谱写陕西新篇“十四五答卷”丨陕西“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亮点多成色足
来源:陕西日报 2025-11-20 09:10
编者按
“十四五”规划主要目标基本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迈上3.5万亿元台阶,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显著高于经济增速……“十四五”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省上下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历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深化开展“三个年”活动,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民营经济、开放型经济、数字经济,聚力打好“八场硬仗”,奋力谱写陕西新篇、争做西部示范,经济实现了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11月19日起,陕西省政府新闻办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本报围绕每场发布会推出一个整版报道,充分展示“十四五”以来陕西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地区生产总值迈上3.5万亿元台阶,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6.6%左右,科技活动产出水平全国第四,中欧班列核心指标居全国第一……
陕西“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亮点多成色足
11月19日,陕西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陕西省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王青峰介绍全省“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也是陕西发展攻坚克难、积厚成势的五年。五年来,全省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规划主要目标基本实现。
经济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迈上3.5万亿元台阶;人均生产总值预计超过1.3万美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6.6%左右,高于经济增速。经济运行稳中有进、动能向新转换、结构向优调整。
新质生产力动力强劲。全省创新体系重塑,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居西部第一,科技活动产出水平全国第四,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三项改革”效能持续释放,全省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技术合同成交额年均分别增长30%左右。
现代化产业体系初见成效。能源工业“压舱石”作用凸显,5个产业集群进入“国家队”,钛金属加工、单晶硅片、重卡变速器产量全球第一,光伏、新能源汽车产量保持国内领先,服务业规模占据半壁江山,数字经济占GDP比重超40%。
开放能级大幅跃升。营商环境持续优化,经营主体数量增加150多万户,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提升至50%;中欧班列开行量超全国总量的1/4,核心指标居全国第一,38项自贸试验区改革试点经验在全国推广;全省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额年均增长11.7%。
协调发展迈出大步。全省高铁网络持续织密;关中平原城市群、西安都市圈加快建设,陕北能源转化步伐持续加快、陕南“两山”转化通道持续拓展;县域经济蝶变跃升,生产总值过200亿元的县数量有望翻一番;国家优势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增至11个,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1%。
群众获得感更强。全省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例超过20%,累计新增就业超210万人;教育事业投入累计突破5000亿元,省级标准化高中实现县区全覆盖;83个县(市、区)医院全部达到国家二级医院基本标准,建成养老床位23.2万张、托位18.2万个。
美丽陕西展现新气象。秦岭陕西段环境优良等级面积提高至99.4%,刷新历史纪录;黄河干流陕西段水质连续三年保持Ⅱ类、水土流失面积和强度“双下降”,汉丹江出境水质稳定在Ⅱ类以上;空气质量持续改善,陕西连续两年在全国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中获优秀等级。
(记者 杨晓梅)
成绩来之不易,更蕴藏发展“密码”

十月二十七日,在第三十二届杨凌农高会农业智能装备专题展上,观众围观一款粮仓管理人形机器人(资料照片)。 记者 许奥博摄
“十四五”即将收官,陕西省发展改革委在新闻发布会上公布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成绩单”。
回望“十四五”,陕西成绩不俗、亮点纷呈。面对国内外发展形势,全省上下攻坚克难、积厚成势,推动经济实现了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三秦大地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成就的背后,是陕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
多维发力强支撑
“全省上下坚持把高质量项目建设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牛鼻子’,每年实施省市重点项目约3500个,一批标志性重大工程项目落地建设,有力夯实了全省高质量发展基础。”陕西省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王青峰介绍。
大抓项目建设,抓大项目建设,是陕西“十四五”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的重要抓手。全省上下深入开展“三个年”活动,凝心聚力谋划、招引、建设高质量项目,扩大有效投资,支撑全省经济总量迈上3.5万亿元台阶。
高质量项目既拉动经济增长,又加速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助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渐显成效。
陕汽、比亚迪、吉利等企业的项目投产,带动陕西新能源汽车产量保持在全国前三位;三星闪存芯片扩产、奕斯伟硅产业基地二期等项目建成投产,助推全省集成电路产业规模稳居全国千亿级规模第一梯队;陕煤集团、国能集团的2个千亿级重大化工项目开工建设,进一步夯实陕西世界煤化工高地的地位……一批批高质量产业项目,为高质量发展蓄力赋能。
梳理陕西“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可以发现全省综合经济实力的跃升动力还来自创新、开放。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效能释放、“三项改革”提质扩面,一项项举措重塑着创新体系,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社会发展强的转化通道逐步打通。同时,站上对外开放前沿位置的陕西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民营经济、开放型经济发展成效引人瞩目。
多个维度协同发力,持续提升陕西综合经济实力。预计今年陕西经济总量较2020年增长约1万亿元。
夯实根基增活力
城乡、区域、收入“三大差距”,是陕西推进高质量发展中需要着力补齐的短板。
11月17日,西延高铁正式从联调联试阶段全面转入运行试验阶段,全线开通运营进入倒计时。这条通向陕北革命老区的高铁开通后,西安至延安的铁路运行时间将从目前的约2.5小时缩短至1小时左右,陕北和关中的联系将更加紧密。
交通设施便捷群众出行,加速区域、城乡间资源流动共享。“十四五”以来,陕西全力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三纵五横八辐射”铁路骨架网基本形成,“米”字形高铁网主骨架画上了最后一笔;公路总里程从“十四五”初的18万公里增加到目前的19万公里,高速公路省际出口增至27个,形成与周边省会城市的“一日交通圈”;航空网络全球通达,宝鸡、府谷、定边机场建设全面加快;轨道交通日臻完善,西安地铁14号线、6号线二期等7条线路开通。
持续提高发展的协调性、均衡性,陕西在就业增收、“一老一小”、教育医疗等领域持续发力,激发县域发展活力,持续增进人民福祉,夯实高质量发展根基。
陕西80%的国土面积、55%的常住人口、近一半的经济总量在县域,诸多基础性、发展性、战略性资源都集聚在县域。过去5年,全省县域经济蝶变跃升,县域经济总量从1.25万亿元提升到1.68万亿元,生产总值过200亿元的县数量有望翻一番。
陕西城乡收入倍差由2019年的2.93缩小至2024年的2.57,缩小速度快于全国。全省养老服务兜底网织得更密,婴幼儿照护难问题有效缓解,义务教育学校基础设施和县域医疗机构条件持续改善。三秦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显著增强。
绿色发展拓空间
绿色发展是迈向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亮丽底色。“十四五”时期是陕西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成效最大的时期,也是陕西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步伐最大的时期。
作为能源大省,陕西实施产业、能源、供热、交通运输结构调整方案,全省单位GDP能耗累计降幅完成规划目标任务。商洛市入选全国首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榆林市、西咸新区入选国家碳达峰试点。
作为秦岭主体部分所在地,陕西牢记“国之大者”,当好秦岭卫士,将秦岭核心保护区98%、重点保护区77%、一般保护区22%的面积划入生态保护红线,全力抓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保护,开展秦岭区域矿山整治三年行动,实现秦岭全域网格化管理。2024年,秦岭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指数达到82.20,较2022年增加15%,朱鹮、大熊猫、羚牛、金丝猴等种群数量呈现明显上升趋势。
作为黄河流域重要省份,陕西扎实推进荒漠化综合防治和黄河“几字弯”攻坚战,陕西绿色版图正加快由“浅绿”向“深绿”迈进,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48%,黄河干流陕西段连续三年达到Ⅱ类水质。
记者 杨晓梅
坚定信心谱新篇
成绩让人欣喜,未来更有信心。回望“十四五”发展历程,我们取得了不俗的成就;展望“十五五”发展前景,我们信心满满。
牢记嘱托,砥砺奋进。“十四五”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省上下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历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面对复杂严峻的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铆足一股劲,奋力谱写陕西新篇、争做西部示范,深化开展“三个年”活动,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民营经济、开放型经济、数字经济,聚力打好“八场硬仗”,有效应对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经济实现了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成绩可喜,弥足珍贵。在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叠加的情况下,全省经济运行稳中有进、动能向新转换、结构向优调整,地区生产总值迈上3.5万亿元台阶。发展质效不断提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显著高于经济增速,全员劳动生产率、研发经费投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等指标预计顺利完成,“十四五”规划主要目标基本实现。硬件支撑更加坚实,一系列重大项目开工建设,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全方位夯实。
基础更牢,后劲十足。五年来,陕西坚持创新引领发展、做强优势特色产业,新质生产力的动力引擎更加强劲;坚持改革赋能、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内陆改革开放高地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坚持彰显区域特色、加快城乡融合,发展协调性均衡性持续提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注重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切实将发展改革成果转化为三秦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美丽陕西建设展现新形象。
回望“十四五”,陕西各项事业发展取得了新的开创性进展、突破性变革、历史性成就,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平稳开局。
展望“十五五”,三秦儿女发展信心更足。全省上下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团结奋斗,以勇立潮头、争当时代弄潮儿的志向和气魄,继续谱写陕西新篇、争做西部示范。
王海涛
数读发布会
陕西地区生产总值超过3万亿元,2024年达到3.55万亿元,居全国第14、西部第2;人均生产总值预计超过1.3万美元、居全国第12
陕西累计开工重大工程项目2144个,完成投资3.05万亿元
全省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居西部第1,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居全国第10,科技活动产出水平居全国第4,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奖数量居全国第2,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技术合同成交额年均增速都在30%左右
全省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例超过20%,累计新增就业超210万人,教育事业投入累计突破5000亿元,建成养老床位23.2万张、托位18.2万个
全省超过六成的原煤、近五成的天然气和近三成的发电量外送,粮食生产实现“二十一连丰”、综合生产能力超过1350万吨
秦岭陕西段环境优良等级面积达99.4%,黄河干流陕西段水质连续3年保持Ⅱ类
(记者 杨晓梅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