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椒村”何以“火辣”天下——探访辣椒交易集散地王堡村
来源:陕西日报 2025-11-07 09:02

10月31日,在王堡村辣椒商业街,村民向客商介绍各类辣椒。 本报记者 张乐佳摄
本报记者 琚鹏飞 张乐佳
10月31日清晨,兴平市汤坊镇王堡村,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辣椒香。
辣椒交易广场上,七八辆大货车依次排开,满载来自新疆的铁板椒、河南的朝天椒。工人来回穿梭,将一袋袋辣椒卸下。“我每车能拉十七八吨,年年都从新疆专程拉辣椒过来卖。”货车司机高宝说。
王堡村,这个以辣椒闻名、拥有3000多人的村子,如今几乎无人种植辣椒。这里是西北地区有名的辣椒交易集散地,超四成村民从事辣椒生意,年交易量以万吨计,交易额突破8亿元,购销网络遍及全国20多个省区市,辣椒甚至远销新加坡。
几乎无人种植辣椒,王堡村何以“火辣”天下?
“其实,我爷爷那辈还在种辣椒。”35岁的王堡村村民彭帅说。
兴平辣椒作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声名远扬。1995年,王堡村建成一条以辣椒购销和加工为主的商业街。“十里八乡的村民都来此收购辣椒,村里的辣椒很快就供不应求。”彭帅说。
彼时,兴平汤坊镇、桑镇一带均有辣椒种植,王堡村如何在众多“辣椒村”中脱颖而出?
王堡村村民率先迈出关键一步:自产的辣椒不够卖,就去周边收购;鲜椒卖不完,就磨成辣椒面、做成辣椒酱,销往西安。
一家带动十家,十家影响三十家,几十年来,靠着肩扛手提,王堡村村民把辣椒生意做出名声,把口碑做向远方。
2021年,“兴平辣椒”获陕西省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认定。当地政府提出“全市齐打一张牌”,推动辣椒产业升级,助力企业擦亮品牌。
乘着品牌建设的东风,王堡村的辣椒产业步入快车道。加工、代销、运输……如今,村子在辣椒商业街旁又建起了一个场地更大的辣椒交易广场。当地初步形成了一条辣椒产业链。
彭帅家做辣椒代销,年销量上百吨。“现在,村里已经有了辣椒‘一条龙’服务。”彭帅说,“我从新疆收购来的辣椒,可以直接在周边工厂进行机械化去辣椒把儿;客户从我这儿采购完辣椒,也可以去隔壁工厂直接磨成面或切成段后带走。”
“眼下,我们正顺应市场趋势,发展多种产业形态,推动辣椒产业从粗加工向深加工转型升级。”王堡村党支部书记刘军祥表示。
随着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品牌口碑持续提升,村里已发展起40多家深加工企业和小作坊,生产各类辣椒制品。同时,王堡村还积极挖掘辣椒文化内涵,建起了辣椒博物馆。
深秋暖阳下,家家户户门前堆着火红的辣椒,老人坐在家门口剪辣椒把儿,小孩在旁边有模有样地学着。尽管机械已能完成大部分工序,但对一些高品质辣椒,人工处理仍不可替代。这也为当地创造了大量灵活就业岗位,“坐在家门口挣钱”成为王堡村村民的写照。
“村里一位70多岁的老人,靠剪辣椒把儿可以月入千元,装卸工年收入可达几万元,而经营得法的代销商年收入甚至能达百万元。”刘军祥介绍,据不完全统计,辣椒交易旺季,每天在王堡村参与辣椒加工的群众超500人,在王堡村辣椒交易广场上专门从事货运装卸的人员将近百人,带动了周边4个镇群众的就业。
“辣椒交易量大,有的代销商还会租用闲置的农家院子当仓库,不少在外务工的村民把空置院落租出去,有效盘活了闲置资源,这样的例子不在少数。”刘军祥说。
16时,村民淡会英开始在家门口盘点货物,当天的交易已近尾声。
“从现在到过年都是辣椒交易旺季。我今年收购的辣椒已经卖了七成。”她笑着说,“当年,我家从辣椒商业街上的小摊位做起,现在已经有了门面房。”
如今,王堡村几乎家家户户都拥有两三辆小汽车,新楼房拔地而起。
王堡村辣椒产业的发展轨迹是兴平市辣椒产业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在兴平,小小的辣椒串联起60多家加工企业、近200个加工点,有近5万名从业者,全市年加工辣椒制品超4万吨,全产业链产值突破10亿元。
“品牌就是金字招牌!”刘军祥感叹,“这些年发展变化很快。接下来,我们村也要与时俱进,抓品牌、求创新。”
一股火辣辣的乡村振兴力量,在这里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