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王文:同胶东800万军民反“扫荡”取得重大胜利

来源:陕西日报 2025-08-19 07:49

王文(1911年—1943年),原名学善,化名老井、罗文,陕西绥德人。1927年春,王文考入省立第四师范学校,读书期间,积极参加革命活动,并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初转为中共党员。1935年1月后,历任绥德县革命委员会主席、县苏维埃政府副主席、中共绥德县委书记等职。1936年5月,受中共中央派遣任中共吴堡县委书记,为保卫陕北省中心区域安全作出贡献。

全民族抗战爆发后,王文任米脂县县长,团结李鼎铭等进步爱国人士投身抗日活动。不久,王文奉调入中共中央党校学习。1938年初,中共中央决定派郭洪涛带领包括王文在内的50多位干部,携带两部电台赴山东开辟敌后根据地。王文一行经过3个月的跋涉,于5月到达山东。

1938年6月,王文任中共胶东特委书记。当时胶东地区的几支抗日武装分属不同系统,步调不一,国民党顽固派又趁机扩张,局势复杂。王文决定先抓武装队伍建设,深入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和掖县三支队,向官兵宣讲中共抗日方针,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军事培训。8月,他赴掖县与胶东抗日游击第三支队领导人郑耀南等商议部队合编,撤销三支队番号,将相关部队合编为第三军六十一、六十二、六十三和五十五团,统一胶东抗日武装。9月18日,第三军改编为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五支队,12月又改编为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五支队,标志着胶东抗日武装力量空前统一。同时,王文深入农村发动群众,迅速在各县建立游击队和基层政权。经过半年多努力,胶东抗日形势蓬勃发展,以蓬(莱)、黄(县)、掖(县)三县抗日民主政权为基础的胶东北海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得以建立。

1939年1月,王文任中共胶东区党委书记。7月,胶东区党委改称中共山东第三区委员会(习惯上仍称胶东区党委),王文仍任书记。9月,王文任山东省第三军区政委。1940年9月,原第五支队编为山东纵队第五旅,第三军区先后组建三个团组成新的第五支队,王文兼任政委。1940年底,山东纵队第四次整编后,王文任新编山东纵队第五支队政委。1939年夏到1941年春,胶东军民在王文等人的领导下,经过仰望顶、灵山、良蒙山、葛门口等战斗,粉碎了日军的“扫荡”,使胶东根据地日益发展和巩固。

1942年9月,王文任胶东行政公署主任、胶东军区副政委。10月,日军调集两万余兵力“扫荡”胶东抗日根据地,王文与其他负责人组织全区军民开展反“扫荡”斗争。当时正是抗战最艰苦阶段,日军对胶东军民进行了多次“拉网扫荡”,胶东处于日、伪、顽的夹攻之中。王文坚持依靠群众、开展武装斗争,带领干部深入基层,组织群众团体,开展减租减息、大生产和参军运动,同胶东800万军民共同经历了艰苦的反“扫荡”斗争,取得歼敌3000余人的重大胜利。

残酷的战争环境和艰苦的生活条件,使王文的健康状况急剧恶化。1943年春节刚过,王文突然大量吐血并昏迷,区党委十分关心王文的病情,派警卫班和炊事员专门负责王文的安全和生活。王文生病后,同志们纷纷凑钱为他改善生活,增加营养。他坚决不收,后因盛情难却,就勉强收下来,最后让爱人将自家的钱添上一并交行署行政科,转赠泰山灾区难民。

王文病情稍微好转就投入工作。两个月后,政委林浩奉调回山东局学习,胶东党政军工作重担全部落在王文肩上。时间不久,他体力不支,仍咬牙坚持。9月,林浩返回后,山东局强令王文离职休息。11月16日,经多方治疗无效,王文与世长辞,年仅32岁。

(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

精彩推荐

更多推荐

下拉更多推荐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