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有地方说 事情有人办——陕西创新村级议事协商破解基层治理难题调查
来源:陕西日报 2025-05-09 08:11
旬阳市麻坪镇钱河梁村一组村民围绕人居环境整治开展“院坝议事”(资料照片)。 受访单位供图
“这个地方没有路灯,孩子下晚自习回家特别不方便,要是能装上路灯就好了。”
“这个路口应该装反光镜,开车视线能好点。”
……
4月15日,旬阳市金寨镇寨河社区召开庭院议事会,大家争着发言,气氛热烈。一旁的社区工作人员认真记录着意见建议。
田间地头、社区院落,一场场议事协商活动火热展开。村民们或在院坝里摆上小板凳围坐一起,或通过手机“云上议”平台为村里的发展出谋划策,推动解决一个又一个群众关心的急难愁盼问题。
作为全国较早系统规范村级议事协商工作的省份之一,陕西省印发《陕西省村级议事协商规范指南》,把村级议事协商工作作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基础工程,以制度创新破解基层治理难题,让群众话有地方说、事情有人办,引导各方面力量资源参与社会治理,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
建章立制
让协商民主有章可循
在蒲城县紫荆街道代家村村委会办公室,一本《村级议事协商章程》摆在显眼位置,村民时不时会来翻看。这是陕西省推动村级议事协商制度化、规范化的一个缩影。
村级议事协商的关键在于科学建立“议什么”的议题筛选机制、明确“谁来议”的主体责任边界、规范“怎么议”的民主决策程序以及强化“议完怎么办”的成果转化闭环,通过全链条制度化设计形成民事民议、民事民决、民事民办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围绕公共事务、公益事业、矛盾调解、社会事务等四大类议事协商事项,全省各村(社区)制定指导目录,从道路修缮、集体经济发展到邻里纠纷调解,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都被纳入其中,解决“议什么”问题。
西安市阎良区对关系村庄长远发展和村民根本利益的村级重大投资、工程项目建设、公益事业兴办等事项,通过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入户走访等方式征求村民意见,确保重大事项人人知晓、人人参与、人人决策。
陕西建立“1+5+X”议事主体机制解决“谁来议”问题。“1”是村党组织领导,“5”是村“两委”成员、村务监督委员会成员、村民小组组长、村民代表、老党员老干部等固定主体,“X”是根据议题吸纳的利益相关方、群团组织、专家学者等,充分体现议事协商的广泛民主性。
留坝县充分发挥村民主体作用,推选威望高、办事公正的老党员、老干部、返乡人才等参与议事,让群众成为基层治理问题的发现者、解决者和监督者。“村上大小事务大家一起商量着来,看似麻烦了一点,但有了群众支持,推进工作更顺利了。”5月8日,狮子坝村党支部书记饶明生说。
陕西推行“线上+线下”“场内+场外”协商模式,在村(社区)建立微信群,多渠道了解村情民意,收集人民群众意见建议。从接地气的院坝会、恳谈会、妇女议事会,到科技感十足的“云上议”平台,各类议事协商活动灵活开展。
西安市雁塔区鑫龙天然居社区组织业主委员会线上召开业主大会收集议题,线下5次专题组织相关利益方协商解决所属小区电改难题。
创新实践
让协商形式暖心管用
在渭南市临渭区解放街道陕西路社区,党员干部经常拎着小板凳走进广场、小区,在拉家常中收集民意、解决问题。“社区群众戏称‘小板凳议事会’是大家心中的‘解忧杂货铺’。”社区党总支书记张亚军笑着对记者说。
2021年,临渭区委家属院加装电梯时,高低楼层居民意见不一。“小板凳议事会”组织居民代表、施工方、物业等多次协商,从费用分摊到噪声处理逐一达成共识。最终,2部电梯顺利投入使用,圆了老人们的“电梯梦”。
在基层社会治理的“最后一公里”,陕西各地因地制宜打造特色协商品牌:西安市阎良区的“闾阎良议”推行“大事严议、小事巧议、要事精议、急事快议”;铜川市的“有事‘铜’商量”构建党建引领新格局;渭南市合阳县的“乡村说事日”从解决一件事向办好一类事延伸;汉中市留坝县的“众议留声”让群众智慧充分凝聚……这些接地气、有温度的协商平台,成为党和群众的“连心桥”。
议事协商实践为乡村自治、法治、德治融合奠定了基础,有效提升农村基层治理的整体效能。“村民说事片区会让群众在解决各类问题中‘唱主角’,不仅说明白了政策法律、说通了矛盾纠纷,还说近了干群关系。”商洛市商州区北宽坪镇广东坪村党支部书记薛建英说。
深化提升
从“有形覆盖”到“有效运行”
在延安市梁家河村的培训课堂上,来自全省的村党组织书记认真学习规范指南。“基层干部是议事协商的组织者,必须懂政策、会协商、善治理。”省委社会工作部相关处室负责人介绍,省级连续组织进行议事协商专题辅导培训,对全省8500余名乡镇以上干部进行全覆盖培训,确保工作扎实有序推进。
为了让协商机制长效运行,陕西省选取12个县(区)作为整体推进示范县,探索“后台支持”措施。渭南市将7个街道、9个镇、105个村、28个社区作为重点推进单位,通过以点带面,推动议事协商从“试点探索”走向“全域覆盖”。西安市阎良区、鄠邑区等地召开现场推进会,编发优秀案例集,让基层干部学有标杆、做有方向。
村级议事协商实现了党建引领与多方共治深度融合、成文法规与因地制宜有机结合、技术赋能与治理效能双向提升、结果导向与长效监督共同发力4个方面突破,逐步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基层治理模式。
如今,“有事好商量”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新常态。从秦岭深处的“院坝议事”到关中平原的“云上协商”,从陕北老区的“红色议事厅”到陕南水乡的“和美乡村茶话会”,陕西省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把群众紧紧团结凝聚在村级党组织周围,形成党员干部团结带领群众一同议、一起干的生动局面,推动构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城乡社会治理共同体。
记者 郑斐 王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