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1年西安人工智能产业总产值将达1000亿元
来源:城市经济导报 2019-03-14 09:56
随着理论与技术的日益成熟,人工智能应用领域不断扩大,应它而生的科技产品,成为人类智慧的承载。作为西安硬科技“八路军”之一,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势头迅猛,西安抢抓人工智能发展的重大机遇,提升新一代人工智能领域的科技创新能力,加速打造西安人工智能产业,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与西安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
目前,西安已拥有人工智能企业120余家,产值100多亿元,预计到2021年,全市人工智能产业总产值将达到1000亿元。
人才与技术均领先全国
要素成本洼地效应明显
“西安市目前有人工智能企业120余家,产值约110亿元,涵盖了人工智能各主要产业领域。”西安市硬科技产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到,作为人工智能发展基础的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近年来均保持了40%以上的增速。同时,全国人工智能百强企业已有10家进驻西安,另有海航集团、浪潮集团、吉利汽车等在人工智能领域有重点布局的大型企业已与西安市签约,在当地进行项目投资建设。
说到西安发展人工智能产业的优势,该负责人表示,西安人才和技术实力全国领先,西安市在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四大与人工智能紧密相关的一级学科均具有全国排名前10位的高校,且有31所高校从事人工智能相关专业人才培养,集聚了9位院士、23位长江学者等高端人才,每年培养相关专业研究生5200余名、本科生9500余名,已成为全国人工智能产业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西安市具有人工智能相关国家级研发平台11个,省部级平台33个,在机器学习、图形识别、无人系统、智能机器人等领域形成了26个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国家级科研成果,一定程度上引领了国内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方向。
同时西安可开发的工业用地丰富,通用厂房的出售与租赁价格偏低,土地要素的成本优势凸显。西安市已确立了打造“硬科技之都”战略,出台了《西安市发展硬科技产业十条措施》,这为硬科技产业之一的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支撑。“西安市正在规划和建设8个人工智能相关的特色小镇和产业基地,这将有力承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
缺乏龙头企业引领
技术优势还未转化为产业竞争力
存在优势的同时,也存在缺乏龙头企业引领、产业链中基础层与技术层薄弱等短板。
据记者了解,西安人工智能相关企业120余家里面,中小规模和初创企业为90家,占西安市人工智能企业总数的75%,其中初创企业76家,占企业总数的63%,企业总体规模偏小,相关规模企业仅为涉足人工智能领域的传统制造企业,缺乏能够专注人工智能领域的大企业。
西安市人工智能企业的产品和服务主要处于智能制造、智能无人机、智能机器人等应用层,而从事计算机视觉、AR/VR、语音识别等技术层的企业仅8家,从事人工智能芯片器件、系统等核心部件研发生产的基础层企业仅4家,还不能把控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主动权。西安市人工智能技术优势还未有效转化为产业竞争力。企业以中小规模企业为主,整合吸收高校院所优势技术的能力有限,还不能很好支撑西安人工智能技术优势向产业优势的转变。
强化人工智能创新平台建设
重点打造优势产业
为了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优势、弥补不足,实现西安市人工智能产业快速发展,西安制定了《西安市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规划(2018-2021年)》,通过强化创新平台、突破关键技术、打造优势产业、推进应用示范、优化空间布局,加快形成西安市人工智能产业快速跃迁的战略路径。
在强化人工智能创新平台建设方面,支持人工智能基础支撑平台建设,在智能终端、无人自主系统、区块链、北斗高分遥感、工业物联网、工业控制安全等重点领域,建设一批瞄准应用需求、主体多元和市场化运作的功能型平台。支持西安市人工智能工业研究院建设。构建人工智能数据服务中心与测试环境平台。以无人系统和无人运载工具为主要产业方向,在翱翔小镇建设军民融合创新平台。在智能感知、智能理解、智能交互与协同优化、智能芯片器件和智能系统方面突破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瓶颈。
依据西安市人工智能领域已有的科研优势、特色和产业基础,积极打造人工智能优势产业。依托西安交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人工智能相关专业科研力量以及相关企业的人才和资源优势,开发面向人工智能的关键基础软件产品。依托西安交通大学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所、智能机器人创新研究院,重点研制各类人工智能产品。
依托西北工业大学无人机研究所等相关研究单位和企业,培育无人机产业集群。依托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空天动力研究院推动小型航空发动机研发。依托京东无人机研发中心等龙头企业推动民用无人机等产品研发和制造。以西安交通大学、长安大学等高校院所为依托,重点加强车载感知、车联网、物联网等技术集成和配套。依托西安在图像视频识别领域的研发优势,加强高校、科研院所与智能龙头企业之间的产学研合作,带动西安智能安防产业的全链条发展。
发挥各区优势
优化人工智能产业布局
通过发挥各区优势,优化人工智能产业布局。
高新区以中国西部军民融合创新谷西安人工智能小镇、阿尔法小镇为重点,形成智能软硬件产业集群;依托中兴智能终端产业基地,打造智能终端产业集群。
经开区依托西安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基地,打造智能机器人产业集群。
航天基地依托航天五院等重要科研院所,打造智能运载工具产业支点。
西咸新区依托西工大翱翔小镇、硬科技小镇及西安爱生技术集团公司,形成无人机产业链。
阎良区依托西飞集团强大工业基础,规划建设智慧城市、智慧安全、智慧生活、智慧交通、智能制造五大主题园区。
浐灞生态区以全市旅游大数据建设为先导,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在大数据产业领域的应用示范。
预计到2021年,西安人工智能相关国家级研发平台增加到15个,省部级平台增加到40个,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5个。一批关键技术得到突破,一批本土企业得以发展壮大,人工智能上市企业达到3家,全市人工智能产业总产值达到1000亿元。(记者 关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