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丨对虚假助农视频须重拳出击
来源:陕西日报 2025-07-11 08:05
残疾老农被暴力驱赶的镜头刚引发同情,随即被证实是精心设计的摆拍;果农下跪求收购的催泪场景,实则是营销团队编写的“剧本”……前不久,多地公安机关接连破获多起利用虚假视频引流牟利的案件,揭露了虚假助农视频背后从剧本创作、演员摆拍到流量变现的一条灰色产业链,引发网友关注。
虚假助农视频屡禁不止的背后,折射出互联网环境下灰色产业链的治理困境。一方面,在利益的驱动下,虚假助农已形成包含策划、制作、推广等环节的完整产业链。虚假助农视频团队以刻意煽情的表演博取公众同情,最终通过直播带货、打赏收割等方式实现流量变现。另一方面,短视频内容海量且传播迅速,使得虚假信息具有“发现难、取证难、定性难”的特点,给监管带来巨大挑战。部分平台的算法推荐机制往往倾向于推送煽情内容,变相助长了虚假助农视频的泛滥。若不从根本上遏制虚假助农视频,不仅会透支社会善意,还会破坏农产品电商生态,让真正需要帮助的农户失去市场机会。
整治虚假助农视频这一乱象,需要从源头着手,构建起多方协同的治理体系。平台企业要切实扛起主体责任,摒弃“流量至上”的运营逻辑,优化算法推荐机制,降低情绪化内容的权重;完善审核体系,对真实优质的助农内容给予精准流量扶持。相关部门需加快完善法律法规,明确“悲情营销”的法律边界与惩戒措施,联合电商平台畅通农产品正规销售渠道,以“疏堵结合”的方式压缩灰色产业链生存空间;着力补齐农村数字基础设施短板,通过组织“新农人”电商培训、内容创作指导等举措,帮助农民掌握现代营销技能,使其真正成为乡村品牌的建设者和“三农”故事的传播者。广大消费者也应提升媒介素养,查看账号资质、核实产地信息,理性辨别网络信息,关注产品品质,而非营销噱头。
助农视频不应成为营销者收割流量、谋取私利的工具。唯有推动构建“政府监管、平台履责、农民参与、公众监督”的多元治理格局,方能让网络空间更加清朗。
齐珂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