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知道丨陕西如何打破职称晋升“老传统” 让科研工作者“名利双收”?

来源:西部网 2024-07-12 16:34

3cbe498a03e03b525efa55048c1345b6.jpg

7月11日,果蔬激光打标机、全天候阔叶作物三维扫描仪、高纯度氘代分子合成平台等来自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5个项目轮番登场,路演展示。

仅今年,秦创原创新促进中心就举办了20次科技路演,而这样的活动已经持续了两年,部分路演项目甚至已经成功“孵化”,产生效益——智慧井下探测、3D人脸识别、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高温隐身材料、碲锌镉空间探测芯片……这些科研成果的转化落地,背后离不开陕西省于2022年出台的“三项改革”,正是它打破了科研人员职称晋升的“老传统”,让高校科研工作者纷纷涌入科技成果转化的“新赛道”,全力助推了陕西省新质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b95358dfa2f91b30c5cc89c11d1b8e6f.jpeg

西安交通大学李慧斌研发的3D人脸识别技术

不看论文数量,不唯学历资历,不作限额要求,以科技成果转化成效为第一标准,只要达到,就能够晋升职称。这样的政策,不仅一举打破了高校“内卷”的学术氛围,还为高校科研成果转化铺开了一条“康庄大道”,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高校“动能”。

“埋头苦干”的科研人员

不应“默默无闻”

20年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杜军志带着自己培育改良的“西农早蜜一号”来到阎良推广甜瓜新品种,帮助农民实现甜瓜每亩收益由原来的一两千元提高至7500元,让阎良成为有名的“甜瓜之乡”。

82588e997f734f7fc417d77e0cc28b94.jpeg

“西农早蜜一号”

做出了如此突出的成绩,在职称评审面前却没有优势——教师职称评审更注重教学和科研,而杜军志将大部分精力放在了帮农民提高产量上,在教学和发表高水平科研论文上缺少竞争力,所以他十余年间仍为助理研究员。

这样的例子不在少数,许多科研人员更专注科技成果的应用与转化,在传统的职称评审体系中没有优势。但是,科技成果转化的意义不仅限于科技创新本身,‌还涉及经济发展、‌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社会进步以及国家竞争力的提升等多个方面,通过科技成果转化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了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进一步推动了经济增长。

因此,过去传统的职称评审体系与如今时代高速发展的变化和要求存在矛盾,一场科技改革势在必然。

为改善杜军志这类注重实用,缺少论文的科研人员职称难提升的问题,陕西省于2022年出台“三项改革”政策,并要求各科研单位根据实际情况,研究制定技术转移人才的评价方法,要求为职称评审单设条件、单列指标、单独评审。这一规定让忙于科技成果转化的高校科研人员,也能通过转化的成果得到职称晋升,让成果转化本身也成为一项巨大的成果。

db3563d366a1f2292047843a785b2acb.jpeg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在“三项改革”的引导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通过实地考察、服务对象评价等环节,重点考察典型试验示范基地建设、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品种推广面积、社会经济效益等,对教师的推广工作实绩和贡献进行综合评价。

终于,杜军志凭借探索出的一整套成熟甜瓜育苗和标准化栽培技术,综合评价其切实解决了农业生产难题,为地方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他成功从助理研究员直接晋升为推广研究员(即农业系列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

近三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有16位像杜军志这样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农科专家晋升了职称,极大调动了从事科研成果转化的科研人员工作积极性。

人才是科技发展的“基因”

陕西给人才一片发展的沃野

“三项改革”政策明确了技术转移人才参与职称评审的两条成长路径和评价标准。一是对面向经济主战场,开展新技术概念验证、中试熟化、产业化工作的高校教师,按照分类评审要求纳入“教学科研型”参加职称评审,重点评价其科技成果转化取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价值;二是对专职服务成果转化的科技管理人员,纳入工程序列参加职称评审,重点评价其推广本单位科技成果取得经济社会效益过程中所作贡献,以能力、业绩和贡献评价人才。

该项规定,为努力进行科技成果转化的“能人”开启了“绿色通道”,让低头耕耘的科研人员不再“默默无闻”,极大破解了科技成果转化中“不想转”的难题。

政策推行以来,各行各业的专家学者都感受到了陕西科技改革的“春风”,吸引了一大批科创人才参与科技成果转化,全省科研人员创业的氛围空前浓厚。

e3d5072b56d9c0639f02e463cde53b04.jpeg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设立了成果转化职称评审序列。在职务评聘、科技人才引进、职务分级、岗位聘任等工作中,突出知识产权转化运用的结果导向和实绩导向,建立成果转化绩效与专职人员收入分配挂钩的激励机制,增设成果转化单独序列,单独投放指标,鼓励教职员工从事成果转化相关工作。近两年,该校凭借科技成果转化晋升职称人数共110人,其中4位教师晋升正高职称。

而放眼全省,已有68家高校院所改革了技术转移人才评价和职称评定办法,今年陕西力争“三项改革”试点单位超200家。共计563名科研人员已经凭借科技成果转化贡献晋升了职称,这一数字还在持续上升。

像“三项改革”这样的职称评审政策在全国也极为少见,2022年,辽宁省也出台了科技成果转化成绩优异人员职称评定的暂行办法,2023年,黑龙江省为转移转化人才职称评审建立了“绿色通道”,安徽、云南、山西、广西等地于今年刚刚进行改革试点……可以说,在科技成果转化的时代中,陕西大踏步走在了改革的前列。

成果转化进程加速推进,“三项改革”正成为陕西塑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的重要举措。

751e932fc3e793686372b30c41c915db.jpeg

《创业梦》摄影:刘夙培

2024年,陕西更是出台“八条措施”进一步激发技术转移转化人才活力,从延伸拓展评审范围、增设技术转移转化岗位、支持社会组织评价、建立晋升绿色通道、创新评价工作机制、强化薪酬待遇激励、强化创业资金扶持、搭建转化对接平台等方面细化了科技成果转化人才支持政策。省人社厅相关处室负责人表示,“八条措施”的出台,将不断增加技术转移转化人才供给,进一步激发技术转移转化人才活力,更大力度助推科技成果在全省落地转化。

“八条措施”规定首次申报技术转移转化职称时,业绩特别突出的,可采取“一事一议”“一人一策”方式直接申报高级职称;此外,还要求在各级各类人才项目及人才类评比表彰项目中,向从事技术转移转化工作的人才倾斜,为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发奖状、添荣誉;且可自主确定专门用于技术转移转化人员薪酬分配的绩效工资部分,给科技成果转化优秀人才实打实的经济利益。

人才是科技型企业成长的核心,是产业链和创新链“两链”融合的“基因”,是国家发展的科技“排头兵”。重视科技成果转化,就是重视人才的多元发展,重视科研成果的应用,重视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三项改革”+“八条措施”构成了“护航”陕西省科技成果转化人才“成长”的政策“矩阵”,共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根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数据,目前,陕西科技型中小企业超过2万家,技术转移转化专兼职人才2000余人,每年登记科技成果3100余件。相信在政策的引领下,科研人员能在竞争性强的学术圈中“解绑”,并能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实打实地转化为产业,“飞”入千万家,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文/王佳祯)

相关阅读

精彩推荐

更多推荐

下拉更多推荐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