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理工大学学子走进华阴,记录老腔里的新故事
来源:西安理工大学 2023-08-10 20:17
华阴老腔被称为“中国戏曲的活化石”。为弘扬传统文化,7月22—26日,西安理工大学“古韵为载 拾遗传芳”社会实践队一行12人从西安出发,一路向东,走进华阴,走访4镇11个村30多位老腔传承人,采访、跟拍多场演出。他们利用专业知识,为老腔传承人修复老照片,制作电子和纸质影集,拍摄剪辑华阴老腔宣传片,制作双泉村VR全景图,开发“秦声生”小程序,生动记录老腔新故事,宣传华阴方言及老腔文化。
“我一生都挚爱着老腔,老腔就是我的生命。”
华阴老腔起源于西汉,流传于关中平原东部,在两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老腔从幕后走向台前,再到“非遗”,离不开一代代人的努力与坚守,离不开那些深深扎根民间艺术沃土的老腔艺人们的初心与担当。
年逾八旬的王振中老人,自称“王白毛”。“我一生都挚爱着老腔”,在采访时,老人家激动地说:“老腔就是我的生命。”他是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皮影戏(华阴老腔)代表性传承人。1993年,在电影《活着》中,王振中作为剧中老腔的演唱者,将慷慨激昂的老腔曲调推向世界。
实践队员邢柯遥、滕卫采访王振中老师 李博睿摄
在华阴市双泉村、南寨村等地,与王振中一样,在祖祖辈辈老腔歌声的熏陶下,很多人从小就跟随祖父、父亲学习老腔,传承这个“独门绝活”,这也成为他们一生钟爱的艺术。
88岁的穆忠民爷爷,为了能够表演好一场演出等候3个多小时,他毫无怨言。杨建平爷爷板胡上的那面小国旗,红红的很醒目,他说这是在国外巡演时贴上去的,就这么一直珍藏着。田雨涛爷爷见到实践队员时,手里捧着低音胡,高兴的双眼眯成了一条线,连说“想不到想不到,我孙子也来了。”实践队员田沛鑫是田雨涛老人的亲孙子,没有提前给老人打招呼,就是为了给老人一个惊喜。
“我自小就喜欢老腔,但在我之前,还没有女人唱老腔的先例。”张香玲是一位女性老腔传承人,对自己拜师学艺、参加话剧《白鹿原》演出的经历,她记忆犹新:“老腔第一次走出陕西、走向全国,我感到很自豪。”
“把老腔传承下去是我的责任。”
走进张喜民老先生的家,宽敞明亮,干净整洁,墙上挂满字画和照片,队员们围坐在他的身边,一边吃着香甜的西瓜,一边感受着他对老腔的热爱。
张喜民是华阴老腔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也是第一位将老腔搬上春晚舞台,与西方乐器、流行曲目相结合的开拓者,曾荣获“2022中国非遗年度人物”。多年来,他坚持带徒传艺,培养了一批像95后张猛一样的青年新秀,让老腔这个东方最古老的摇滚后继有人。
“过去老腔是一种谋生手段,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张喜民怀抱着大月琴,喜笑颜开地说:“现在日子好了,吃穿不愁了,老规矩都打破了,把老腔传承下去就是我的责任。”
张喜民老师与实践队员徐子雅执月琴合影 李宇晗摄
张香玲作为张喜民的亲传弟子,一直致力于老腔艺术传承和推广。多年来,她向多所大学开展了“老腔艺术网络直播讲座”,带着非遗文化走进校园。华阴市卫峪中心小学是张香玲老师的主要教学点。
“我们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示范学校,在办学中突出老腔特色。”卫峪小学周珏校长介绍说,9年来,学校邀请张香玲老师团队为学校提供老腔教学,学校文化和教学质量同步提升,一步步成为全市小学第三、农村小学第一。他自信地说:“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百花园里,华阴老腔一定能够更加生机盎然。”
“老的东西要传承下去,就要不断创作、创新。”
双泉村是老腔的发源地,也是张喜民、张香玲等老腔传承人的家乡。“连续三天,实践队员们与张香玲同吃同住同劳动,一起上山采摘花椒,一起围着锅台边拉风箱,吃着可口的农家饭,听着‘华山黄河做伴了,田里谷子笑弯了’,睡在香玲老师家的房顶看着星斗布满天。”实践队员邢柯遥高兴地说:“在双泉村,我们真正感受到了老腔的味道。”
实践队员与张香玲老师一起上山采摘花椒 李博睿摄
“2016年央视春晚,一首《华阴老腔一声喊》走进了大众的视野。”香玲老师说:“老的东西要传承下去,就要不停地创作、创新。”
近年来,张喜民、张香玲、穆忠民等老腔传承人的新作品《如今的日子》述说着《家乡美》,《最美少年郎》喊你《回家过年》等一大批老腔新剧的创作与演出,让广大观众望见了青山绿水,看见了乡愁。
7月22-24日,实践队从渭南市“文化艺术中心”到“葡萄音乐节”再到华阴“非遗小剧场”,一场场老腔表演,台上豪迈奔放、高亢昂扬,台下人头攒动、掌声阵阵。老腔源于生活,融入生活。
实践队员与张香玲老师团队的合影 李宇晗摄
“要为老腔和它的发源地做点事情”
“2019年,双泉村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村支书张铜实介绍说:“我们正在建设老腔文化体验与旅游示范村。”实践队员走遍了双泉村的角角落落,两天内制作了双泉村VR全景图,全景式展现了双泉村万亩荷塘的自然风光,西汉京师粮仓遗址、走马楼、止足园等人文景观,以及老腔、素鼓等传统文化。在演示时,张铜实连声说:“好!好!”。
“我们还要为老腔做点事情。”实践队员李宇晗听说香玲老师在一次演出时不慎将手机丢失,好多演出照片都找不到了。他看着满墙的老照片,与队员们连夜加班,用AI图片修复技术还原老照片,制作了“老腔巾帼第一人——张香玲老师电子影集”。
实践队员还自主开发了“秦声生”小程序,收集了部分华阴方言和老腔曲目,以便更多人听懂老腔,爱上老腔。“相信,只要坚持传承创新,老腔一定能够传开来,焕发更长久的生命力。”实践队员黄琪芮说:“我们要发挥专业优势,利用现代科技,将华阴老腔推荐给身边的朋友,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陕西的文化。”
7月26日,“古韵为载 拾遗传芳”社会实践队与华阴市文化和旅游局、文化馆、共青团华阴市委举办了社会实践座谈会暨社会实践基地签约仪式。座谈会上,文旅局副局长罗莉琳、团市委副书记程媛对队员们发挥专业之长,为老腔传承人做出的各项努力,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给予肯定和赞扬。
西安理工大学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授牌合影 高联博摄
华山巍巍,渭水滔滔。坐在回家的列车上,同学们的耳边还久久地回响着张喜民老先生那句铿锵有力充满自信的话:“遇上了好时代,华阴老腔一定能够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