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泥湾精神是敢闯敢拼的动力源泉——“学习精神谱系 传承红色精神”系列报道之四
来源:陕西日报 2025-08-02 07:43
“如今的南泥湾,与往年不一般……再不是旧模样,是陕北的好江南……”7月22日,南泥湾大生产纪念馆内不时传出熟悉的旋律,引得游客自发合唱。这首广为传唱的《南泥湾》是一代代人的精神追求。
延安南泥湾是南泥湾精神的发祥地。1941年,八路军三五九旅的战士们高喊着“一把镢头一支枪,生产自给保卫党中央”的口号挺进南泥湾,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短短三年,昔日荒无人烟、杂草丛生的“烂泥湾”,变成了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好江南”。
近年来,随着红色旅游、研学实践活动的升温,越来越多青年学子来到延安,走进南泥湾,穿上“军装”、拿起镢头,体验开荒的艰辛不易,领悟南泥湾精神。
南泥湾是中国军垦、农垦事业的发祥地。南泥湾精神是以八路军三五九旅为代表的抗日军民在南泥湾大生产运动中创造的,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在困境中奋起、在艰苦中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其核心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2021年9月,南泥湾精神被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
气势恢宏的开荒战士雕塑、醒目的“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标语、生动的劳动场景……在南泥湾大生产纪念馆,大量历史文献、图片、劳动工具将南泥湾开展大生产运动的情景重现。
“南泥湾大生产纪念馆为二层框架结构,于2021年7月对外开放,集中展示军民大生产时期的场景,还原大生产运动及三五九旅边开垦边练兵的场景,全面、客观展示陕甘宁边区‘以农为主,全面发展’的农业生产和经济建设运动。”南泥湾大生产纪念馆讲解员赵雪介绍,“展览以‘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为主题,以‘发展经济、保障供给’为主线,通过全面展示留守陕甘宁边区的部队、机关学校和工农群众在大生产运动中的贡献,突出展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泛黄的开荒工具、补丁摞补丁的军装、军民协作开垦的照片、战士们开垦荒地的记录手稿……每一件实物、每一幅照片都诉说着那段令人肃然起敬的岁月。
前来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本科生季如冰在纪念馆一组垦荒工具前驻足良久。
“看着这些锈迹斑斑的锄头和纺车,很难想象革命先辈当年是如何在荒地中开辟出良田的。”季如冰说,“我们应该传承这种不畏艰难、敢闯敢拼的精神,以实际行动践行新时代青年的使命担当,为国家和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南泥湾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在南泥湾的田间地头,活跃着一支特别的队伍——国家电网延安市南泥湾供电公司南泥湾供电所。
7月22日11时许,南泥湾供电所副所长张明带着徒弟张博来到南泥湾大生产纪念馆附近,检查箱式变压器设备供电情况。
“南泥湾供电所成立于1975年8月,现有员工6人,平均年龄35岁。供电所管理10千伏线路4条,服务用户2550户,包括南泥湾开发区管委会、南泥湾镇政府、南泥湾大生产纪念馆、延安南泥湾劳模工匠学院。”曾任南泥湾供电所所长的王力介绍,南泥湾供电所始终发扬南泥湾精神,以电力可靠供应全力助推南泥湾建设发展。
今年4月30日的一次抢修,让张博记忆深刻。南泥湾高速公路口附近山上的一条线路出现开关故障导致断电。张博和同事魏小龙、李延平、杜伟下车后,徒步2个小时翻越3座山,对整条线路进行巡检。后来发现是大风天气导致两相短路。
很快,线路恢复供电。他们还对电杆附近的小树枝进行了清理。
巡检抢修、电费缴纳、便民服务……在南泥湾供电所,员工365天全天候响应。
“基层工作让我得到了锻炼,也让我对南泥湾这片红色热土和南泥湾精神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我将保持不怕苦、不畏难的劲头,不管遇到多么难啃的骨头,都敢往前冲、沉下心干。”张博说。
2022年6月,南泥湾供电所成立了共产党员服务队,积极深化抢修服务、营销服务、志愿服务等5项主题服务,开展“大走访”等活动,不断提升供电服务质量,每年开展供电延伸服务近300次。
南泥湾精神始终熠熠生辉。从千亩水稻的科技赋能故事到延安苹果九上太空,一代代青年学子在南泥湾精神的指引下,始终艰苦奋斗、勇于创新,以自强不息的精神克服重重困难,以青春担当书写新时代的南泥湾故事。
记者 周恒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