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壁上的千年“空中之城”——探秘马栏河谷崖居群

来源:群众新闻 2025-07-11 18:49

8cef4133a78c0e08cca452a1563f6c0c.jpeg

马栏河,一条源自子午岭的河流,在流经旬邑县境时,被称为三水河,它见证并孕育了“古豳地”辉煌的农耕历史。

我是土生土长的旬邑娃,吃着马栏河谷的“三水河”水长大。小时候,母亲下乡时带着我经常途经河谷,远远望见石崖上那些黑窟窿,像极了老天爷用篦子在石崖峭壁上梳了一排一排的豁牙。那时小,村里老人总吓唬我:“甭往洞前凑!里头住着先人魂哩!”从那时起,在我的心中已经种下了一颗对石窟洞内世界探秘、对这里发生的故事好奇与向往的种子。

655ea6e4a3ce8fbaa3a04414523a1db8.jpeg

这座历经千年风雨洗礼的“空中之城”,在无人机的镜头下展现出了它独特的魅力与韵味。(2025年7月6日拍摄)

七月,正值盛夏酷暑,周末约了几位好友回家乡避暑观光,从县城一路向东北方向出发,经柏岭寺水库再到马栏镇的黑牛窝村,30多公里的河谷中,仅目之所及,就粗略统计出比较集中的崖居群落就有20余处,遗存的石窟、石室、洞穴数千孔。

8122f19a501c42d9055d1356fe7c83ed.jpeg

洞窟并非平面铺展,而是上下贯通,暗藏“空中楼阁”的玄机。(2017年10月20日拍摄)

赵家洞崖居群位于河谷北岸,在22处群落之中算是规模最大的,分上下四层凿刻在长约1.5公里,百米高的峭壁。在当地找领路的栓子叔,七十刚过,脚底下却跟长了吸盘似的。我紧跟在后头,抓着那截不知哪辈人拴得满是锈迹的大铁链,脚指头抠着石窝窝往上蹭。风在耳朵边呼呼叫,后背直冒汗。这路,放到古代就是天然防盗门!栓子叔回头咧嘴笑:“先人们为了躲土匪,背着粮爬这崖!”

f0e1ffc35563111e2b3c267b9eef2341.jpeg

世世代代生活在悟空洞崖居下的人们。(2017年10月20日拍摄)

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爬上一间方洞,一股凉气裹着陈年的土腥味扑过来。洞壁烟熏的油黑一层压一层,厚得能抠下渣。栓子叔烟锅杆敲着角落几个方楞楞的石窝:“瞅见没?插木头橛子的。上头搭板就是炕。”最叫我愣神的是洞顶——几道比纳鞋底线还细的石槽,鬼斧神工地通到墙角一个尺把见方的蓄水坑。“老辈子人说,下雨天水就顺着这‘血脉管子’流进来。”我伸手摸了摸那光滑的槽壁,透过指尖,凉意直达神经末梢。我心想,这哪是石头,分明是先辈对生活的理解与营造的智慧。

fe5f6430c8a297f50657b8a55fd3b0a8.jpeg

如果时光倒流,也许会和崖下河谷里劳作的先民不期而遇。(2023年7月23日拍摄)

在马栏镇悟空洞村,村里顶老的赵三爷,盘腿坐在窑洞炕上吧嗒旱烟:“洞?早啦!光绪年逃荒钻过,同治年避‘土匪’也钻过……再往前?谁记得清!”他浑浊的眼珠子望着崖的方向,“你当光躲兵灾?早年沟里豹子、狼成群!夜里绿莹莹的眼珠子在沟底飘,人睡崖上才瓷实!”

7e0f3f3021c4fa29ffb6e6c24856fe3c.jpeg

赵家洞崖居群底层的洞窟,一直使用到20世纪70年代。(2025年7月6日拍摄)

在马栏镇的悟空洞、黑牛窝等处石窟中,均有残存的佛像、佛龛、壁画,从造型来看,应为北魏至唐宋时期雕刻、绘制。悟空洞一处石窟内残存的壁画,斑驳的色彩以红、绿为主,似有唐代壁画风韵。不远处,有一尊高约4米的立佛,依山体而建,面部损毁脱落,从雕刻的衣褶来看,应开凿于北魏时期。黑牛窝崖居群上下三层,洞中有洞,相互连通。这里不仅有厨房灶台等生活设施残存,也有佛像神龛及道士修炼的石窟留存。

b2f4899881ec3d8fed034d63a3ba9dc8.jpeg

从烟熏火燎的痕迹及石窟、石室内遗存的土炕、灶台、储水窖来看,这些地方曾经有人长期生活居住。(2023年7月23日拍摄)

根据考古与文献记载,旬邑一带是周族先祖公刘带领部族定居豳地的核心区域,这一地区不仅是周人农耕文明的发源地,也是古代宗教活动的重要场所。据元代《官家洞石碑》及明代《三水县志》记载:“周族祖先穴居之地”“绵亘数里,栈道连云,石梯落霞,网户万启”。种种迹象表明,这些崖居很有可能是周人祖先穴居之地,最早的开凿时间距今已3000多年。

c05499e1c9a5cdfd9a044d09ecffa562.jpeg

洞窟外看是星罗棋布的“黑窟窿”,里面是别有洞天的世界。(2023年7月23日拍摄)

出洞时日头快落山,我独自爬上崖边。脚底下是深得发晕的沟,对面是望不到头的黄土梁梁。风卷着黄土抽在脸上,突然我懂了——祖辈在这立锥之地安家,不是啥风花雪月,这是他们把命要楔进石头缝里的狠劲、倔劲,才有了如此规模的“立体家园”。闭眼一想:多少辈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耕种着崖下这同一块地,在这黑窟窿里,听着一样的风声,守着一盏油灯,就只为在乱世中寻求一方安宁。

83410563f7c34610ea41270cf389fac7.jpeg

水库蓄水后,水位上涨,部分洞窟已被水淹没。(2017年10月20日拍摄)

这密密麻麻的孔洞,不就是黄土高原上我们的先辈以勇气和智慧书写的生存史诗吗?不就是乱世中寻求庇护的无声见证吗?

0661b00f98ff7ccdabc53fdd377213af.jpeg

崖居群大多分布于河谷北岸,这一处是为数不多建在南岸的崖居群。(2023年7月23日拍摄)

千年时光流转,崖居的意义早已超越其物理存在,它已从一处避乱的居所,升华为承载厚重历史与地域精神的独特文化坐标。如今,当我们穿越时空,走进这座“空中之城”时,不仅是在游览黄土高原上的一处独一无二的地质和遗址奇观,更是在倾听黄土地深处传来的、关于生存、智慧与家园的永恒回响——那是属于这片土地,也属于我们所有人的文明印记。 (文/图 群众新闻记者 刘强)

39974aa6fd61ff58b98b2b5abdef66ad.jpeg

这座“空中之城”隐藏着太多未解之谜,它像谜题一样吸引着我们的好奇心。(2023年7月23日拍摄)

72b389924cdc575ec3524262b0c09164.jpeg

数十米的悬崖峭壁,分布着密密麻麻洞穴。上百个洞穴有三层,洞洞相连、穴穴相通。(2016年7月16日拍摄)

871dc7b44a0e37f88e49ef442e57b1ba.jpeg

或许《诗经》中《豳风·七月》描述的周人在豳地辛勤劳作的场景,就发生在这个地方。(2025年7月6日拍摄)。

精彩推荐

更多推荐

下拉更多推荐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