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拓展“三个年”活动 聚焦聚力打好“八场硬仗”】向“一体化”聚力 为“大民生”加码——咸阳高质量发展路径观察

来源:陕西日报 2025-10-31 08:46

74b7041ee21dc472b53077f89be200eb.jpeg

10月23日,泾阳县德普赛科精密计量设备产业基地车间一角。 记者 张乐佳摄

金秋时节,中国西电集团咸阳智慧产业园项目现场一派繁忙景象,项目建设已近尾声,施工人员正进行最后的冲刺。作为西安—咸阳一体化“十大示范性工程”之一,这是咸阳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缩影。

去年,咸阳经济总量突破3000亿元,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居全省首位。今年,这一良好态势延续下来:1月至8月,咸阳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第二产业增加值等多项指标稳居全省前列。

近年来,咸阳以西安—咸阳一体化为总牵引,多领域协同发力,发展动能持续增强,城市面貌日新月异。

咸阳,正在从全省中游向“第一方阵”跨越。

西咸一体化驶入快车道

“通车后,我每天的通勤时间能节省20多分钟。”10月23日,家住西咸新区的市民邹琪说。

去年9月,渭河南岸河堤路陕西境内全线贯通,西安、咸阳两地市民出行更加便捷。

2022年,咸阳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战略牵引”,全面推进西安—咸阳一体化发展。以此为起点,西咸一体化在顶层设计与机制突破中驶入快车道。

2023年,西咸一体化进一步筑牢根基——西安地铁1号线三期通车,咸阳渭河高新大桥横跨两岸,两市日通勤人数接近30万人次,“跨区通办”事项拓展至329项,同城化步伐持续加快。

2024年,西咸一体化全面提速。咸阳滚动实施西安—咸阳一体化“十大示范性工程”,66所学校与西安名校结对,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实现同标……

步入2025年,西咸一体化向更深层次迈进,在产业协同方面成效渐显。

从西安迁到泾阳的德普赛科精密计量设备产业基地等案例,说明随着“西安制造、咸阳配套”“西安研发、咸阳转化”等模式深入推进,咸阳抢抓西安都市圈建设机遇,通过共建秦创原、强化科技协同与产业链衔接,有效提升了区域协调发展水平。

“智改数转”为发展筑基

在冠捷显示科技(咸阳)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机械臂操作精准,平均每20秒便有一台液晶电视顺利下线。“这些产品依托中欧班列销往欧洲市场,已成为‘咸阳智造’走向世界的一张闪亮名片。”公司总经理郑定彬说。

从追赶到引领,咸阳工业集群化水平近年来显著跃升,7大支柱产业与16条重点产业链协同发力,形成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坚实支撑。

在咸阳高新区中俄产业园内,一座座厂房拔地而起,成为营商环境持续优化的注脚。咸阳市招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咸阳市已与全球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合作关系。

在彬州市,创新正成为破解资源型城市发展瓶颈的关键力量。彬长低热值煤660兆瓦超超临界CFB示范项目,显著提升了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水平;30万吨/年煤制乙二醇项目,为传统产业注入了新的发展动能。

在秦都区,科技创新正为项目建设赋能。隆基光伏在咸阳投建的单晶硅棒生产线采用全球领先技术工艺,产品转换效率达到行业顶尖水平。企业研发负责人表示,公司持续加大科研投入,已累计拥有专利200余项。

改革与创新的智慧,正深度融入咸阳产业发展。近年来,咸阳深入实施“智改数转”行动,累计改造规上企业520户,培育省级以上智能制造示范企业17户。与此同时,咸阳前瞻布局光子、人工智能、新能源等未来产业,其中光子产业已初步形成覆盖材料、器件到系统应用的全产业链生态,新兴产业集群蓬勃发展。

城市焕新绘就幸福画卷

秋日暖阳下,咸阳钓鱼台公园内,市民悠然漫步。“我每天都来锻炼,这个公园太美了!”市民冉立功的感慨,道出了咸阳城市更新中可触可感的民生温度。

7个口袋公园渐次亮相,13条“断头路”顺利打通,公交车全面实现新能源化……近年来,咸阳秉持“抓城市建设就是抓发展为民生”的理念,逐步走出一条水城相融、绿色引领、功能完善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10月17日,西藏民族大学家属院内,新加装的电梯平稳运行。“有了电梯,上下楼方便了,邻里间走动也多了!”居民付奋奎笑着说。

今年,咸阳对全市121个老旧小区实施改造,全年计划完成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104部,持续推动“旧居换新颜”。

近年来,咸阳坚持以“小切口”撬动“大民生”,围绕“每年办好一批民生实事”的目标,扎实推进131个民生项目——

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731所,增加学位5.6万个;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标准提高到216元;基本医疗保险综合参保率达95%以上……

一张张“民生清单”渐次落地,一份份“幸福账单”不断兑现,是咸阳奋力迈向“第一方阵”最有力的证明——这不仅是产业升级之路,更是一条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幸福之路。(记者 张乐佳 通讯员 冯晓琬)

精彩推荐

更多推荐

下拉更多推荐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