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傀儡戏的代表 合阳提线木偶戏
来源:西安晚报 2023-11-20 15:55
演员们进行短线木偶排演
青年演员王锋洲和他的木偶合影
演员在长线木偶的专用舞台上进行表演
木偶雕刻师王新兴正在剧场旁边的操作间内雕刻木偶
始于汉,兴于唐,盛于明清,合阳提线木偶戏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合阳当地剧团近年来编排了许多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通过精彩的表演,让观众为之着迷。合阳提线木偶戏为何经久不衰?近日,记者走进合阳,去了解它。
合阳提线木偶戏是陕西特有的古老提线木偶戏,民间俗称“线猴”或“线戏”。线戏的历史久远,据专家考证,它始于汉,兴于唐,盛于明清。1990年5月,原文化部艺术局和原江苏省文化厅在扬州召开全国木偶皮影工作座谈会。会上,中国木偶皮影艺术学会原会长叶锋为合阳提线木偶戏作了定位:合阳提线木偶戏是中国北方傀儡戏的代表;合阳提线木偶剧团是长江以北唯一的专门演出提线木偶的专业剧团;合阳提线木偶戏有一个专用的声腔——线腔,在全国独一无二。
线腔声声 唱尽世间百态人生
在合阳提线木偶剧团,记者首先见到了合阳县土生土长的优秀民间文学家史耀增先生,他是合阳线戏忠实守护者,在年过古稀、双腿骨病、一目失明的状态下,到处收集资料,写出了《合阳线戏》一书,对合阳提线木偶戏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提线,是合阳线腔木偶戏的主要表演方法。偶线根据角色的不同,分别为五到十根不等。按具体情况还有增加到十七八根的。偶人通高80厘米-90厘米,重3.5公斤-5公斤。通过线戏艺人巧妙地运用提、拨、勾、挑、扭、抡、闪、摇等技巧,赋予木偶以艺术生命,使线戏偶人能像真人一样做出走、跑、跳、骑马、抡水袖甚至变脸等动作,栩栩如生。
线腔,是合阳提线木偶戏专用的声腔,在全国仅此一家,既苍凉悲壮,又委婉细腻,颇具秦地特色。皮弦胡、铮子和马锣是合阳线腔木偶戏特有的乐器。皮弦胡琴柱短,琴弦粗,琴弓宽,演奏时时而慷慨激昂,时而如泣如诉,艺术特色十分鲜明。
脸谱在合阳线戏中自成一家,其特点与隋、唐的雕塑艺术一脉相承。它的木偶造型偶头天庭宽阔,下额丰腴,眉目修长,尤其是旦角头型,鼻头浑圆如胆,嘴唇小巧玲珑,唇边漫着笑意,与初唐女佛雕、女菩萨、三彩女俑等同样显得温柔秀丽、楚楚动人。
合阳线戏剧本故事情节结构完整,气魄宏伟。线戏剧目大致分正、喜、怒、闹等类,其题材涉猎广泛,有抨击封建礼教,争取婚姻自由的;有揭露统治阶级昏庸腐朽,荒淫无耻,凶狠恶毒的;有歌颂清廉刚直、鞭笞阿谀奉承者的。而以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为题材的剧目大都结合了合阳、朝邑(今属大荔)地区的现实生活和群众生存状态、理想信念等。比如在线戏的《百宝箱》中,杜十娘愤而投江后,李甲也继而投江,后来,杜十娘与李甲双双得救,杜十娘棒打薄情郎,李甲认错,二人重归于好。这种编排不以悲剧结局,而以喜剧收场,与其他剧种完全不同,既鞭笞了吃人的封建礼教,又体现了群众善良美好的愿望,显示出浓郁的地方色彩。
坚持坚守 提线木偶枯木逢春
1952年,合阳县线戏民间艺人魏天才、王中绪等发起,组成“合阳晨光线剧社”,即现在“合阳提线木偶剧团”的前身,是在民间班社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集体性质专业艺术团体。剧社成立时,演员阵容非常强大,包括了当时所有的线戏著名艺人。刚开始,剧社并无固定社址,常年巡回演出于韩城、合阳一带的乡村,虽然条件极其艰苦,但大家克服重重苦难,演出不断,演出的质量很高,所到之处,很受群众欢迎。
1955年,合阳晨光线剧社赴北京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木偶皮影观摩演出大会”,演出传统戏《打金枝》中“背舌”一折。担任大会“艺术指导委员会”副主任的著名评论家朱丹,在《戏剧报》发表题为《木偶戏皮影戏的发展情况和艺术成就》的文章,热情赞扬道:“木偶戏《打金枝》中公主的表情活画了一个娇媚任性的闺阁千金,合阳线戏的曲调在西北一带是很有特色的音乐,称为‘线吼调’,具有一种悲壮激昂的情感。”
在后面的日子里,合阳县的线腔剧团经历了许多波折,但是,无论多么困难,线戏艺人们都不曾放弃。恢复演出后,他们更是排练新戏,改良木偶,扩大了舞台规模。改革开放后,合阳的提线木偶戏不断对外演出,进入了一个新的繁荣时期。
王宏民是合阳提线木偶剧团现在的团长,他出身于线戏世家,从他曾祖父一代代地传下来。1982年,他就进了剧团,虽然没练过,但从小接触线戏,学得比别人都快,开始学的是“说戏”,嗓音改变后就改表演。
20世纪80年代,受多媒体文化的冲击,剧团的演出场次逐年下滑,演出收入逐年下降,处于入不敷出的情况,剧团一度面临停业、倒闭,主要演员不得不从事其他行业去挣钱养家糊口。副团长肖成军1991年进团,他告诉记者:“回想以前情况不好的时候,要去摆摊、打工养家,生活很困难,好在那时候团里剩下的十来个人不管在外面干啥,但线戏没有放下,才让线戏延续了下来,有了现在的发展。”
1997年,王宏民担任团长后,费了很多心思。王宏民和他的爱人肖鹏芳都唱戏,都是从祖辈传下来的,家庭条件相对好点。他们二人一直在从事合阳木偶戏的发展,基本上没有中断。为了求生存,在艰苦的时期,王宏民也带团去从事其他事情,红白喜事也参与,虽然经常每次只有三四个人出去,多少都能挣点。“那个时候,只能考虑生存,没有对木偶戏进行研究,也没有发展。”王宏民对记者说:“站在咱个人的角度来说,还是对这个事业情有独钟,酷爱这门艺术,总觉得咱学了这个手艺,再去干别的事情,线戏就没有人传承,可惜了。”
王宏民在剧团的管理和发展上也动了脑子。传统的剧目群众都不爱看,就创新剧目,推出一些大家喜闻乐见的,老中青和孩子都爱看的、大众化的戏。编排了一些精品节目,这些节目不仅仅是在唱功上进行改变,在木偶的表演上更有技巧,新剧目的编排,演出形式的转换,出去很方便,三个人能演,十个人能演,几十个人也能演,只要外面邀请就把演职人员不停地派出去。
在这些艺人的坚持下,2006年,合阳线腔木偶戏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焕发青春 新人频出投身传承
王宏民说:“我们合阳县委县政府对合阳提线木偶戏很关心,支持力度很大,解决了大家的编制问题和生活问题,大家就没了后顾之忧,能安下心来好好搞表演。”
有一段时期,王宏民经常思考一个事,怎样才能把这个戏传承下去。想来想去,他发现还是要有人干这一行,尤其是年轻人。于是,他就想方设法招人。王宏民说:“那时候试用期很短,如果是个苗苗,就培养他,然后就和他家长谈,给家长承诺,只要娃不违反国家的法律法规,不违反团规,咱们就培养他。”就像这样,2010年之后的两三年,招了一些年轻演员进团。这些新生力量不光是人才,对王宏民来说,这也是每年多出来的几十万元的支出。王宏民在一段时间内,不停地找上级去要名额、要待遇,在他的努力下,解决了这些年轻人的编制问题,也解决了大家的待遇问题。合阳提线木偶戏的传承有人了。
1997年出生的王倩在团里11年了,她觉得合阳提线木偶戏挺好玩的,在团里练了不到一年的时候,就开始上台表演了,虽然是老演员了,但她的基本功是天天练,从不耽误。她告诉记者:“现在转正了,生活上也可以。自己就是热爱这个提线木偶,经常进校园、幼儿园演出,很受学生们喜爱,挺有成就感。”2000年出生的李辉目前是剧团年龄最小的,毕业后在外打了几年工,在父母的建议下,回合阳进了提线木偶剧团,他说:“进了剧团以后感觉很好,主要是热爱这个,而且线戏也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团里也进了编制,生活也很安稳。”
合阳提线木偶剧团属差额事业单位,现在的剧团里有专业的木偶雕刻师,演员和乐队也达到了30多人,而且多数都是年轻人,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2名,省级传承人3名,市级传承人7名。肖成军自豪地说:“这些青年演员能够演20多台本戏,每本戏的时长在2个多小时。现在的规模可以四五台戏同时开演,截至10月底,今年我们已经演出200多场。”
推陈出新 与时俱进融入社会
王宏民表示:“传统戏曲的传承发展不能因循守旧,也不能盲目借鉴,在发展的过程中不能忘记自己的本。去学习其他剧团怎么发展,学习他们的优点,吸收过来。”他们借鉴的第一个戏,就是秦腔《鬼怨·杀生》游西湖里面的喷火,这是戏曲里的一个高难度动作,王宏民讲:“当时我就想,如果把喷火这个技巧放在木偶身上,人们会感到惊奇,一定会受到大家的欢迎。”要上新内容,演员必须要下苦练,关键是木偶机关的设计很费神,那就要集思广益,所有人都围绕这个问题去考虑,不断地大胆尝试。经过一个多月的研究,终于将带喷火的木偶研究出来,首场演出,观众不停叫好。后来看了川剧的变脸,他就想能不能把变脸也放在木偶身上,于是就和木偶制作师研究,最终也实现了木偶变脸。后面还融合了现代的音乐元素排了一个《戏猴》,一个小猴子木偶,在舞台上跳舞、翻箱倒柜、戴面具、弹吉他的。王宏民认为,合阳提线木偶戏必须创新,但这个创新必须有一个底线,那就是唱腔不能大动,原汁原味的,在木偶表演这一块可以大踏步地往前走。66岁的杨会民是土生土长的合阳南街村村民,他家离剧团不远,剧团排练的时候,经常乐器一响,他就去看去了。他说:“‘不吃踅面不看线,不算到过合阳县。’我听了几十年合阳线戏,以前剧团很寒酸,乐器少,演员少。你再看现在,在王团长的带领下,乐器也多了,剧目也多了,花样也多了,现在的线戏是越来越好看了。”
最后,王宏民说:“这么多年,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合阳提线木偶戏也不断的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编排了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这些节目通过提线木偶戏的表演技巧,让观众拍手叫好。目前合阳提线木偶戏的发展势头良好,县委县政府对合阳提线木偶戏非常关心,非常支持,培养了一批年轻演员,经过团里面的严格培训,已经是咱们现在的中坚力量,合阳提线木偶戏在保护传承这一方面是很有生气的,势头很好。”
文/图 记者 裴明
记者手记
我要为传播非遗尽心尽力
□裴明
毛毛细雨中,记者来到了合阳提线木偶剧团,剧团早上在外有演出,就在办公室和团长王宏民、副团长肖成军等几人聊了起来。说起合阳的提线木偶戏,王宏民滔滔不绝,从历史讲到特点,从唱腔讲到表演,从传承讲到发展。他在讲木偶戏的时候就进入了他自己的世界,让人不忍打断。下午两点,剧团开始排练,经过介绍才知道,平时没有表演的时候就排练,基本功也要天天练。乐器一响,木偶登场,很快就有几名周围的村民进来看戏。现场的感觉非常热烈,表演非常吸引人,几次都是因为看得入迷,而忘记拍摄精彩镜头。
合阳线戏的内容非常多,比如它的演出习俗有加官、搭红等,很传统,有地方特点。合阳线戏能够流传千年,经久不衰,除了它自己的特色深受当地人的喜爱,还与线戏艺人们的坚持、本土文化人的努力以及地方政府的支持分不开。
从采访到闲聊,再到现场演出,一天的时间看到了合阳提线木偶戏在当地人心中的地位,看到了王宏民、史耀增等等这些人为这个戏的传承发展付出的艰辛和努力,看到了青年演员的认真、自信和自豪。看到这些,作为媒体人,我感受到对弘扬这些非遗传承和发展的责任,也希望通过手中的笔和拍摄的视频,能够将这些非遗更多地呈现给大家,让更多的人关注非遗、喜欢非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