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丨鲁贲:首个平原根据地的主要创建者
来源:陕西日报 2025-07-11 07:59
鲁贲(1912年—1940年),原名鲁学曾,字如愚,陕西横山人。鲁贲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中共横山第一高小支部青年委员、共青团横山县委书记、中共府谷县委书记、中共陕北特委巡视员兼共青团陕北特委书记。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鲁贲随同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奔赴晋察冀边区的阜平县。八路军进驻后,阜平县城成为晋察冀临时省委所在地。鲁贲被任命为晋察冀临时省委宣传部副部长,负责恢复被破坏长达五年之久的阜平县委的工作,不久重建了中共阜平县委,为抗战增添了一个对敌斗争的坚强堡垒。
1938年1月,根据中央北方局指示,中共保属省委改名为中共冀中省委,鲁贲调任中共冀中省委书记。在以鲁贲为书记的冀中省委的组织发动下,仅3个月,五六万人的游击队便组建起来了。此外,当时冀中35岁以下的男女都编入基干民兵,成立了区小队、县大队、妇女武装和儿童团等。冀中省委带领人民武装力量广泛开展游击战争,清剿土匪,改编国民党军队,争取伪军,积极对日作战,并且发动群众断铁路、炸桥梁、毁隧道、割电线,冀中根据地很快就打开了新局面。
1938年4月,冀中省委改为冀中区党委,下辖五个特委。黄敬任书记,鲁贲任副书记兼民运部部长。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日军把进攻重点转向解放区战场,妄图把冀中等地变为“大东亚战争”的兵站基地,加强对冀中抗日根据地“围剿”。冀中区党委正确运用毛泽东的游击战术,粉碎了日军第一次、第二次“围剿”和“五一大扫荡”,顶住了日、伪军6万多人的进攻,使日军闻风丧胆,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
1939年春,冀中区党委根据中共中央的有关指示作出“实施民主,改善民生”的决定。鲁贲灵活地制定和实行了农运政策,农会、青会、妇会、儿童团等先后成立,一些地区建立了“三三制”政权,在当时整个抗日根据地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1938年至1939年冬,冀中区党委先后发动数十万群众踊跃参加挖地道和壕沟工作。把这些挖成的深沟连起来,全长有3.5万多公里。日本侵略者的机械化部队在冀中平原如同进入丘陵沟壑,进退维谷。闻名中外的地道战,就发源于冀中的蠡县。那里的抗日群众开始是秘密挖地窖隐蔽存身,后在区党委和鲁贲的指引下,很快将地窖发展为既能隐蔽自己,又能打击日、伪军的地道。区党委和鲁贲对这种斗争方式进行总结,然后在冀中予以大力推广,使地道战在冀中区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
1939年二三月间,日本侵略者为了“肃正”冀中地区,制定了“南号作战”计划,对冀中根据地实行第三次“围剿”。鲁贲带领区党委的其他干部动员一切力量,坚持游击战争,积极配合主力部队作战,粉碎了日军的围剿。鲁贲带领区党委坚决执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在冀中各级建立起“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权。各级群众组织如工会、抗日救国联合会等逐步建立健全起来。各级抗日政权还动员了冀中的知识分子,办起了训练班、扫盲夜校等。冀中区党委还办起区委机关报《冀中导报》,加强了党的抗日宣传工作。
由于鲁贲领导有方,冀中党政组织上下齐心合力,冀中抗战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好局面。抗战中,先后共有10余万冀中子弟参加八路军和新四军,其中八路军第一二○师就有冀中子弟1.6万多人。
鲁贲在冀中平原根据地的抗日斗争中,立下了不朽功勋。聂荣臻曾说过:“冀中这块抗日根据地,是我们党领导首创的平原根据地。”这是对鲁贲、吕正操等同志在冀中工作的高度评价。
1939年,鲁贲被选为出席党的七大代表。1940年5月,鲁贲、侯玉田等一行7人赴晋察冀分局筹备去延安参加党的七大。当他们横跨铁路行进至山西省繁峙县一村庄时,突遭日寇袭击,大家立即展开还击,奋勇抵抗,终因寡不敌众而先后牺牲。为了保护党的文件,鲁贲纵马跳崖,壮烈牺牲,年仅28岁。
(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