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锤百炼锻铁骨 备战全运志昂扬 ——走进我省举重摔跤柔道运动员的亚高原训练
来源:陕西日报 2019-09-23 11:50
举重运动员路德林正在进行挺举训练。
省古典式摔跤队运动员正在训练。
范雁军正在指导运动员训练。
省男子柔道队运动员正在训练。
省女子柔道队运动员正在训练。 本版照片均为本报记者 张江舟9月3日摄
柔道运动员布合在训练结束后接受队医检查。
7月10日至9月13日,省举重摔跤柔道运动管理中心组织男女举重队、古典式摔跤队、男女自由式摔跤队、女子中国式摔跤队、男女柔道队等8支队伍300余人,深入宝鸡市太白县鳌山滑雪场训练基地进行亚高原训练封闭式夏训,积极备战十四运会。
9月初,本报记者对这些运动员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跟踪采访。他们的刻苦训练、争冠之心和闲谈之中的真情流露给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运动员的一天是怎样度过的?领奖台上光鲜的背后是怎样的付出?十四运会,他们准备好了吗?
“举天立地,男儿当如是”
清晨的鳌山,浓雾弥漫,寒气逼人。
6时整,省男子举重队的运动员们已经集合、热身完毕,精神抖擞、摩拳擦掌,准备开启一天的训练。他们当天的晨练内容是绕山跑。
“鳌山滑雪场训练基地海拔1860米,属于亚高原地区。在这里进行举摔柔项目训练,既可以保证一定程度的缺氧刺激,又可以保持训练强度,有助于快速提高重竞技项目运动员的体能和运动成绩。举重是力量型项目,但举重运动员也需要进行心肺有氧训练。像今天这样的绕山匀速慢跑,我们每周至少要进行两次。” 省男子举重队主教练王金华说。
现代奥运会的举重比赛包括两个部分:抓举和挺举。把杠铃从地上抓起、举过头顶,这个看似十分简单的运动项目却包含着大学问。
王金华介绍说:“举重是一项全身运动,需要通过神经传导调动身体的每一块肌肉参与,环环相扣。仅抓举发力一项,就可以分解为伸腿、蹬腿、伸胯、耸肩、提肘、扣手腕等多个技术动作环节。大肌肉群容易调动,但小肌肉群难以调动。所以运动员必须通过长期的基础性训练才能够达到目标。一名举重运动员的培养至少需要10年。”
在训练场地上,一位年轻的运动员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身着蓝色运动服的路德林今年19岁,体重不到80公斤的他,却一次又一次举起超过160公斤的杠铃。动作干净利落、游刃有余。
“举天立地,男儿当如是!”训练间隙,2017年全国77公斤级举重冠军赛抓举冠军路德林汗水淋漓。他对记者说:“我热爱举重,我有信心在不久的将来打破81公斤级举重项目的世界纪录。即将来临的十四运会就是我心目中最好的舞台。”
打破世界纪录,并不是路德林的梦想,而是目标。
目前,81公斤级举重项目的挺举世界纪录为204公斤,由我国运动员李大银保持;81公斤级举重项目的抓举世界纪录为173公斤,由其他国家的运动员保持。而路德林如今在训练中已经具备挺举200公斤、抓举170公斤的实力。
路德林说:“我今年才19岁,还处在实力上升期。我十分渴望打破近在咫尺的世界纪录。在亚高原训练的这两个月里,主教练制定的训练计划对我帮助很大。我要充分利用十四运会开始之前的这两年时间,不断增强身体素质、磨炼技巧、积累经验,争取在十四运会的赛场上为陕西争光。”
“45万次摔倒,只为屹立到最后”
砰,砰,砰……
12时整,当其他队的运动员都已完成上午的训练任务,准备去餐厅吃饭时,鳌山训练基地的摔跤馆里仍不断传出身体被重重摔在地上的沉闷声音。
“这是‘范头儿’又在给古典摔跤队的队员们‘加餐’呢。”已经下课了的运动员们笑着说。
大家口中的“范头儿”,说的是范雁军,他既是古典式摔跤国家队的教练,也是我省古典式摔跤队的主教练。今年47岁的他在训练场上不苟言笑、极度认真。队员们服他、敬重他、感谢他,也怕他。
“范教练手里的那根教鞭可不是摆设。可以说,我们身上的每一根肌肉纤维都是范教练用棒子敲出来的。是范教练帮我们不断变强,让我们有机会走上领奖台。”省古典式摔跤队运动员八马尼吾说。
范雁军说:“要把一个队伍带出来,队风和规矩是必需的。作为教练,我们一定要以身作则,给孩子们多传递正能量。训练中,我们必须严肃、严格,甚至严苛。生活中,我们则要多关心、爱护、帮助他们。像彭飞、张虎军、八马尼吾这些孩子,从一开始跟着我训练到现在都已经超过15年了。我跟他们在一起的时间远远超过陪自己孩子的时间。他们就像我的儿子一样。但该打的时候,得打;该骂的时候,要骂。子不教,父之过嘛。”
严师出高徒。如今,已经有一大批优秀的古典式摔跤运动员在范雁军的教鞭下成了才:87公斤级的彭飞是亚洲冠军;77公斤级的张虎军是全国冠军、亚洲锦标赛第二名;67公斤级的八马尼吾也拿过全国比赛的银牌和铜牌。
24岁的八马尼吾是67公斤级古典式摔跤运动员。他被范雁军寄予了厚望,在训练中也被范雁军操练得最“狠”。
“在训练场上,就算师父在看着别的地方,我也感觉他始终盯着我呢。所以,我每一个动作都会力争做到最好,每一项训练都不会滥竽充数。”八马尼吾说,“要学会摔别人,先要学会被别人摔。我大概算过,我每天被狠狠摔倒在跤垫上至少要有100次,这样的训练每年有300天以上。从我开始学古典式摔跤到现在,至少被摔倒过45万次了。45万次摔倒,只为屹立到最后。十四运会上,我要全力去夺金!”
“柔道冠军不是选出来的,是练出来的”
32岁,对于一名柔道运动员来说已不算年轻。但在布合心中,这绝不能动摇他在十四运会继续夺金的冠军之心。
15时整,布合和他的队友们已经在柔道馆里列队整齐,等待主教练纪建伟安排布置下午的实战训练。
场上,正在进行的是车轮木桩战。布合作为“木桩”,要不间断地接受多位柔道队员的轮番挑战。第一位、第二位、第三位……随着体能的不断下降,布合的呼吸越来越重,脚步越来越沉,和对手僵持的时间越来越长。终于,他被一位师弟摔倒在地。爬起来,继续下一轮!
“布合的年龄是队里最大的,但他也是训练中最认真、最刻苦、最拼命的一个。队里的小兄弟们都佩服他,以他为榜样和目标。他是我们队里的一面大旗!”谈起得意门生,省男子柔道队主教练纪建伟自豪地说,“布合性格沉稳、自控能力强、自觉性高,虽然已经过了巅峰期,但身体状态保持得非常好。在他夺得第十三届全运会男子柔道60公斤级金牌后,我问布合感觉怎么样,他说很好。我们两个心里都很坦然,只有我们知道在这块金牌的背后,他付出了怎样的努力。”
布合常说自己是一个冒险者。
他没有说错。20岁开始接触柔道,与其他运动员十来岁入门相比,他落后在了起跑线上;等两年后的十四运会开始,34岁的布合将迎战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年轻运动员,拳怕少壮,他又吃了年龄的亏。但从布合沉静的眼睛里,记者看不到一丝犹豫和害怕。
布合说:“运动员可以输,但不可以怕。怕了,这辈子就都输了。我不是一个有着很好天赋的运动员,我入门比别人晚、基础比别人差,但我拿到了十三运会的全国冠军。靠的是什么?是勤奋,是刻苦,是别人练10遍的技术动作,我就去练50遍、100遍。柔道冠军不是选出来的,是练出来的。”
一下午高强度的训练结束后,柔道队的队医赶忙上前检查布合的旧伤。布合坐在地上一边敷着冰袋接受检查,一边和队友讨论着下午的实战训练。
谈到伤病,布合很坦然地说:“竞技体育哪有不受伤的?幸运的是,我之前的伤恢复得不错。我现在要做的就是在恢复的同时坚持训练,保持好健康状态和竞技状态,积极备战十四运会。这些年,我觉得最亏欠的就是家人,最感谢的也是他们。如果没有家人的支持,我走不了这么久,也走不了这么远。十四运会的金牌将是我给他们的最好礼物。”(记者 张江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