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让乡村更美好

来源:陕西日报 2025-10-31 08:45

编者按

10月30日,中国文明乡风大会围绕党的创新理论进村入户、深化农村移风易俗、保护传承农村文化遗产、“村字号”文化体育发展议题设置4个分会场。与会代表深入田间地头、农家院落与文化阵地,以实地观摩、交流分享、现场座谈的形式,触摸文明乡风建设的陕西印记与全国智慧,感受三秦大地文明乡风建设的丰硕成果,以及乡村振兴涌动的强劲活力。

新风吹暖赵家岸

——“党的创新理论进村入户”分会场活动侧记

3afd7dc1e5a8ecd3dda4f9cb017ed996.jpeg

在赵家岸村,孩子们学习剪纸(资料照片)。 记者 王帅摄

深秋的赵家岸村,晨霜尚存,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已经热闹起来。村民跟着音乐跳广场舞,动作整齐。不远处的文苑小院,外墙上贴的大红“喜”字格外醒目,这是婚事简办的新房。百年老窑洞前,全部由村民参演的移风易俗微短剧正在拍摄……

赵家岸村位于延安市宝塔区河庄坪镇以北2公里,背依青山、面朝延河,是远近闻名的“全国文明村”,有144户397人。近年来,赵家岸村以乡风文明建设为抓手,乡村振兴的成色更足,2024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98万元。

10月30日上午,赵家岸村迎来一批特殊的客人,中国文明乡风大会“党的创新理论进村入户”分会场活动在此举行。百余位来自全国各地的参会嘉宾来到赵家岸村,实地参观村内文化长廊、乡村大舞台、窑洞民宿集群等文明实践阵地,在行走与对话间感受陕西文明乡风建设的丰硕成果与乡村振兴的蓬勃活力。

赵家岸村的乡村文化长廊,是村民游客感受文化魅力、凝聚思想共识的“精神家园”。长廊两侧,一幅幅陕北风格的摄影作品吸引了嘉宾的目光。

在文化长廊不远处,是贺建娜的民宿小院。今年,贺大姐喜事连连——儿子娶了媳妇,女儿也出嫁了。贺建娜说,儿子结婚当天,有两名外国游客路过,好奇地在门口张望,亲朋好友便热情地招手邀请。外国友人欣然加入,还竖起大拇指,对陕北的乡村面貌赞不绝口。

绕过民宿小院,是几孔不起眼的土窑洞。河庄坪镇人大主席史文洁说,这可是全村人的“宝贝”。土窑洞里是老一辈人用过的碾子、纺车、煤油灯等老物件。赵家岸村的乡亲们常说,看见这些,就知道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得把这些老物件儿守护好、传下去。

上午10时,参会嘉宾聚在赵家岸村兀里红谣广场,分享各地文明乡风建设经验,深入交流党的创新理论在基层落地生根的鲜活做法。

陈晚翠是广东省江门市“音乐党课”文明实践宣讲员。她采用“党史+理论”“诗诵+表演”的“音乐党课”模式,将革命历史与音乐作品结合,通过朗诵、表演、演唱等形式开展宣讲,以史串歌、以歌叙史,生动形象地唱响党的创新理论。“我想以音乐为载体,以党史为脉络,让大家在经典旋律中感悟信仰的力量,从红色故事中汲取奋进动力,让党的声音传入千家万户。”陈晚翠说。

省级新时代文明实践宣讲师吴欢喜来自铜川市印台区陈炉镇,他向嘉宾分享了陈炉古镇赓续千年文脉,将创新实践融入文明新风的故事。他说:“向上是踏实奋斗,向善是心怀热忱,向好是把日子过得像青花瓷——留得住火温,经得起细看。”(记者 王帅)

鼓声远扬 新风长存

——“深化农村移风易俗”分会场活动侧记

8c4218df5533a244e405773a1c85b1e6.png

10月30日,中国文明乡风大会“深化农村移风易俗”分会场活动在激情四溢的安塞腰鼓表演中拉开帷幕。 记者 张佳仪摄

十月的陕北,天高云阔,秋意正浓。10月30日上午9时,在延安市安塞区高桥镇南沟村,一场激情四溢的安塞腰鼓表演拉开了中国文明乡风大会“深化农村移风易俗”分会场活动的序幕。来自全国各地的代表齐聚一堂,畅所欲言,分享各自家乡的“破立”之道。

“我这次来,既要把村里的好做法分享给大家,也想听听别的地方的好经验,让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美。”延安市宝塔区南泥湾镇马坊村党支部书记李新朴实的话语,道出了基层干部共同的心声。

曾经的马坊村,深受“老规矩”“爱面子”的束缚。谁家办红白事,总爱讲究排场,你办10桌,我就摆20桌,很多人为了面子,不惜“打肿脸充胖子”,背上了沉重的人情债,心里满是无奈和苦涩。

为扭转这样的风气,马坊村制定了《马坊村村规民约》,村两委和党员以身作则,带头遵守。同时,村里成立了“红白理事会”,谁家有红白事,理事会的成员和志愿者就会主动上门,一边帮忙张罗,一边推动规矩落实。

“现在,我们村的风气焕然一新,村民从内心认同新风尚,从‘要我改’变成了‘我要改’。”李新自豪地说,“每逢红事,‘婚宴不超20桌,每桌标准不超500元,村内礼金不超200元’的要求,成了大家自觉遵守的规则。”

同样,千里之外的广西百色市隆林各族自治县德峨镇弄杂村是一个苗族村寨,也曾为白事攀比杀牛、铺张操办发愁。“一场丧事宰掉二三十头牛,花掉二三十万元,谁家扛得住?”弄杂村党支部书记杨成义说。

后来,村里按照广西移风易俗“五个统一”的要求,结合本地实际,摸索出“十个一”措施,向大操大办的旧习俗发起挑战。明确规定了丧事“三个不超”:殡期原则不超3天、最长不超5天;主客双方祭祀招待宰杀牛总量不超3头;女儿女婿祭祀宰杀牲口不超1头。“一场白事下来,花费能减少十几万元,村民肩上的担子轻多了。”杨成义欣慰地说。

移风易俗,并非一地之事,而是需要各地共同响应、携手推进。河南省开封市兰考县东坝头镇张庄村办起了“幸福家园”大讲堂,每周五晚7时30分准时开讲,请村民上台讲讲身边事,孝老爱亲渐渐成了村里的新风气。宁夏吴忠市利通区东塔寺乡白寺滩村则把宣讲搬到廊亭下、板凳上、葡萄架旁,用“廊亭会”“板凳会”“葡萄藤下话彩礼”这些接地气的方式,把大道理变成家常话,让村民们听得懂、记得住。一个个鲜活的案例,生动地记录着陈规陋习逐渐退场、文明新风悄然兴起的深刻变迁。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院长熊春文说:“移风易俗,蕴含着‘破’与‘立’的辩证关系。不除旧习,新风难立;新风未立,则易‘风头一过,陋习复燃’。唯有使新风尚融入日常,成为群众普遍认同的行为准则,乡村振兴的文明底色才能进一步擦亮。”

鼓声远扬,新风长存。随着移风易俗工作持续深化,这股文明新风必将如春风化雨,滋润更加广袤的乡村大地,让群众的精神世界更加丰盈。(记者 张佳仪)

守护乡村文化根脉 让记忆“流动”起来

——“保护传承农村文化遗产”分会场活动侧记

a280bf4e9edcd250a7c6be26ea20f40c.jpeg

10月30日,中国文明乡风大会“保护传承农村文化遗产”分会场,延安市面花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雷小梅在介绍自己的作品。 记者 梁易炜摄

延安,秋意正浓,晨光照耀着延安文艺纪念馆。

10月30日上午,中国文明乡风大会“保护传承农村文化遗产”分会场活动在这里拉开帷幕。来自全国各地的200余名代表相聚一堂,共话乡土记忆,共绘传承蓝图。

暖场活动中,一段段质朴的民歌小调在馆外回荡;馆内,捏面花、蜡梅插花等民俗技艺展示吸引了不少人驻足观赏。

延安市面花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雷小梅手指翻飞,面团在她手中化作栩栩如生的花朵。“我们延川面花讲求寓意,一朵花就是一份祝福。今天,我想把这份祝福送给在场的每一个人。”雷小梅说。旁边,重庆市北碚区静观镇蜡梅插花传承人邓纪会一边将几枝蜡梅插入陶罐,一边说:“花不说话,但它能留住乡愁。”

上午9时整,活动正式开始。“今天我们齐聚延安,共同探讨农村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这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未来的负责。”主持人的话语简洁有力。

“要让村里人人都是文保员。历史上,诸葛八卦村一直靠选址布局‘隐世’得到保护,近20多年来,则更多依靠每一名村民的守护。”浙江省金华市兰溪市诸葛八卦村党总支书记诸葛坤亨说。

在诸葛八卦村,文物毁坏处罚措施被写进村规民约,文物保护法、旅游管理案例等内容被制成挂历、宣传册,分发到每家每户。居住在古建筑内的村民都签订了保护责任书。“每个人都紧盯自己要保护的文物,任何细小的变化或问题都能在第一时间被发现。这样的参与加强了人与文物之间的情感关联。”诸葛坤亨说。

山东省诸城市的臧家庄是著名诗人臧克家的故乡。当地村民打理臧克家故居,举办红色文化宣讲、诗歌朗诵会,让村里的老人给孩子讲过去的故事,将红色基因一代代传下去。臧克家纪念馆馆长王少红分享道:“每个村都应该有自己的文化名片。像臧家庄这样的特色村子,我们已经打造了十几个。”

“文艺赋美乡村”板块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陈炯讲述了他带领学生驻村创作的经历:“艺术不是高高在上的,应该生长在泥土里。”随后,3位农民诗人——姚钢、陈向炜、王自华道出了对脚下这片热土的爱。

会上还发布了新书《村庄里的家风家训故事》。中国农业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王平动情地说:“在革命战争年代,延安精神与红色家风水乳交融,滋养了无数革命家庭;新时代,家风建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频共振,三秦大地涌现出大量文明家风先进典型。我们在这里举办新书发布会,是对先辈革命精神的致敬,更是对家风文化传承使命的践行。”

新书发布后,6位参会的专家学者围坐圆桌,共议农村文化遗产普查工作进展并进行成果交流。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鞠熙说:“农村文化遗产普查的目的是通过系统梳理和科学评估,激活文化遗产的生命力,让记忆重新流动起来。这既是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也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实践。”

守护乡村根脉,是为了让乡村文化更好地绽放光彩。在与会代表的见证下,“乡村记忆工程暨乡村文明口述史重点项目”启动。大家表示,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农村文化遗产必将在新时代焕发更加蓬勃的生机。(记者 梁易炜)

文体活动点燃乡村热土

——“‘村字号’文化体育发展”分会场活动侧记

9ee986216198494824ad64b3d9f6cfce.jpeg

10月30日,中国文明乡风大会“‘村字号’文化体育发展”分会场活动现场的龙飘带表演。 记者 孙鹏摄

小朋友表演花式篮球和花式足球,老年人挥舞着飘带龙、挥舞着太极剑,锣鼓喧天中,子长唢呐曲调高昂……10月30日上午,延安市宝塔区万花山镇佛道坪村人头攒动、热闹非凡。这里是中国文明乡风大会“‘村字号’文化体育发展”分会场活动现场。

“村字号”,顾名思义,乡村是舞台,农民唱主角。“村BA”“村超”“村排”“村跑”“村秀”“村咖”……近年来,全国各地的“村字号”文体活动如雨后春笋,以鲜明的农民主体性、文化在地性、活动农趣性和多元融合性,生动描绘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同频共振的繁荣景象。

“饭后一支烟,不如赛场转一圈;多一场球赛,就少一场赌局。”“村BA”的发源地——贵州省黔东南州台江县台盘村村委会主任岑江龙走上舞台,向大家讲述“一颗篮球”带动乡村变迁的故事。

几年前,台盘村的一场乡村篮球赛在短视频平台意外走红。画面中,没有明星球员,没有商业广告,只有村民发自内心的呐喊助威和对篮球纯粹的热爱,堪比“NBA”的热闹和火热场面,被网友亲切称为“村BA”。

“村BA”这把火,让村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口通上高速、公路连上高铁,村内空地建起免费停车场,以前冷清的村子现在天天有游客。15家农家乐、12家餐饮店开张,45个在外打工的年轻人主动回了村……

“‘村BA’对我们来说,早就不只是一场球赛了。它是连心的桥,是传承文化的窗,更是乡村振兴的引擎。”岑江龙说。

“村字号”文体活动能点燃一片热土,也能创造令人惊叹的成绩。

42名世界跳绳冠军,打破18项世界跳绳纪录,获奖牌数超过1000枚……来自广东广州的赖宣治从一根跳绳开始,用14年时间带领一所乡村学校的学生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探索出一条适合乡村孩子的素质教育路径。

来自李白故里——四川江油青莲镇的蒲春梅在家乡担任乡村文化志愿者。她带领一群农村妇女将乡村舞蹈跳向全国,以前牌桌上的“常客”现在成了舞蹈队的骨干,曾经为一点小事闹矛盾的邻居因为一起跳舞成了好姐妹,乡村更加和谐文明。

……

听了很多人分享的故事,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瑞林频频点赞。他认为,很多“村字号”体育活动融入民俗、节庆、非遗、农耕仪式等传统元素,实现了以体促文、以文彰体,丰富了乡村精神生活,推动了传统乡村文化的传播与传承,提升了农民群众精气神。

活动还发起了“志愿服务 文体助村”倡议。倡议发起人之一,中国女子重剑运动员、奥运冠军孙一文告诉大家:“只要热爱体育、阳光生活,弘扬体育精神,人人都是运动员。”

时代欣欣向荣,乡风美美与共。活动上,公布了11个全国“村字号”文化体育活动典型案例。

江西婺源的“村跑”把健康活力融入乡野肌理;湖南保靖靠“村厨”培育新动能;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侗族自治县的“村绘”让村民成为大地上的画家……

这些入选的“村字号”品牌都从泥土中生长、在阡陌间壮大,最终汇聚成不可阻挡的时代“村潮”。友成企业家乡村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汤敏说:“‘村字号’活动是乡村振兴的新路径——用文化聚人气、用人气兴产业、用产业富乡村。相信只要沿着这个路子走,咱们农村一定会越来越有活力,越来越有奔头。”(记者 孙鹏)

精彩推荐

更多推荐

下拉更多推荐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