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馨于行 技精于勤
来源:陕西日报 2025-08-19 07:59
编者按
2025年8月19日是第八个中国医师节,节日主题是“德馨于行,技精于勤”。全省卫生健康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全面推进健康陕西建设,涌现出一批敬业奉献、锐意进取、担当作为的先进典型。
节日前夕,陕西省人民政府授予100名同志“陕西省优秀医务工作者”称号,授予50个单位“陕西省优秀医务工作团队”称号。记者走近部分优秀医务工作者和医务工作团队代表,讲述他们坚守初心,护佑人民生命健康的感人故事。
刘满军:让经典药方造福更多患者
8月14日,刘满军(右)在生产车间检查药物生产情况。 本报记者 霍强摄
在陕西省中医医院,药学部主任刘满军从事药学工作30年,他深入研究传统中医药方,结合现代科技,进行工艺改良,提高制剂疗效。
“通俗来讲,我的工作就是把全院名老中医的经典药方变成医院制剂造福更多患者。”8月14日,刘满军告诉记者。
看似容易,但是要把一个药方实现规模化生产,找到药效最好的剂型,往往要经历工艺设计、小试、中试乃至模拟大生产等漫长的过程,是个“苦差事”。
以用于治疗慢性肾脏疾病的芪参益肾丸为例,刘满军在拿到药方后,带领团队用3个多月时间完成了工艺设计和实验室小试。但是,进入中试阶段后,药物在制丸机内无法成形。
“我们进行了反复试验,都失败了,中试进行不下去,一切只能推倒重来。”刘满军说,“团队再次认真分析药材成分,重新设计工艺,决定将丸剂由浓缩丸改为水丸。”
刘满军介绍,浓缩丸是将组方中部分药材提取、部分药材粉碎后,用水混合制成的丸剂,而水丸则是将药材粉碎后,用水制成的丸剂。
又是3个多月的试验,中试最终获得成功。但此时工作才完成了一半,接下来还要做质量标准研究和稳定性试验。稳定性试验就需要半年时间,一组制剂放置在高温高湿环境下,另外一组则在自然环境放置,每隔3个月进行一次检验。
“这一套流程走完,真正能做到工艺可行、质量可控时,我们才会向药监部门进行申报。”刘满军说。
近年来,刘满军带领团队积极推动制剂研发与技术创新,使医院制剂品种由2009年的33种增加到现在的95种,覆盖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心血管等多个领域,显著提升了制剂的临床应用价值。
刘满军坚信,药学工作的核心在于“守护生命健康”。在此背景下,他主导建立了“制剂全生命周期”质量管控机制,推行“三级质量追溯”制度,确保每一个环节均符合质量标准。在其带领下,医院制剂中心连续12年产品合格率达100%。
医院制剂只能用于本院及医联体单位,为了让更多患者受益,刘满军致力于推动医院制剂通过国家审批,拿到“国药准字”。
“去年以来,陕西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向医疗卫生机构延伸,支持医药领域成果转化,给我们提供了极大帮助。”刘满军说。在秦创原创新药物成果转化路演活动现场,刘满军团队与陕西盘龙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达成合作,共同推动清瘟护肺颗粒新药研发工作。
“未来,我们将做好陕西省医疗机构制剂配制中心建设,让更多经典药方实现转化,服务百姓。”刘满军说。
记者 霍强
韩斌:聆听患者心声 提高服务水平
8月12日,韩斌为患者做检查。
“我们把医院、把科室建设好了,老百姓就可以少跑路、多省钱。”8月12日,宁陕县医院院长、主任医师韩斌对记者说。
2000年,韩斌从医科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宁陕县,成为县医院的一名骨科医生。20多年来,他努力为家乡人民解除病痛。
宁陕县位于秦岭腹地,老百姓看病就医有诸多不便。为了改变这种情况,韩斌一直致力于业务钻研,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养及专业技术水平。他将“微创骨科”的理念根植于宁陕县医院骨科,将骨科治疗水平大幅提高。
从一名医生到行政管理者,变的是岗位,不变的是医者初心。“要让全县的医疗质量全面提升,我们必须有过硬的学科和老百姓认可的专家。”韩斌说。根据宁陕县医院实际情况,他积极寻找破局的办法。正是在这种理念的主导下,医院建立了眼科显微技术、骨科关节技术、妇科微创技术3个专家工作站。近年来,3个专家工作站累计推广适宜技术20余项,使宁陕县医院的技术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为打破全院怕科研、不敢搞科研的僵局,韩斌帮助医院申报科研项目6项,其中2项结题完成。
2024年,宁陕县医院按照发展要求,组建了以县医院为总院,县中医医院、县妇幼保健院和11个镇卫生院为分院,54个村卫生室(所)纳入统一管理的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医共体整合城乡医疗资源、构建分级诊疗秩序,形成了责任一体化、管理标准化、服务同质化、利益共享化的县域医疗服务新体系。医共体组建后,韩斌兼任医共体总院院长。
配置基层医院急救设备,解决医共体内人员短缺,提高基层镇村医务人员待遇,建立完善远程医疗系统……医共体的建设成为韩斌工作日程上的大事。随着医共体的发展,基层医疗技术水平不断增强。2024年,基层住院患者较前增加了48%,门急诊患者增加了近10%。
“守护健康是每个医务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我们将以办好老百姓满意的医院为目标,继续奋斗。”韩斌说。
记者 张家祯
王仁兵:村民的“健康管家”
8月11日,王仁兵(右一)在为村民做健康科普。
“最近,大家外出时要小心被马蜂蜇伤,千万别大意。”8月11日上午10时,在镇巴县平安镇老庄坪村卫生室不远处的树荫下,村医王仁兵的“健康课堂”开讲了。王仁兵和村民坐在一起,进行科普之余还不忘了解大家的健康状况。
王仁兵出生在一个“世代行医”的家庭。长大后,他沿着祖父与父亲的足迹,踏上了守护村民健康的道路。今年37岁的他,行医已有16年。作为村卫生室唯一的医生,16年来,他的手机24小时开机,不管刮风下雨,还是严寒酷暑,只要有乡亲需要,他总是二话不说,背上医疗箱奔走在出诊的山路上。
“村里的很多老人都是看着我长大的,就像自家长辈。为大家解除病痛,是我应该做的。”王仁兵说。
王仁兵不仅治病救人,还注重疾病预防、健康宣传。他将公共卫生服务理念深植于日常工作中,不断推进村级健康体系建设。
通过门诊管理、上门随访、电话回访等方式,王仁兵对全村155名高血压、22名糖尿病患者实行分类管理,逐一建档、定期检查、动态跟踪。在他的精心管理下,村里的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率显著提高,糖尿病患者血糖达标率明显改善。
王仁兵坚持定期进行健康讲座,结合农村生活特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普及慢病预防、常见病识别、合理用药知识,累计受益村民超4000人次。通过长期的健康宣教,“减油减盐”等健康理念在这个传统的村庄得到普及。为满足群众看病便利需求,他积极推动“家庭医生签约制”落地。目前,全村签约率达96%。
老庄坪村也在王仁兵的推动下完成健康档案电子化建设,实现实时信息上传与规范管理,使“现代医疗”真正延伸到偏远山村。
“在村里当医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疾病,突发病、慢性病,村医都要及时处理。”平时工作繁忙,但王仁兵一直在坚持学习、精进医术。为了更好地服务群众,他还主动进修中医适宜技术,全力准备临床内科主治医师考试。他说,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守住村民的健康。
“我从小在这里长大,只要乡亲们需要,我就会一直干下去。”谈及村医工作的意义,王仁兵说,“我的存在为村民多了一份保障,这份成就感比什么都珍贵。”
记者 张家祯
空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口腔修复科团队
牢记使命 创新致远
牛丽娜(右二)与团队成员进行技术探讨(资料照片)。 受访者供图
“谢谢大夫,给了我恢复正常生活的希望。”8月12日,在空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口腔修复科(以下简称“口腔修复科”)做完种植牙二期手术后,来自杨凌的患者王女士再次向主刀医生表达感激之情。
半年前,由于右侧下颌多颗牙缺失,王女士辗转多地寻求种植修复,均因病情特殊未能如愿。最终,她慕名来到口腔修复科求诊。
“我们检查发现,患者缺牙区域还埋藏着两颗未萌出的牙齿。这两颗牙位置非常特殊,‘镶嵌’在牙槽骨内,几乎占据了牙槽骨的全部空间,深达下颌骨下缘,如果拔除下颌骨区域容易发生骨折。”主刀医生、口腔修复科副教授冯志宏说。
正常种植体要植入牙槽骨内,但王女士的这种情况,种植体只能种在“挡路”的“埋伏牙”上。
“经过团队会诊,我们决定进行大胆创新,制定了穿牙种植方案。由于牙釉质比骨头更硬,传统的扩孔钻无法保障种牙速度和精度,团队还定制了长裂钻,设计了穿牙裂钻导板。”冯志宏说。
手术开始后,团队对“埋伏牙”的牙釉质进行了精准突破,随后进行了种植窝洞预备和植入,为后续成功“种牙”奠定了基础。
像救治王女士这样进行大胆突破和创新的案例不是孤例。口腔修复科团队在一代代学科带头人带领下,秉持“修新复本、以口铸碑”理念,不断突破临床新技术,取得一系列丰硕成果。
中国工程院院士赵铱民牵头的科研成果《严重颜面战创伤缺损与畸形的形态修复和功能重建》获得口腔医学领域唯一的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成功研发出世界首台自主式口腔种植机器人,并广泛应用,开辟了口腔医疗全新赛道。
口腔修复科教授牛丽娜、陈吉华等共同完成的科研成果《口腔粘接修复新技术及其临床应用》获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显著提升临床粘接修复成功率。
团队聚焦公众口颌系统功能修复与重建健康需求,在全流程数字化修复、自主式种植机器人辅助种植修复以及微创美学修复技术等领域成果显著。
经过多年发展,科室成为国内唯一实现院士—国家杰青—长江学者全覆盖的口腔修复学科,综合实力国内领先。近日,该科室被陕西省人民政府授予“陕西省优秀医务工作团队”称号。
“下一步,我们将紧盯人工智能、数字化技术等在口腔修复领域的创新应用,实现更多临床技术突破,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口腔修复科主任王富说。
记者 霍强
西安市莲湖区青年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当好居民健康“守门人”
8月14日,青年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人员为孩子接种疫苗。 本版照片除署名外均由本报记者 张家祯摄
“张大姐,早!”
“早上好。今天气色不错啊!”
8月14日上午7时40分,西安市莲湖区青年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医师张瑞霞正在做接诊前的准备工作,家住青年路街道莲四社区的董先生便推开了诊室的大门,找她测量血压。
董先生今年55岁,得过脑梗、脑出血,做过腰椎手术,是张瑞霞的“老病号”。“我高血压20多年了,特别是2019年脑梗后,连话都说不清。我经常过来量血压、做检查,张大夫每次都耐心地接待我,就像大姐一样。”董先生告诉记者。
如何做好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人的随访和健康管理工作?青年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用行动给出了答案。面对辖区4000余名高血压患者、1600余名糖尿病患者,该中心创立“齐抓共管”的管理模式:家庭医生团队所有人员均参与随访管理;全科医师把控治疗方案,中医师协助治疗调理体质,健康管理师负责日常督导,健康指导员和护士负责健康教育指导,公卫专干负责总体协调,实现共管。
“中心组建了12支家庭医生团队,每支团队配备全科医生、护士、公卫专干、中医师、健康管理师及健康指导员,承担片区内家庭医生出诊、慢性病随访、老年人健康管理、义诊宣传等家庭医生签约履约服务。”青年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牛艳说。
目前,该中心已为辖区6万余名居民建立健康档案,对65岁及以上老年人开展健康管理,每年进行一次免费健康体检;对慢性病患者实施“建档—随访—干预—评估”闭环管理;对0—6岁儿童开展健康管理,定期进行儿童保健、预防接种等服务。
8月12日,西安市中心医院和青年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联合开展义诊活动。一大早,现场就排起了长队。为让社区居民“少跑腿、好就医”,青年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西安市中心医院构建医联体并签约卫星医院,逐步实现三级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家庭医生团队有机衔接和联动,并逐步建立“小病在基层、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全周期医疗护理服务机制。
方便、便宜、效果好。这是很多患者在青年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后的感受。“我们将进一步提升服务能力和服务品质,为居民提供更加优质、高效、便捷的医疗保健服务,守护好人民群众的健康防线,做好群众的健康‘守门人’。”牛艳说。
记者 张家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