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线下分享创作心得 与诗歌爱好者成立诗社 70后健康理疗师用诗歌传递爱与希望

来源:西安晚报 2025-02-24 11:53

7ac6eb471540e938cdfca788523c9912.jpeg

张雪玲(左六)与诗友们交流

2月21日晚7时许,温婉柔情的诗歌朗诵声从曲江街道黄渠头小区一间健康理疗馆传出。店主张雪玲正坐在电脑前,带领直播间的诗歌爱好者一起诵读、赏析诗歌。大家诵读的诗歌都是张雪玲创作的,十多年里,张雪玲作为一名业余创作者笔耕不辍,创作了2000余首诗歌。5年前,她开始通过直播,结识来自全国各地的诗歌爱好者,带着大家一起徜徉在诗歌的世界里。

诗歌帮她抵御生活的风雨

“夜疼醒了我的梦,我把自己轻轻地抬起来,像抬起一截棺木,轻飘飘地从风的眼睛里飘向黑夜的深处……而我依然要用海啸的声音歌唱,对着远处的山巅……”2019年,面对家庭变故,张雪玲创作了这首《毁灭与崛起》。她把自己的处境用“光被遮蔽”等文字形容,并以 “海啸的声音歌唱”等文字表达自己的顽强与不屈。

今年51岁的张雪玲自2013年开始,用诗歌记录生活。她初中毕业,文化程度不高,但是喜欢写东西。10多年前,她开始在社交平台上发表小文章。偶然间,一位北京的网友认为她的文字很有张力,有特色,建议她尝试写现代诗。

“我当时不懂何为现代诗,也怀疑自己能不能写。”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犹豫之后,张雪玲给自己起了个笔名“梅苑飞雪”,开始创作现代诗,这一坚持就是十多年。她说: “我理解的现代诗就是把自己的所感、所想、所见,用意境、意象表达出来。现代诗的形式灵活多变,注重个人情感的抒发。”

十多年间,她经历过外出务工、转行从事美容美发,现在是一名健康理疗师,家庭生活也经历了一波三折。在抚育两个女儿长大的同时,张雪玲常常利用晚上的时间,把白天积累起来的想法写成诗歌。创作的两百余首诗歌先后被报刊杂志刊登,这对张雪玲来说,是最大的鼓励。“诗歌是我面对风雨的好伙伴,情感上有波动了,我就把它们化成诗句,抒发出来就好了。”张雪玲说。

在诗歌中找到情感寄托

2018年,张雪玲开始在短视频平台上分享自己创作的诗歌,结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诗歌爱好者。从2020年开始每天下午7点,张雪玲准时开启直播,和诗歌爱好者们一起诵读赏析,交流创作心得。

50多岁的上海人赵太万是诗歌爱好者,创作散文诗有十几年时间。他将自己在大自然中获得的灵感,写成诗歌,记录自己当下的感受。2022年,赵太万通过直播间与张雪玲相识,线上互动过程中,他发现张雪玲创作的一些诗歌很有力量,于是被深深吸引,经常到张雪玲的直播间和其他诗歌爱好者一起诵读张雪玲的诗。

一年前,云南人朱玉梅与张雪玲在直播间相识。1987年出生的朱玉梅情感细腻丰富,读了张雪玲的诗歌后受到启发,也开始通过写诗记录喜怒哀乐。

去年12月,百余位通过张雪玲直播间相识的诗歌爱好者共同成立了百姓诗语诗社。今年2月15日,赵太万、朱玉梅、暖玉等诗社成员分别跨越上千公里,从上海、云南等地相聚在未央区图书馆,参加梅苑飞雪诗歌诵读分享会。朱玉梅说,和诗友们面对面交流,感受更直接,文字带来的冲击更大,心里的情感也有了寄托。

生活因为诗歌而有力量

诗歌诵读分享会上,诵读爱好者大兵朗诵了张雪玲的《我是一匹孤狼》。这首诗向大家讲述了一匹年长的孤狼,虽然身体羸弱,但依然桀骜不驯,渴望像雄鹰一般在天空翱翔的故事。大兵情感饱满、抑扬顿挫的诵读,将台下听众的心紧紧揪在一起。分享创作心得时,张雪玲告诉记者,去年有一段时间,她的生活遇到了难题,整个人陷入低谷。直播的时候,有个网友的名字叫孤狼。于是,她有感而发写下这首诗,给自己力量,也希望读到诗歌的人,感受到力量。

今年49岁的魏朋刚是一名特殊的诵读者,十多年前他因意外导致下半身瘫痪,舌头断裂。为了锻炼受伤的舌头,他开始大量朗读。后来,在熟人的引荐下,他认识了张雪玲。渐渐地,魏明刚被张雪玲的文字打动,开始日复一日诵读张雪玲的诗歌。“我把疼痛写成爱,把离别写成相聚,把挫败写成磨炼……”分享会上,他诵读张雪玲创作的诗歌《复活》,让台下听众湿润了眼眶。“诵读是我锻炼的方式,张老师的诗歌激发了我很多能量。”魏明刚说。

面对诗友的肯定,张雪玲说,自己是一棵小草,诗友们是天上的云。借着大家的光,她才得以生长。希望大家都能保持敏感和善良,把自己领悟到的用笔记录下来,传播正能量。文/图 记者 姚瑞丹

精彩推荐

更多推荐

下拉更多推荐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