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百姓舞台的热闹畅快 有舞台传承的全新作为 秦音声声 唱出新年“火热劲儿”

来源:西安晚报 2025-01-04 08:57

7a0204dbd900076b72a4d72bdb221f11.jpeg

2025年陕西新年戏曲晚会演出现场

6c2ad7103d511114c0aa7f3fbb158dc7.jpeg

西安易俗社演员与甘肃戏迷合影

“过大年,看大戏”,这是老陕人迎接新年的老传统。

从在传承中推动新戏亮相舞台,到让惠民演出丰盈百姓的“文艺篮子”,再到带着“西安秦声”走向外埠……进入新的一年,本土文艺院团连日来用秦声戏韵迎新春,浓烈畅快,唱响新一年的火热劲儿。

经典荟萃 新年戏曲晚会与大众同乐

一元复始弦歌秦韵迎新岁,万象更新古调新腔唱华章。1月2日晚,由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省戏曲研究院承办的2025年陕西新年戏曲晚会在陕西省文化馆曲江馆区举行。西安各界群众代表500余人及线上戏迷观众3万余人欢聚一堂,一起观看演出,共贺新年,共启新程。

晚会在欢乐喜庆的器乐演奏《秦腔板胡与打击乐》中拉开序幕——每年新春如约而至的戏曲晚会,在今年又一次展现喜庆祥和的新年盛景。晚会通过“戏曲正青春”“梨园百花香”“经典永流传”三个篇章,展现陕西独特的地域风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近年来我省戏曲薪火相传、人才辈出的繁荣景象。

演出现场,由青年演员演绎的秦腔《黄鹤楼》《十五贯》《辕门二帐》《飘彩》《三对面》等经典唱段,展现出传统戏曲焕发出的勃勃生机;镇安渔鼓、眉户、阿宫腔、府谷二人台、安康小场子、榆林小曲等三秦大地上的多个地方非遗剧种,充分彰显陕西各地独特地域风情和深厚文化底蕴。

整场晚会的最高潮在“经典永流传”篇章——秦腔、京剧、豫剧、越剧、晋剧领域的多位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同台争艳,《汉津口》《女贞花》《梁红玉》《五女拜寿》《无字碑》《大登殿》《杨门女将·探谷》……唱作并重,场面恢宏,艺术家们的精彩表演赢得全场阵阵掌声。

满眼朝气靓丽,耳畔余音绕梁。主办方表示,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讲好中国故事——2025年陕西新年戏曲晚会展现了新时代陕西戏曲艺术传承发展的繁荣气象,也希望激励三秦儿女坚定信心、积极作为,在新一年再创新业。

传承经典 复排版《双官诰》完成首演

“守清贫耕织为本,效孟母教子成人。”新年伊始,已有百余年历史的秦腔剧社——三意社,为戏迷们送上的“文化礼物”,是复排版秦腔传统剧《双官诰》的正式亮相。

《双官诰》是秦腔传统经典名剧,全剧通过一个扣人心弦的曲折故事及生动的戏曲语言,塑造了贤惠善良、吃苦耐劳、忍辱负重的“三娘”王春娥的形象。该剧《教子》一折为著名折子戏,集中展现了三娘含辛茹苦教子成人的美德,戏曲界众多青衣皆因演出本段戏而成名。

三意社工作人员宋女士告诉记者,此次三意社复排《双官诰》,集中展现了三意社众多中生代优秀演员的艺术功力。剧中“王春娥”一角由国家一级演员屈苏红饰演,“薛保”由优秀青年演员杜石磊饰演,“薛子约”由优秀青年演员张朋饰演,“薛乙哥”由优秀青年演员杨敏丽、李少锋分饰,“张凤蕊”由著名旦角演员贾小红饰演,“刘千金”由著名旦角演员陈冬玲饰演。

首演现场,演员们珠联璧合的演出,让原汁原味的秦腔经典再现眼前。三意社还通过网络同步对该剧的首演进行了高清直播,线上线下观看人数超23万人次,全面引爆戏迷们的观演热情。

“精心复排《双官诰》,体现了百年三意社坚守秦腔保护传承发展的使命担当。”三意社社长侯红琴表示,在新的一年里,三意社将继续发挥传统戏曲‘高台教化’、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突出作用,努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艺术魅力。

燃爆外埠 西安秦声撩动甘肃戏迷热情

要说跨入新年最忙碌的陕西戏曲院团,莫过于西安易俗社。连日来,易俗社全员上阵,多支秦腔小分队在陕西、甘肃两地同时演出,一天“五开箱”(曲艺专用语,指一天演出五场),用秦韵秦声给群众送上浓浓的迎新年味。

2024年12月31日至2025年1月3日,易俗社在西安市易俗社文化街区露天戏楼开展惠民演出。每天上午10时“名家清唱”专场、下午2时“综合演出”专场准时开唱,免费的秦腔大餐,让市民游客领略秦腔韵味,感受城市的文化底蕴。

同样的时间,易俗社的“外埠演出小分队”携秦腔大戏,从西安出发,一路西行,走进甘肃天水,开展为期五天的秦腔展演。当落在塬上的风被百年剧社吼成了炽烈秦腔,关中方言里奔涌出的激昂硬朗的腔调,是秦人性格之中的忠肝义胆和铮铮铁骨,也是西北大地共同的乡音。

易俗社工作人员蒲先生告诉记者,在天水市麦积区罗家沟村演出时,虽然天气很冷,但当地戏迷们热情不减,每天都有听闻消息的戏迷从十里八乡赶来,“我们每天下午两点半开演,许多戏迷早上8点多就带着凳子到广场等着了”。

现场的火爆,还表现在台上台下的共情同唱:舞台之上,演员们水袖挥舞,身姿矫健,将秦腔的韵味展现得淋漓尽致;舞台之下,万余名戏迷目光专注,沉浸其中,随着剧情或喜或悲。每当“祖籍陕西韩城县,杏花村中有家园”的旋律响起,现场气氛都会达到高潮,“演出现场,演员们纷纷走下舞台,来到戏迷中间,大家一同引吭高歌。那场面,仿佛整个天地都被这热烈的秦腔所填满。”蒲先生感慨道。

“只要我们下乡演出,戏迷们总是会从四面八方赶来。”易俗社社长惠敏莉动情地说,多年来,易俗社除了剧场演出,更是踏遍千山万水、唱到千家万户,厂矿、军营、校园、田间,都留下了秦腔人送文化、种文化的坚实足迹,“尤其在每年新春时节,以蓝天为幕,大地为舞台——在基层演出时,我们的演员经常是‘扮上戏装带露来,大幕落下踏月归’。易俗社年均演出600余场,惠及观众线上线下累计超3850万人次,是热情的戏迷大众,给了我们无穷动力。” 文/记者 孙欢 图/受访单位提供

精彩推荐

更多推荐

下拉更多推荐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