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五一”假期,石泉县接待国内游客46.69万人次,同比增长14.77%——山水小城的文旅流量密码

来源:陕西日报 2025-05-09 07:58

“五一”假期前夕,石泉老街主题邮局正式营业,为石泉县秦巴老街增添了一处文旅融合新地标。“石泉这座山水之城的厚重底蕴与新潮文创的灵动创意在此碰撞交融,让主题邮局成为触摸历史、体验当下的文化空间。”中国邮政集团公司石泉县分公司副总经理孙丽说。

在秦巴山脉与汉水交汇处,石泉县这座陕南小城正悄然成为文旅市场的“黑马”。石泉县户籍人口仅有18.2万,2024年接待游客645.9万人次。“五一”假期,石泉县接待国内游客46.69万人次,游客总花费2.6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4.77%、14.04%。

石泉县文旅产业崛起,既源于得天独厚的生态人文禀赋,也得益于对烟火气息的悉心守护以及文旅融合的创新实践。

多业态联动 烟火气吸引流量

5月3日,在石泉县后柳水乡旅游度假区,全新升级的汉江生态水上游乐项目成为游客首选。有的游客乘坐画舫游船,悠然欣赏汉江两岸的美景;有的乘坐摩托艇在江面上飞驰,体验水上运动带来的刺激与欢乐。“这里的风景太美了,很有江南水乡的味道。”来自甘肃的游客付友明赞不绝口。

“五一”假期,在石泉县秦巴老街,手绘油纸伞体验、旗袍汉服展示、火狮子表演、纵横棋对弈等活动热闹非凡,让游客流连忘返。“这条老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还有很多特色小吃,烟火味很浓郁。这里的人也很热情,到这里休闲度假感觉很不错。”来自西安的游客刘安华说。

石泉县的秦巴老街至今保留着明清时期的建筑格局。当地政府采取“修旧如旧”策略,修缮了城楼、禹王宫、关帝庙等文保单位,保留了古巷道、古院落、古民居等。经过一系列保护性开发与修复改造提升,古色古香的秦巴老街与汉江两岸的自然风光交相辉映,成为游客休闲观光、文旅消费的新选择。

“原来这条老街由于年久失修,破旧、环境差,游客寥寥无几。县上对其进行优化提升后,这里环境好、配套全、服务优。周末及节假日,我们社区的民乐队、合唱团、旗袍协会等文艺社团也在老街文化集市活动,吸引了不少游客。”城关镇老城社区党支部书记刘世元变身“导游”现场推介。

夜幕降临,秦巴老街人潮涌动,沿街店铺更是生意火爆。手工艺品、汉服体验以及石锅鱼等特色美食备受游客青睐。“‘五一’假期,我们每天都有好几十桌客人,最忙的时候一天能接待上百桌。”秦巴老街上一家石锅鱼店的负责人郑书锐说。

如今,秦巴老街不仅留住了古韵,还逐步形成了文化创意、特色餐饮、休闲娱乐等多种业态,开设各类店铺160余家,并依托老街夜景延长文化旅游活动时间,实现多种业态联动发展。秦巴老街先后入选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成为石泉县文旅融合发展的一张亮丽名片。

秦巴老街的烟火气还蔓延至山野乡村。后柳水乡的农家民宿里,游客在赏美景的同时,还可以体验美食制作;中坝作坊小镇的72家传统工坊中,游客可动手参与竹编、草编等。这种“主客共享”模式,带动全县3.5万余人从事旅游业相关工作,年人均增收超万元。

农文旅融合 产业链提质扩容

4月中旬,“秦岭的孩子”音乐季活动在石泉县秦巴风情园火热开展。《朱鹮的家》《石泉谣》《草池湾》《本草溪谷》《汉江圆舞曲》等极具当地特色的原创歌曲,展现秦岭风情与石泉魅力,为观众带来一场视听盛宴。

“我们通过精彩的原创音乐演出让游客从浮光掠影的山水游览升级为沉浸式体验,在山水风景、农家生活、非遗技艺和百姓的欢声笑语中真切感受当地文化的魅力。”“秦岭的孩子”音乐季活动策划王伊凡说。

依托深厚的文化底蕴,石泉县坚持把旅游业作为富民强县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经济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将文化元素深度融入旅游产业各个环节,大力探索“文旅产业共建、文旅活动共享、文旅机制共融”发展路径,充分利用山水田园、民俗文化等资源,打造了一系列富有特色的景区景点及乡村旅游示范镇村,累计建成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1个、国家4A级和3A级旅游景区各5个、国家级和省级旅游镇村16个,形成了具有石泉特色的文旅产业体系。

面对游客从“看风景”到“享生活”的需求转变,石泉县以“旅游+”“+旅游”战略破题,通过产业深度融合开辟出更大发展空间。作为西部蚕桑产业大县,石泉县依托鎏金铜蚕文化创新推出“丝路之源”IP,加快建设金蚕小镇,建成明星村万亩桑海农文旅融合示范区,开发桑叶茶、蚕丝被等60余种衍生品,蚕桑产业链产值突破20亿元,3429户脱贫群众通过农文旅融合发展实现增收。

“我们卖的不仅是风景,更是秦巴儿女与山水共生的千年智慧。”石泉县文化和旅游广电局局长李华表示,在乡村振兴与消费升级的双重机遇下,石泉县将以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为抓手,着力在构建产业融合发展载体、延伸产业融合发展链条、优化产品要素供给、强化区域协作联动上下功夫,促进文旅消费提质扩容,持续提升文旅品牌影响力,助推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记者 李卫 通讯员 许兵

精彩推荐

更多推荐

下拉更多推荐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