺钱转”的问题,鼓励和推动科技成果走向产业,走向社会。

其中明确规定,科研人员可以将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以现金出资方式,入股科技型企业,形成“技术入股+现金入股”的投资组合,并将这一出资方式视为职务科技成果转化行为。这既解决了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无法合理合规使用的问题,又补充了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链”,还能让资本吃下共同承担资金风险的“定心丸”,一举多利。

什么是横向项目?简而言之,高校科研项目分为横向项目和纵向项目,纵向项目指上级科技主管部门或机构批准立项的各类计划(规划)、基金项目,包括:国家级、省部级以及市厅级,获取难度大,科研价值和难度高,而横向项目是科研团队承接了其他单位的科技协作、转让成果、科技咨询及其他涉及技术的服务内容,获取较为简单,是高校科研人员普遍能够接触到的项目。

df20acde68c2584fda76bb16e61a443b.jpeg

陕西省科技资源统筹中心(资料图)

如果实验顺利,项目完成,横向项目经费会有适当的结余,但这部分钱并不能随便花掉。过去,结余经费的管理因机构而异,有的要退回原账户,有的收回统一管理,也有机构将其作为人员收入再次分配。“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一方面大量的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闲置’,另一方面‘缺钱转’困扰科研人员。”陕西省科技厅政策法规与创新体系建设处处长马云介绍。

“三项改革”首次官宣,可以将结余经费用作科技成果转化的“启动资金”。这样一来,不少科研人员终于能够将封存的结余经费利用起来,如: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师胡瑞柱将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200万元由学校账户直接入股合作公司,增资后科研团队占股45.8%;西北工业大学刘维伟团队借力当地一系列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改革政策的帮助,以“技术入股+现金入股”的方式组建了陕西道博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目前公司已完成首轮2000万元融资,企业估值达1.4亿元;西安理工大学将张延超团队研发的“高速润滑与密封技术”作价1908万元,横向结余经费出资80万元,形成“技术入股+现金入股”的投资组合,与陕西航空产业发展集团等公司联合实施科技成果转化……

政策一出,八方响应

攻克“缺钱转”难题

“三项改革”中提到的一个词,尤为暖心——“包容监管”,规定采取“一事一议”,科研人员履行了勤勉尽责义务,且没有牟取非法利益的,就免于追究其在实施“三项改革”中的相关决策责任,这让科研人员敢于迈出这一步。

还开创性地规定了“将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视为科技成果转化收入”,并要求推进健全依法依规作出的检查结果跨部门互认机制,以此避免科研人员因为动用经费而造成的审计、监督、检查障碍,让科研人员依法依规使用经费,“干干净净”做科研。

政策一出,各大高校纷纷响应,西北工业大学作为最早试点“三项改革”的高校,就盘活“闲置”的横向结余经费,设立“产业发展专项基金”,明确横向结余经费的出资路径,落实对科研人员的奖励政策,还将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出资形成股权收益的90%奖励给科研人员,形成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长效激励机制。

2bd7ececc599f4ced6bad83c68860ddf.png

西北工业大学(资料图)

“将校内长期闲置的部分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用于成果转化现金出资入股,这一改革举措,破解了制约科研人员成果转化的一个普遍难题。这不仅是对科研人员的权益激励,更有利于与合作投资方形成风险共担的利益捆绑机制,激发创新效能。”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科技处副处长顾清华表示。

除此之外,陕西省也为科研团队提供各个方面的“金银细软”,解决还可能遇到的其他“缺钱转”问题。

担心科技成果转化慢,资金回笼慢,秦创原提供资金补贴;厂房和人才公寓有现成的,直接“拎包入驻”。“三项改革”规定,对在秦创原总窗口落地转化且成功注册企业的,给予办公研发场地租金减免、投融资服务等支持。对符合条件的,优先给予省级科技计划项目支持。

d94571e2f818aa7c66bdd4678bc9870b.jpeg

秦创原办公场地(资料图)

西安交通大学研究3D人脸识别的李慧斌教授就是政策的受益人员,在项目入驻初期,他们发展困难,在裁员和坚持之间艰难抉择。作为“三项改革”重要的的实践者和执行者,秦创原为他们提供创业资金补贴,还给员工提供人才公寓,给企业提供场地,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因为我们做的是全国独一家,没有竞争对手对标,就很难形成产品生态,但未来2D人脸识别一定会被更精准的3D人脸识别取代,我们对这项技术很有信心!”李慧斌说。如今,在秦创原和西安交通大学的强势支持下,他们已经顺利完成了从“不擅长做产品”,到应用范围越来越广的转型,营业额实现了指数增长。

除了对科研工作者利好,“三项改革”还支持有条件的市(区)以科技项目形式向科转企业投入财政科技经费,在被投企业实现市场化股权融资或进入稳定发展阶段后,将投入的财政资金转换为股权,并按照“适当收益”原则逐步退出,形成财政资金循环运行的长效机制。这将很大程度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形成地方招商引资的重要抓手。

1d85570e16bbd15c171345591b28a415.jpeg

陕西科技大学(资料图)

以“三项改革”科转项目为纽带,秦创原总窗口与商洛、宝鸡、咸阳等6市建立“双向飞地”、与各市县共建20个协同创新基地,各市区也积极承接西安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形成了“西安研发、地市转化”全省协同创新发展局面。如:陕西科技大学构建学院与地市合作的“一院一市”机制,对接重点产业链组建新型显示、乳制品、航空等11支成果转化创新团队,形成全省地市重点产业全覆盖;而作为老牌工业城市,铜川正在借助陕西科研力量,着力推进卫星研发制造、火箭研发生产和试验、卫星测运控、卫星数据应用的集成布局,建成陕西“商业航天先行先试区”。

2023年,陕西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达到71.72%,居全国第10位,其中高新技术产业化指数连续两年均晋升2位、位居全国第7。

科技创新水平可以转化为产业发展水平,如今,陕西省正在为“智慧”插上产业的“翅膀”,相信在“三项改革”的引领下,陕西将创下更多的科研记录,实现更多的技术突破,为陕西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科创力量。(文/王佳祯)

相关阅读

精彩推荐

更多推荐

下拉更多推荐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