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知道丨“咸”与维新 一路向阳
来源:西部网-陕西新闻网 2022-07-06 15:35
走进法士特咸阳基地,明亮的现代化厂房只听得见排列整齐的机器轰轰作响,一排排机械手代替了传统的人工操作,整个生产车间全部实现自动化。在咸阳,像这样的场景不在少数。而这,也正是咸阳五年来发展的缩影。
全市经济总量达到2581.3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超过6万元、县域经济平均规模166.6亿元......翻看咸阳过去五年的成绩单,高质量发展的主基调贯穿始终,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咸阳市正在加快建设现代化“西部名市丝路名都”总目标下阔步前行。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号称“亚洲最大露天面馆”的汇通夜市又迎来了络绎不绝的食客,前来品尝美味的汇通面。上世纪90年代,咸阳彩虹厂(咸阳彩虹集团公司)临靠汇通夜市,夜班工人下班之后没有地方吃饭,便有人摆起了流动面摊提供夜宵。因夜班工人数量多,面摊便多了起来,并凭借着一道汇通面“打天下”,如今汇通面已成为咸阳的标志性美食,而它所依靠的,同样是极具标志意义的彩虹厂。
人们口中的彩虹厂,其实就是陕西彩色显像管总厂。曾几何时,这里是亚洲最大的彩色显像管生产基地。作为咸阳的龙头企业,它曾为咸阳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到了世纪之交,液晶显示技术以无可比拟的优势迅速替代了显像管技术,彩虹集团因此错失了转型机遇,此后的多次转型尝试,均因缺乏核心技术难以推进。
位于咸阳市高新区的CEC·咸阳8.6代液晶面板生产线项目。(图片来源:咸阳日报)
要想破局,唯有主动求变。2015年,投资280亿元的CEC咸阳8.6代液晶面板生产线项目正式开工。两年后,该项目成功点亮投产,落寞许久的彩虹厂,终于迎来焕新蝶变时刻。
在CEC·咸阳8.6代液晶面板生产线项目的带动下,一大批上下游配套项目纷纷落户咸阳。从年产400万台电视整机冠捷项目开始,项目周边陆续形成了35家配套企业,形成了从石英砂到电视机的全产业链生产,一个千亿级电子显示产业集群正在崛起。
五年来,除了电子显示产业,咸阳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生物医药产业、新型合成材料产业等产业均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从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势。在科技链、产业链的快速融合下,咸阳创新发展动力澎湃,各大产业聚势成链,蓬勃发展。
2021年,咸阳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11家,增长32%,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267家,增长28%。咸阳的创新驱动发展水平指数超过140、累计提高30%。放眼全国,咸阳的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也非常亮眼,走出了“制造”到“智造”的嬗变,书写了我国老工业城市转型升级的“咸阳实践”。
泾阳普罗旺斯西红柿。
咸阳不仅是工业强市,更是农业大市。提起泾阳的普罗旺斯西红柿,在陕西乃至全国都小有名气。经过多年发展,泾阳一跃成为陕西西红柿种植第一县。截至2021年,全县西红柿种植面积达10.6万亩,年产量63万吨,产值12.7亿元。
随着泾阳西红柿产业的发展,泾阳县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强强联合,在专家团队的带头引领下,研究发掘西红柿优良品种,发掘更符合市场需求,更有市场竞争力的西红柿品种。
一枚小小的西红柿,正是泾阳蔬菜产业蓬勃发展的生动写照。截至2021年,泾阳蔬菜产业种植规模已扩展至38万亩,年产量180多万吨,产值23亿元,建成现代化农业园区20余家,成为当地老百姓增收致富的有力引擎,成为了脱贫攻坚有力推手。
2021年12月,泾阳茯茶亮相茶博会。
乡村振兴,产业为先。除了蔬菜产业,苹果产业、奶山羊产业、茯茶产业均已形成极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在全国范围内均具备优势。伴随着“咸阳果”“咸阳茶”远销海内外,五年来,咸阳市4个贫困县实现脱贫摘帽、773个贫困村全部出列、46.6万贫困人口如期脱贫。老乡们的钱包鼓起来了,村民们的日子也越过越红火。
伴随着一条条产业链的日渐完善,一个个产业集群的日益壮大。五年来,咸阳市的综合实力得到显著提升,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截至目前,咸阳全市经济总量已达到2581.3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超过6万元。县域经济平均规模166.6亿元,全省“十强县”中咸阳占据3席。曾经的老工业城市,如今已褪去暮气,迎来了新的朝气。
渭水泱泱,秦韵悠悠。作为与西安“零距离”的城市,咸阳与西安隔河相望,两座城市之间关系非常紧密。今年3月,《西安都市圈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正式印发。《规划》提出了构建“一核、两轴、多组团的总体空间结构,咸阳市正处于这“一核”之中。这一地区被定义为都市圈的人口、经济和创新平台、科教资源密集区,是引领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
5月17日,咸阳市与西安市签订《加快推进西咸一体化发展合作备忘录》,推进两市规划、基础设施、秦创原、产业、文化体育、生态、教育、医疗和公共服务等方面任务落实,深化务实合作。
根据《规划》,到2025 年,西安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提升,西安-咸阳一体化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圈内城镇发展水平和承载能力明显提升,城市间同城化协调发展机制更加健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更加协调。
可以看出,西安都市圈中的“咸阳定位”已经明确,全方位立体化推进西安-咸阳一体化非常重要,也非常必要。
西安地铁五号线连通了西安主城区与西咸新区。
要做好都市圈“大文章”,就要下好交通“先手棋”。五年来,咸阳以“地铁+高铁”为核心,推进两市交通“一体化”。2019年,西安地铁1号线二期开通运营,极大缩短了西安主城区与沣东新城的时空距离。
目前,西安地铁1号线三期也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中。截至今年6月底,地铁1号线三期7座车站已全部封顶,区间施工已完成95%,正线铺轨及站后设备安装、装修等已全面进场施工。建成通车后,咸阳市主城区将正式进入“轨道时代”。
除了地铁外,“绿巨人”动车组联通西安咸阳、西兴高速改扩建工程、西咸主干道改造工程等一系列交通基础设施项目,都将咸阳与西安的时空距离不断拉近,1小时通勤圈加速形成,为西安-咸阳一体化注入新的活力源泉。
交通打通了都市圈的“大动脉”,同时也为同城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近年来,咸阳在产业发展上着眼于错位融合发展,发挥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产业优势,加强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和劳动链共融,初步形成了产业互补。
秦创原。
为此,咸阳市初步谋划一体化重大项目103个、总投资2156亿元,研究梳理年度实施的重大事项14项、重大项目70个,通过工程项目推动重大战略落地。
作为秦创原科技成果转化先行区,咸阳市紧抓发展机遇,注重发挥秦创原总窗口、总平台优势,与西咸新区共同探索“飞地创新、离岸孵化、回迁发展”新模式,建设秦创原科技企业孵化中心,落地科技项目41个。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48亿元,位居全省第二。
渭水一条流,千山与万丘。2002年,西安和咸阳签订了经济一体化协议书。2017年初,西咸新区正式划归西安代管。
五年来,咸阳加快实施“互联网+人社”工作,推动参保缴费、社保关系转移接续等服务“同城通办”“全省通办”。加快推动“两市一区”公共服务“一卡通、一码通”,持续提升居民生活便利度和幸福感。
咸阳市区主干道人民路。
而在涉及民生的教育、医疗等问题上,咸阳促进基础教育协同发展,建立了西咸结对帮扶及“名校+”教育联盟。同时,推动西安优质医疗资源延伸咸阳,合作共建医疗联盟和医养机构,开展公共卫生数据共享联动试点,实现数据实时共享、互通交换。
回首过去五年,咸阳的发展进步鼓舞人心。但是必须清醒看到,咸阳欠发达的基本市情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首先,咸阳市经济总量依然偏小,城乡发展不够平衡。区位、科教、文化、自然资源等优势还没有充分转化为发展优势。此外,城市建设欠账较多,加快西安—咸阳一体化进程任务依然艰巨。
秦地最胜,无如咸阳。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咸阳市吹响了加快建设现代化“西部名市丝路名都”的前进号角。今后五年,是咸阳努力走出一条具有咸阳特色的现代化之路的关键时期。只有找准自身特色与定位,深度融入都市圈大格局,才能在未来发展的道路上行稳致远,谱写咸阳高质量发展新篇章。(文/辛思捷 王佳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