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推进铜川中医药新质生产力中贡献职教力量

来源:铜川日报 2024-07-19 15:45

近年来,铜川市聚焦中医药发展重点领域、关键技术、堵点难点等环节,依托“吾铜引凤”人才专项行动,坚持以高层次和骨干中医药人才引进、中医药人才分层分级培育、基层中医药人才能力提升为主的中医药人才多元引育机制,不断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以高质量“职教”助力中医药新质生产力发展新篇章。

一、基本情况

通过建基地,请进来、送出去等“职教”方式建成院士工作站、国医大师传承基地及省级名中医工作室17个,引育国家级名中医、陕西“千人计划”、全国师承经验指导老师、秦创原“科学家+工程师”队伍及首席科学家等35人。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西医师学中医”等专题培训45期,各级医疗机构4500人次参加培训。与北京中医药大学合作共建的北中医孙思邈医院研发的治疗甲状腺疾病中药验方技术转让1020万元,实现铜川中医药领域成果转化零的突破。北京中医药大学孙思邈医院的甲状腺临床转化与交叉创新重点研究室被确认为省级重点研究室;成功立项世界中联国际组织标准2项、国家级课题3项、省部级课题16项,申请并获得专利授权1项,获得技术秘密鉴定12项。建成中医药科技创新平台6个、药用植物科技示范基地9家,培育现代中医药产业高新技术企业14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4家。

二、存在问题

一是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基层中医药骨干招留难,国家级、省级中医药领军人才短缺,市级中医院专业骨干和学科带头人紧缺。高学历、高技能人才引进难度较大,基层人才招录难、留用难等问题较突出。二是中医药科技创新能力不足,跨部门、跨行业的多学科交叉科研创新团队明显不足,科技成果落地转化率低。三是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中医医疗价格和医保支付制度不健全,中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少、定价低,中医药服务项目设置与调整合理性有待完善,医保对中医药的支持和倾斜力度不够明显,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医药人才发展。

三、意见建议

一、创新人才培养方式。一是加强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培育。建立以高层次和骨干中医药人才引进机制,建立“铜川+”联合培养机制,建设中医药继续教育基地、中医适宜技术培训基地等。鼓励铜川职业技术学院开设中医药类技能班,培养中医康复、中药制药等技能型、实用型人才。二是加强领军人才引育培养。针对医疗机构实际需求,在中医药医疗、科研、学术经验传承等方面予以支持,营造中医药人才成长的优良环境,争取新增岐黄(青年岐黄)学者、省级名中医各1人,新增市级名中医10人。三是强化基层人才队伍建设。依托各中医院组建中医基层服务队,通过派驻、远程诊疗等服务形式开展中医诊疗活动。建立中医师“市聘-县乡村用”工作机制,落实“县管乡用”“乡管村用”等人才管理模式。积极参加中医专业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培养计划,县级以下医疗机构定向招聘中医药高校毕业生数量年均计划不少于50%。各区县中医医院建立2个以上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基层中医药人才服务能力提升培训全覆盖,鼓励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在基层服务。

二、强化中医药科技赋能。一是组建科研创新团队。通过内引外联,在市内加速集聚、重点培养一批跨部门、跨行业、跨体制的多学科交叉科研创新团队,建立科研攻关引导、学术辐射带动和绩效管理体系,打造2个以上一流团队,培养10名科研骨干人才,形成区域“医教研产用”协同发展体制机制,促进科技成果落地转化。二是建设科研创新平台。依托现有省级、市级中医药科研平台,新创建省级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1个,创建省级、国家级中医药重点实验室(研究室)1个,开展孙思邈品牌科研创新和国际交流工作。积极申建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GCP),提升全市中医药临床研究应用与创新水平。三是加大科技创新支持力度。鼓励中医药机构、中药制造企业积极申报中、省、市级重点研发计划,支持孙思邈《千金方》基础研究、应用现状挖掘整理以及评估推广等,支持中医学术流派诊疗技术、中医药治疗重大疑难病研究,支持黄芩、丹参等铜川适生中药材,药理药性研究、中药种质资源研究,支持中药传统炮制标准化现代化、名优中成药二次开发、中药新药及中医设备器械研发。四是依托“秦创原”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推动中医药创新发展,建立“科学家+企业+医院”联合研究机制,推动院内制剂向新药研发转化。

三、完善医保支持中医药发展政策体系。一是适度提高医疗保障待遇水平。有重点分层次提高中医药治疗医保保障水平,加大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政策倾斜力度,在一定范围内对基层医疗机构使用中草药和中医适宜技术提高报销比例、推进医疗服务价格改革,统筹考虑城乡居民医保和城镇职工医保基层建设。二是优化完善中医医保付费改革。积极探索中医优势病种支付方式改革,按照“试点先行、逐步推开”的原则,先行在公立医保定点中医医疗机构进行试点运行,逐步在所有医保定点中医医疗机构及综合医院的中医科开展中医优势病种付费改革。选取中医治疗优势病种进行日间病房、住院治疗等试点改革,实施按疗效价值付费、中医按病种付费等适合中医药特点的付费办法。适当提高中医适宜技术等中医治疗病种付费权重或调节系数,支持中医医疗机构发展。三是不断深化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支持“互联网+医疗”新模式的应用,及时拨付医药机构医保基金,加强医疗机构新技术应用的支持力度,增强本地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和服务范围。(作者为铜川职业技术学院宣传统战处宣传干事)

精彩推荐

更多推荐

下拉更多推荐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