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华阴:引导“四乡人才”回乡发展 培养村级后备力量
来源:陕西日报 2025-10-31 09:02

10月17日,永宁村的香糯玉米加工厂里,工人在包装玉米(资料照片)。 记者 梁易炜摄
10月26日,天色微明。华阴市太华路街道永宁村的玉米地里,掰玉米的声音此起彼伏,在晨光中交织成一首欢快的丰收交响曲。
分装、搬运、装车——一车车金黄的玉米被运往村里的香糯玉米加工厂。车间里,智能化生产线高速运转,工人将新鲜的糯玉米熟练地分拣、切头去尾、冷却、真空包装。再经过23分钟121摄氏度的高温灭菌,这些玉米就变成了包装精美的商品。
“现在,在家门口就能挣钱,日子越过越有奔头。”村民卢淑玲一边利落地分拣玉米,一边笑着说。
谁曾想到,多年前的永宁村产业结构单一,村民守着肥沃的土地却过着紧巴巴的日子。永宁村的土地,是如何变成“聚宝盆”的呢?
“最初,为找准发展方向,村两委成立产业调研专项小组,先后赴山东、河南等地考察学习12次,走访农产品批发市场30余个。最终,结合土地特性和气候条件,选定‘万糯8号’黄玉米和‘晋糯20’黑玉米作为村里的主栽品种。”永宁村党总支书记杨作荣介绍,村里通过“支部+企业+农户”模式,采取“保底租金+盈余分红”方式,流转土地800余亩,划分出育苗区、种植区、试验田三大功能板块,建成3个标准化种植基地。
方向定了,可技术指导、产业链延伸等问题依然待解。
“后续问题我来解决。”返乡人才、永宁村村委会副主任贠旭超主动站出来。
2015年,刚大学毕业的贠旭超回到家乡,钻研起甜糯玉米种植。他联合村里5名“田秀才”组建创业团队,成立华阴市米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创新推广“春提早+秋延后”错峰种植技术,并与200多户村民签订种植协议,免费提供技术指导并保价回收。
“为延伸产业链,公司还投资建成标准化加工厂。现在,我们的糯玉米深加工产品毛利率能达45%,比单纯卖鲜玉米高出20个百分点。”贠旭超介绍。目前,加工厂已吸纳20余名村民稳定就业,人均月工资达3200元。
为解决年轻后备力量经验不足、接地气不够等问题,华阴市通过推行“1+1”导师帮带机制,建立结对台账,为183名有意参与村级发展和乡村治理的返乡青年制定帮带措施,手把手教经验、传方法。如今,像贠旭超一样回来建设家乡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带动富民产业蓬勃发展。
选派65名第一书记到重点村驻村,另选派20名优秀年轻干部到镇、村一线历练,组织81个市直部门单位与村党组织结对共建,开展“联点”帮扶……华阴市还将干部特长与各村发展需求相结合,将力量和人员有效聚焦到乡村振兴一线。
采摘、分拣、装筐、过秤……今年夏天,华阴市华西镇友谊村的阳光玫瑰葡萄园里,一派繁忙。“以前,种传统作物,一年到头挣不了几个钱。现在,一亩阳光玫瑰葡萄产值接近4万元,日子真是越过越甜了。”刘军说。
2018年,在镇政府帮助下,刘军承包了50亩地种植阳光玫瑰葡萄。他还积极参加人社、农业农村部门组织的技能培训,练就了过硬的葡萄种植管理技能。经过几年摸爬滚打,他逐步成为远近闻名的产业大户。
作为友谊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刘军是当地首批种植阳光玫瑰的人。他牵头成立的葡萄种植合作社面积达45亩,2024年产值达146万元,吸纳30余户村民加入,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不仅为村集体带来可观收益,还让村民享受到实实在在的分红。
“市委组织部定期组织培训和外出学习,让我们能及时掌握最新的农业技术和市场动态。”刘军说。
在华阴,一批像刘军、贠旭超这样的能人,正逐步成长为“领头雁”,带领群众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在岳庙街道北社村,由村集体建设的产业园改变了村庄面貌,为村集体带来可观收入;在孟塬镇冯池村,290亩菊花种植基地成为村集体经济新的增长点;在华西镇孙庄村,贝贝南瓜种植增加了土地产值……
“村子要发展,关键得有人才。”华阴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去年以来,通过制定政策、召开座谈会、搭建平台等方式,华阴市引导612名“四乡(大学毕业生到乡、能人回乡、农民工返乡、企业家入乡)人才”回乡发展,培养347名村级后备力量,为乡村发展注入新活力。(记者 梁易炜 通讯员 孙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