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推进执行“一体化”改革 榆林法院系统构建“1365”执行工作新模式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周末 2022-11-14 15:06
“感谢神木法院执行干警的辛苦付出,没想到我们的租赁合同纠纷案能这么顺利得到解决!”陕西省神木市商户李某感慨地说。
近日,经过神木市人民法院执行干警与多方沟通协调,一起涉及7000余平方米商场、100余户商家的商场房屋租赁合同纠纷案件得到圆满解决。该案办理过程中并未组织大规模的强制腾退行动,神木市人民法院执行局执行三庭的执行干警多次组织和解,通过“谈”的方式顺利将房屋腾退,当事人和涉及该案的案外人对执行干警人性化的执行方式表示钦佩。
以上这一幕,是陕西省榆林市两级法院深化推进执行“一体化”改革的一个缩影。
2020年以来,榆林市中级人民法院(以下简称榆林中院)深化推进执行体制机制改革,构建了“一个指挥中心、三个系统、六项机制、五项制度”的“1365”执行权运行新模式,进一步优化了执行资源配置,实现了执行工作高质量发展,向着“全省一流、全国有一席之地”目标不断迈进。
执行资源统筹调度
榆林中院在深入调研、全面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执行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强化全市法院执行工作“一盘棋”思维和“三统一”管理机制,通过榆林中院执行指挥中心实现全市法院执行资源的统筹调度,建立起上下一体、内外联动、规范高效、反应快速的执行调度指挥体系,确保下级法院执行部门对上级法院执行部门的管理有令必执、有禁必止、高效运转。
榆林市两级法院深入推进执行体系和执行能力现代化、信息化建设,借助“智慧法院”这把金钥匙,以信息化办案系统、执行管理系统、执行辅助监管系统3个执行系统为平台,实现全流程信息化管理,开启了智慧执行的新模式。
“榆林市两级法院依托执行案件流程信息管理系统,将执行案件从立案到结案的每一个步骤、程序、措施都及时录入全国执行案件信息管理系统的数据库中。借助与银行、不动产、税务、公积金等协助部门建立信息共享与措施联动机制,对执行领域8类案件100余个流程节点、20余类财产信息在线归集、系统分析,实现执行工作的科学决策,有效监督,提高了执行工作的公开和公正。”榆林中院执行一庭庭长惠海胜说。
执行威慑力不断强化
榆林市两级法院不断健全完善执行工作机制,在巩固“基本解决执行难”的基础上,向“切实解决执行难”目标稳步迈进。以健全完善执行保全工作机制、执行联动工作机制、财产处置工作机制、联合惩戒工作机制、信用修复工作机制、执行协同工作机制六项工作机制为抓手,形成执行工作强大威慑力。
“在榆林中院的指导下,辖区基层法院于2019年均成立了财产保全中心,在诉讼前端推出创新便民举措,将执保程序前移至立案阶段,依职权提前启动保全程序,有效避免部分被执行人转移财产、规避执行,降低了执行不能的风险。”神木市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张伟说。
在此基础上,榆林市两级法院不断健全完善执行保全工作机制,明确立、审、执部门之间的分工、协作,利用网络查控的强大功能集中查控债务人财产,确保执行工作进行良性运行。榆林市两级法院保全率、限消率等执行质效指标全年排在全省第一位。
执行工作规范化管理
榆林中院通过建立健全以“执行长包抓基层”制度、执行全流程监管制度、执行单独考核制度、“两终”案件(执行终结、终本案件)管理制度、“一案双查”制度五个方面工作管理制度,狠抓工作落实,提升管理水平,确保执行工作的高效规范开展。
在此基础上,神木市法院探索出以两个信息化平台为依托,以一个执行指挥中心为中枢,以综合事务、财产监管、外勤事务、简案速执、资产处置和“两终”管理6个团队为基石的“216执行管理”模式;榆林市横山区法院探索出以“集约管理”“执行留言App”两平台为依托,以指挥中心为中枢,监管中心、金融中心、金融团队、快执团队和资产处置团队管理4个团队为基石的“214模式”。一些可借鉴的经验做法在全市广泛推广应用,及时融入榆林市两级法院执行工作实践中,推动执行工作高质量开展。
“榆林中院深化执行‘一体化’改革以来,榆林市两级法院执行工作打开了新局面,取得了丰硕成绩,近3年收案数达16.04万件,结案15.3657万件,结案率为95.8%,位于全省第二位。‘3+1’核心指标和其余重要指标持续高位运转,其中首次执行案件完毕率由18.12%上升至28.09%,有财产可供执行法定期限内结案率由88.98%上升至99.88%,首执案件结案平均用时由118.6天/件,减少到56.2天/件。”榆林中院党组成员、副院长、执行局局长郝生华说。
榆林中院执行局先后被陕西省委政法委评为人民满意的政法单位、被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授予集体二等功,平安建设考核执行部分连续两年排名全省第一,全市信用指数连续两年保持全省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