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机器人“追梦”——探访西安理工大学“机器人梦想工作坊”

来源:陕西日报 2025-10-31 09:00

e2a5fca95cbf413e32bccac17617f41e.jpeg

十月十六日,西安理工大学“机器人梦想工作坊”的学生在调试机器人。 记者 张梅摄

“我叫夸父,拥有灵活的肢体和强大的大脑……”10月16日,在西安理工大学“机器人梦想工作坊”,同学们认真调试着机器人“夸父”。听到指令的机器人稳稳走向前,一边自我介绍,一边展示抓取等精细动作。

不久前,这个由西安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副教授傅博带领的团队,在第27届中国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赛上惊艳全场——7支队伍从全国1200支参赛团队中脱颖而出,荣获3项国家一等奖、3项国家二等奖、1项国家三等奖。

“在此次比赛中,我校参赛队伍在具身智能创意挑战赛中实现零的突破,获得国家一等奖。这样一来,我们在全尺寸人形机器人赛道上已连续两年获得国赛奖项。”傅博高兴地说。

这份成绩单背后涌动的是中国机器人产业蓬勃发展的时代浪潮。行业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机器人市场规模已突破1500亿元,其中工业机器人装机量占全球45%,服务机器人和特种机器人的需求量年均增速超20%。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兼具跨学科知识与实战能力的人才缺口逐渐显现,而傅博和他的工作坊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走出了一条“科研攻坚+人才培育”之路。

“我与机器人的缘分,从实验室延伸到产业一线,又回到校园。我一路秉持着‘让机器更懂世界’的初心。”谈及过往,傅博眼神笃定。这位毕业于美国肯塔基大学的计算机科学博士,早在2007年留学期间就深耕计算机视觉领域,曾于2012年在德国博世集团北美研究院(硅谷)参与无人驾驶汽车三维环境可视化项目。

此后的10年间,傅博的足迹遍布硅谷科技圈与国内产业一线:在京东集团北美研究院,他作为核心研发人员打造一款物流分拣机器人。在京东物流武汉“亚洲一号”仓,这款机器人日均可分拣5000—1万单包裹,搭载的系统成为国内首款自主知识产权的物流分拣系统。2020年,傅博远程指导的户外物流机器人连续107天为武汉医疗机构转运医疗物资,行程超6800公里,被国家博物馆永久收藏……

“这些经历让我明白,机器人研发不能仅停留在实验室的数据和论文中,必须能解决实际问题。而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跨学科的融合和动手能力的打磨。”傅博坦言,正是这份实践经验,让他回国入职西安理工大学后,坚定了“以赛促学、以产育人”的想法。

2020年,在西安国际会展中心举办的全国教育装备展上,傅博与乐聚机器人负责人的一次长谈,成为“机器人梦想工作坊”诞生的“催化剂”。

“当时,大多数研究集中在固定机械臂方向。但我认为,能模拟人类与环境交互的具身机器人才是未来的方向。”傅博说。

傅博敏锐地察觉到,随着人形机器人本体技术的逐渐成熟,如何让机器拥有“智慧大脑”、理解并适应复杂环境,将是行业突破的关键。他和乐聚机器人负责人一拍即合,很快签署创新人才联合培养基地协议。

在之后的合作中,乐聚机器人不仅提供设备支持,还派工程师走进课堂,将企业真实项目转化为教学案例。通过学习傅博主讲的《机器人建模与仿真》课,学生们以乐聚人形机器人为载体,使用仿真软件完成了多任务对抗赛,还撰写了相关技术论文,进行了模拟项目答辩。

2023年,在学校多个部门的共同支持下,“机器人梦想工作坊”成立。如今,这个最初只有十几人的小社团已壮大到百余人。而让团队快速成长的,正是一场场“硬仗”般的竞赛。

“省赛前一天晚上10点,学生焦急地打电话说机器人动不了,我抓起工具就往实验室跑。”傅博回忆,他拆开机器人外壳后,发现是线路接触发生故障。他带着学生敲开一个家电维修店的门。“师傅一开始说‘机器人我哪会修’,我就蹲在旁边给他画图,告诉他哪根线对应哪个电机。”傅博回忆,折腾到凌晨两点,机器人终于修好。第二天下午,这支队伍一举拿下省赛第一名,挺进决赛。

这样的“应急攻坚”是工作坊的常态:备赛期间场地紧张,他们申请临时仓库作为训练室,用硬纸板搭建模拟赛场;面对工业物料仓库导航等新赛题,团队连续一周熬夜优化算法……

学生段盛波说:“傅老师常说‘问题比答案重要’。每次遇到难题,他不直接给方案,而是引导我们查文献、做实验,这比拿奖更珍贵。”

“研发机器人是很酷的事情,在‘机器人梦想工作坊’学习,让我觉得自己很酷。”学生邹雨航说。

如今,“机器人梦想工作坊”不单是竞赛“练兵场”,还是产学研融合的“中转站”。傅博团队与乐聚机器人联合开发的具身导航算法已在工业场景进行测试;与西安交通大学开展的合作研究,正在探索让机器人通过视觉、触觉感知,自主构建环境认知体系……截至目前,该工作坊已有多名学生被保送至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深造,还有多名学生入职机器人相关企业的研发岗位。

“我们希望这里成为‘机器人人才的孵化器’,让学生既能在实验室里钻研技术,又能在产业一线解决问题。”傅博表示,“产业需要能落地的技术,学生需要能成长的平台。我们做的,就是搭好这座桥。未来,我们还要在具身智能领域继续攻关,让更多‘陕西智造’走进工厂、走进家庭,真正服务生活。”(记者 张梅 见习记者 王冰洁)

精彩推荐

更多推荐

下拉更多推荐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