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上合漫谈:证见文明交融 传承丝路精神
来源:西部网 2025-08-01 16:13
甘肃省博物馆坐落于黄河之滨,作为国家一级博物馆,自1939年建馆以来,它便以八万多件馆藏文物串联起了从史前文明到丝路胜景的壮阔史诗。它的核心展厅丝绸之路文明展汇聚了汉唐遗珍,生动诠释了甘肃作为东西方文化交流枢纽的千年角色,更用科技和创新让文物“活”在当下。今天的甘肃省博物馆不但是历史的保管者,更是文明的翻译官。
7月31日,“2025丝路万里行·上合之路 一路向前”大型跨国全媒体活动来到甘肃省博物馆,记者邀请甘肃省博物馆研究部主任李永平走进“丝路上合漫谈”访谈室,一起聆听千年的沉默珍宝讲述一条古道如何塑造中国,又如何以开放的姿态邀请世界共赴一场和合共生的丝路新约。
丝路瑰宝跨越千山万水 诉说东西方文明交融佳话
记者郭旭东:“甘肃省博物馆里有这么多文物,如果说要跟全国的朋友们介绍,您觉得哪几件是特别有代表性的文物?”
甘肃省博物馆研究部主任李永平:“丝绸之路三千里,中华文明五千年。甘肃就处在古代长安通往西域,再到欧亚大陆西边和南边广大区域的丝绸之路关键路段。从距今五千多年前的彩陶开始,到后来青铜冶炼技术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黄河中游地区,再到周秦时期,甘肃地区也出土了珍贵的反映西周制度的青铜礼器。甘肃省博物馆收藏的一件西式的神祇纹鎏金银盘,我叫它是大河遗珍、丝路瑰宝。它的工艺上、图案图像上和纹饰的组合非常具有典型性。”
葡萄藤蔓以古希腊的写实风格卷曲蔓延,金丝錾刻的蜜蜂藏匿于叶中,翅膀纤毫毕现。公元前2世纪的西方匠人,或许从未想过这象征丰饶的纹饰会穿越七千公里最终抵达东方。它的重量暗示着贵族的盛宴,繁复的鎏金工艺更诉说着古罗马的冶金巅峰。这件精美的银器跨越千山万水来到了中国腹地,它的旅程本身就是丝绸之路东西方交流的一个生动证明。
青铜骏马定格昂扬之姿 承载两千年来的丝路雄心
记者郭旭东:“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珍品文物数不胜数,为什么中国的旅游标志独一无二选择了铜奔马,这里边有什么故事?”
甘肃省博物馆研究部主任李永平:“关于铜奔马有很多疑问:为什么它用一条腿可以支撑住全身那么重的体量?甘肃省博物馆用红外线做了一个测试。它的单腿里面有铁芯,颈部以上、身子、四条腿和尾巴都是分铸,然后铆合到一起。这个马的发现地甘肃武威就处在古代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张骞凿空通西域,河西四郡设立,它就成为通往西域的前沿地带。”
甘肃省博物馆研究部主任李永平:“在西汉军事和国家管理中,马的作用很大,在社会中的使用比较普遍,汉代有骑兵和传信制度,这和国家管理、国家安全是密切相关的。根据河西汉简的记载,在汉代河西走廊养马比较繁盛,这个区域的人们既从事农耕又有牧业经验,对马的习性比较熟悉。马在汉代是国家管理的必备战略物资,也是中西交通往来的重要畜力,受到普遍的喜好,这和当时的社会关联度特别大。”
甘肃省博物馆研究部主任李永平:“当时秦汉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国家力量强大,对外交往繁荣,从国家层面和民间来说都有一种开放、包容、交往的潮流,马就是象征。马很有美感,是一种浪漫而又现实的造型,受到人们的喜爱和高度的评价。选这一件器物作为中国旅游的标志,得到了人们一致的肯定,它具有历史感,又有美感,又有时代感,选为标志非常恰当。”
这匹定格在奔驰瞬间的青铜骏马身高仅34.5厘米,却承载着两千年来丝绸之路上的雄心,它的奔驰恰如今天的中国,始终以昂扬之姿向世界敞开胸怀。
数字赋能搭配现代表达 丝路文明在生活里续写新篇
记者郭旭东:“这一次我们来到甘肃省博物馆,发现这里人气火爆,您作为一位从业多年的博物馆人,怎么看待这种博物馆热?”
甘肃省博物馆研究部主任李永平:“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国家每年给博物馆拨相当多的经费来维持机构的免费开放,另外和这几年人们的文化消费理念密切相关。当代人们的衣食住行得到很大提升,也追求文化品位、学习更多知识、得到美的享受,博物馆就是一个很好的课堂。各地博物馆通过数字化展现出文物更多的内涵,它们的故事也表现得更加丰富。比如我们给古代的灯具配了一个写实动画,教大家古人怎么点灯,一下子拉近了我们和文物之间的距离。”
甘肃省博物馆研究部主任李永平:“中国是历史悠久的国家,文物就是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记录。除了历史信息,文物的艺术价值也很高。其背后蕴藏的故事能把人吸引住,大家对知识的渴望和学习知识的心情就能在博物馆得到满足。比如汉晋时期的彩绘砖,它被认为是创作河西魏晋彩绘砖的工匠们为后来创作敦煌壁画打了基础、做了准备。这种艺术题材的文物只有河西走廊有,它们组合起来是墓室的一个壁画,每一块砖又是一件单独的艺术品。当时生活在河西的汉族、少数民族的形象和衣食住行在文物里都能看到,它是写实的。”
当衣食住行不再成为困扰,博物馆成了新时代的课堂,文物从未如此鲜活。铜奔马以“歪头绿马”的幽默姿态走进了大众的视野,汉代灯具则通过动画重现了古人折鋬点火的智慧瞬间。当人头形器口彩陶瓶的柔美曲线化作冰箱贴上的浮雕,当红陶人面像的诙谐表情变身书桌前的可爱摆件,丝路文明在百姓生活里续写着新篇。
各国人民共谱友好新篇 丝路精神永续文明互鉴基因
记者郭旭东:“中国灿烂悠久的文化正在影响世界,您觉得在今天这个时代,我们博物馆和这些文物对于现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来说意味着什么?”
甘肃省博物馆研究部主任李永平:“丝绸之路是一条沿线国家地区和人民的命运共同体之路,这是它的要义所在,丝绸之路沿线文物实际上也是丝路精神最好的见证。丝绸之路沿线各地的人们有共同的一个理念:只有开放包容,才能互相学习借鉴。”
千百年来,在这条古老的丝绸之路上,各国人民共同谱写出千年传颂的友好篇章。当鎏金银盘的葡萄纹在河西生辉,人头形器口彩陶瓶上灵动的曲线随月氏商队西去,魏晋壁画砖的胡商身影在戈壁穿行。道路畅通之处,技艺与思想便如黄河之水奔流交汇。张骞凿空的,从来不仅仅是地理的疆域,更是文明互鉴的基因。
记者:郭旭东 张雪娟 马卓尧 王鹏
编辑:高思雨
审核:康乐群 廖亚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