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坚之星| “木耳县长”谢俊锋:要把“小木耳”做成贫困群众增收致富的“大产业”
来源:西部网-陕西新闻网 2020-08-27 09:14
编者按:2020年以来,陕西省各市各部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脱贫攻坚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聚焦解决“两不愁三保障”强化举措,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加大产业就业扶贫力度,涌现出了一大批先进典型个人和集体,他们与贫困地区群众团结一心、艰苦奋斗的事迹令人感动。
为进一步展示新时代脱贫攻坚队伍及社会各界参与脱贫攻坚的精神风貌,即日起,西部网、陕西头条客户端、“学习强国”陕西学习平台特别推出“攻坚之星”专栏,邀您一起聆听他们的脱贫故事。
西部网讯 (记者 兰逊鸽)“我们家是直接受益者,这都得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更是多亏了谢县长推动发展的木耳产业。”柞水县小岭镇金米村村民李泽云正忙着在大棚里采摘木耳。
李泽云提到的谢县长,就是柞水县分管脱贫攻坚的副县长谢俊锋。受益于木耳产业发展,柞水全县实现稳定增收的贫困户达到6944户,占全县贫困人口总数的67.7%以上。
谢俊锋说,要把“小木耳”做成贫困群众增收致富的“大产业”。
秦巴山里有了“金耳朵”
陕西柞水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陕西省深度贫困县、秦巴山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有贫困群众13644户42878人,贫困发生率高达44.04%。
在脱贫攻坚中,把什么作为柞水县的主导产业,是一个非常重要而且关键的问题。
为此,谢俊锋与干部群众一次次促膝交谈,与专家学者一次次研究论证,与组织部门及技术人员一次次外出考察学习。慢慢地,一张蓝图在他心里逐渐清晰起来。谢俊锋认为,柞水是木耳最佳适生区,群众有种植木耳的习惯,柞水木耳形好肉厚、营养丰富、市场紧俏,且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他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将“小木耳”做成贫困群众增收致富的“大产业”。
“在柞水这样的地方种植玉米或小麦等作物,平均亩产800斤就算高的了,按照1元一斤的收购价格,每亩地收入也就800元,再除去整地、施肥、收割等成本,一亩地挣不了400元;可一亩地大棚可以种植3万袋木耳,一年采两季,一季采五六茬,一年能挣4万多元。”为打消干部群众顾虑,谢俊锋一次又一次召开座谈会,耐心解释算细账。
谢俊锋在下梁镇金盆村指导木耳产业发展。
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样子。在几年时间里,谢俊锋走遍了柞水的山山水水,每个村落都留下了他忙碌的身影。
令谢俊锋记忆犹新的是,为了推进小岭镇金米产业园木耳智能大棚建设,他一月间4次给村民开会,流转土地300亩,52个大棚和17760平方米连栋膜大棚拔地而起,为全县木耳产业发展带了好头。
“是谢县长让我们由种玉米变成了种木耳,由木耳种植的‘门外汉’变成了掌握技术的‘土专家’,由亩收入不足千元变成了上万元,俺们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底气更足了!”群众从心眼里感激这位“木耳县长”。
“两借两还” 致富不难
在谢俊锋看来,招好企业、建好基地是基础,带贫益贫、促农增收是关键。他创新推行了“借袋还耳”“借棚还耳”的“两借两还”利益链接方式,贫困户无需资金就能参与发展木耳产业。
金米村全村的大棚都属于村集体,通过“借棚还耳”的形式,菌包则是采用“借袋还耳”的方式,让村民和贫困户使用。在收购木耳时,仅需扣除菌袋成本费、大棚维修管护费等,木耳采取保底价收购,这样一来,就大大减少了群众后顾之忧,大家发展产业的积极性自然就上来了。
小岭镇金米村贫困户肖青松早年间一直辗转各地打工,收入不稳定。2019年底,村上建成智能联动大棚,他回乡承包了2个大棚3万多袋菌包,还主动帮助两户贫困户承包木耳大棚,户均增收4万元左右。今年,金米村群众争先恐后加入进来,村上的木耳产业也越来越兴旺。
谢俊锋在杏坪镇肖台村检查指导木耳大棚建设。
目前,全县4200多户贫困群众通过“借袋还耳”“借棚还耳”等方式捆绑在木耳产业链上,户均增收5000余元。
在谢俊锋的带领下,三年多来,柞水累计发展木耳1.58亿袋,生产干木耳7000余吨,实现总产值5亿多元。木耳产业的蓬勃发展,为柞水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强力支撑,全县累计实现51个贫困村出列、13406户42088人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由44.04%降至0.91%,2020年2月陕西省政府公示批准脱贫摘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