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在市政道路建设中实行联评联审机制——建管“一盘棋” 出行更顺畅
来源:陕西日报 2025-07-11 08:11
六月三十日投入使用的大寨路西段新路段,成为连接西安城区与西咸新区的重要通道(七月四日摄)。
“大寨路西段3公里的新路段正式通车了。”6月30日10时许,看着眼前投入使用的新路段,西安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政建设处处长李养武一脸兴奋。就在两天前,二环路雁塔路立交交通优化项目正式通车。
“这些市政项目的建成投运,将进一步提升西安城市交通拥堵点位的通行效能。2024年,西安市市政道路微改造系统治理工程实施以来,市政道路建设领域多部门参与的联评联审机制发挥了重要作用。”李养武说。
■ 从建管脱节转向协同改造
在西安市市政道路微改造系统治理工程启动之初,作为设计单位之一的西安市政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就牵头对西安市城市道路交通系统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
“在以往的市政道路施工中,市政道路的规划、建设、管理由不同部门完成。其中,规划通常由规划部门完成,建设由住建部门完成,管理由交管部门负责。从体制机制层面来看,市政道路存在建管脱节的情况。”西安市政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吕麦霞说,只有将市政道路的规划、建设、管理各环节有机结合,才能更好地缓解城市的交通压力。
“和过去相比,本次微改造实施阶段,交管部门就参与其中。”西安市公安局交通管理支队相关人士说,微改造实施中,交管部门会同多部门逐点踏勘、研讨设计方案,参与多条市政道路的微改造工作,变末端管理为前端设计,让改造更加精准。
在西安市市政道路微改造系统治理工程设计中,设计方多轮征求各级政府部门意见,不断优化完善设计方案,实现“行政+技术”的结合,确保改造方案贴合实际、顺利推进。
“以长安路—未央路、东西大街及延伸线为例,在改造方案及施工图阶段,我们先后召开了5次联评联审会议。会议对改造方案阶段提出的110条意见及施工图阶段提出的139条意见均达成一致。”吕麦霞说,除书面意见,施工中出现新情况,设计方还与各相关部门保持良好的沟通,确保项目落地时符合现场实际情况。
在二环路拥堵点交通优化工程设计中,设计方先后征求了西安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西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西安市公安局交通管理支队、西安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西安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西安市文物局6个市级部门和单位,以及未央区、雁塔区、碑林区、莲湖区4个区政府的意见。
“经过多部门联评联审程序把控,设计方案得到进一步优化,也提高了方案的科学性、合理性。”吕麦霞说。
■ 以“绣花功夫”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
在具体的道路建设、改造工作中,既需要技术层面的系统优化、综合提升,也需要管理层面的协同推进、制度保障。
在微改造施工中,西安市住建部门设立了微改造系统治理工程一线指挥部,通过建立“联席会+一线指挥部”机制,强化协调效果。
李养武表示,当前,西安市城建工作按照“规划设计一体化、投资建设一体化、综合治理一体化、城市管理一体化、数字管理一体化”要求展开工作。
“通过建立‘联席会+一线指挥部’机制,充分提高了参建各方的工作默契度,使原本繁杂的多级沟通变得简洁顺畅,进一步丰富了市政道路建设‘全市一盘棋’的内涵,使其从理念倡导迈向深度实践。”李养武说。
据了解,为有效解决西安市市政道路在规划、建设、管理、运行、维护工作中因各部门权责不明产生的各类问题,进一步提高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质量,以“绣花功夫”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近期,西安市住建部门已委托相关单位编订了《西安市建立和完善市政道路投资建设管理体制实施建设管理联评联审及规范验收办法》,构建市政道路“技术+行政”规建管运维一体化长效机制,打通规建管运维全链条堵点,促进跨部门协调合作。
“联评联审机制在市政道路微改造中从初步探索走向深度应用,目前已扩展到全市在建和新建的市政道路。西安市在市政道路微改造建设中采用的联评联审机制,对于省内其他地方的市政道路建设具有借鉴意义。”李养武说。
记者 霍海澎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