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对话丨一九四五年,二十岁的他火线入党——“入了党,更知道要为啥拼命”
来源:陕西日报 2025-08-19 07:52
8月5日,西安市临潼区西绣岭小区,阳光透过窗户洒在101岁的周绍文老人膝前。他胸前挂着的数枚勋章随着他的动作轻轻碰撞,发出细微声响。
窗外,蝉鸣阵阵,老人缓缓讲述起80年前的烽火岁月:“1945年开春,在新泰县北部石棚附近,我们营与日伪军交火。子弹嗖嗖飞过,像蝗虫扑向庄稼地……”
“战斗结束回到驻地,我感觉后背凉飕飕的,后来发现身后背着的棉被被打了12个窟窿。”周绍文老人突然抬高声调,双手在空中比划着弹孔分布的位置,“要是子弹再偏半分,今天就没机会给你讲这些喽。”
“1944年我19岁,跟着家兄加入山东省莱芜县大队,投身抗日。当时没别的想法,就是打鬼子、护家乡。”周绍文说。
1945年,周绍文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他翻开一本纸页泛黄、边缘磨损的笔记本,上面工整记录着战友的姓名和战斗的点滴。他指着其中一行说:“看,1945年3月,火线入党。入了党,更知道要为啥拼命!”
当年,莱芜县大队与新泰县大队合编为新莱独立营,主要任务是发动群众、建立地方政权、支援大部队作战。被子上的12个弹孔就是那年春天在新泰北部的战斗中留下的。
“那时候,在莱芜、新泰周边,跟鬼子、汉奸周旋,打游击、拔据点,没一天安生。”周绍文回忆,语气里带着战场特有的凝重,“雁翎关那次战斗,我们县大队配合主力行动,多少好战友就倒在了我身边……”老人的声音低沉下去。
敌后的斗争残酷而艰难。“吃不上、穿不暖是常事。冬天,穿着单衣跟鬼子拼,冻得骨头缝都疼。最难受的是缺武器、弹药,有时候几个人才分一条枪。”周绍文拿出一杆已经生锈的红缨枪说,“当时,部队给我配发了这杆枪。我就是用它夺下了侵略者的武器!”他语气坚定:“就是凭着这股劲儿,咱硬是在鬼子眼皮底下坚持斗争,一点一点消耗他们。”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的消息传来。“那天,整个村子都沸腾了!乡亲们敲锣打鼓,又哭又笑。”周绍文的脸上焕发出光彩,“多少血泪,多少牺牲,终于盼来了这一天!我们胜利了!”那一刻的狂喜与泪水,穿越80年时光,依然清晰地烙印在老人的记忆里。
硝烟散尽,周绍文始终坚持将战斗经历记录在笔记本上。“这些本子是我的传家宝。”他抚摸着厚厚一摞泛黄的笔记本说,“希望我的子孙后代能通过这些文字,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是用什么换来的。”
1953年8月,带着满身战伤与荣光的周绍文转业陕西,投身地方建设,先后在渭南、临潼等地工作,于1984年6月离休。
2020年,西安市启动“老兵口述历史”抢救工程,周绍文成为首批参与的五位抗战老兵之一。面对摄像机镜头,他讲述的烽火岁月令在场人员无不动容。“举办‘老兵口述历史’这项活动,充分说明了党和国家没有忘记我们,”周绍文老人感慨,“如果能够起到教育青年坚定爱党爱国信念的作用,我就感到欣慰。”
如今,每年暑假,周绍文家中就热闹非凡。隔三差五就会有慕名而来的“粉丝”,听老人讲述革命故事。为激励更多年轻人积极向上、爱党爱国,周绍文十分乐意分享自己的战斗经历。
“前几年,我给大学生讲课时,有人问我‘您后悔吗’”周绍文老人一脸严肃,“我告诉他,我们这一代人用血肉换来今天的和平,你们这一代人要用知识守护它。”
“父亲是我们家的标杆。”周绍文的儿子周长顺说。在周绍文的言传身教下,他家已有7名党员。周长顺介绍:“在父亲的影响下,家里先后有6人参军。”每次儿孙回来,周绍文老人总不忘叮嘱:“做人要本分,做事要认真!在岗位上,要对得起党、对得起国家,绝不能给组织抹黑!”
“年纪大喽,腿脚也不利索了,为党做不了啥具体事了。”周绍文望向窗外明媚的阳光,道出心底的期盼,“把儿孙后代教育好,让他们永远跟党走、走正路、干实事。这就是我这个老党员现在能做的,也必须做好的最后一点贡献了。”
记者 梁易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