敛藏守静 养蓄待发

来源:陕西日报 2025-11-07 08:36

1a47868e5e4a4ebbdff8b994c3d33c8d.jpeg

尚焕焕(左)与家人择芥菜(资料照片)。 受访者供图

8ab8cce179547f2961f6e14123e56273.jpeg

西汉温酒炉。 受访单位供图

11月7日,立冬,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9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冬,终也,万物收藏也。”立冬的到来,意味着大自然从喧闹走向沉静,从扩张转向内敛。它提醒人们,在欣赏“枫叶荻花秋瑟瑟”的余韵时,更要准备好迎接“北风往复几寒凉”的冷意。

冬不只意味着凋零与寂寥,还意味着开始孕育希望和新生。古往今来,人们在顺应天时的同时,会积极安顿身心、创造温暖以应对即将来临的严寒挑战。或是封存美味,让自然的馈赠凝结为舌尖的慰藉;或是围炉煮酒,用跳动的烟火驱散长夜的孤寂;或是寄情诗画,在静谧天地间寻觅内心的安宁。

“藏蔬可御冬”

俗谚说:“立冬萝卜,小雪白菜。”立冬之后,北风送寒,气温骤降,新鲜蔬菜难以自然生长。古人便利用此时的低温干燥,将蔬菜风干并加以腌制,封存于坛罐之中,以备冬蔬匮乏时食用。

陆游在《书壁》中说“炊粟犹支日,藏蔬可御冬”,还作诗细致描绘了秋末冬初人们腌制咸菜的忙碌场景,展现出宋代农家生活的朴素风貌。诗云:“九月十月屋瓦霜,家人共畏畦蔬黄。小甖大瓮盛涤濯,青菘绿韭谨蓄藏。”

我国制作腌菜的历史久远。直至今天,承载着人民智慧和地方记忆的腌菜,依然是活跃在餐桌上的一道舌尖美味,有些还被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潼关万盛园酱菜制作技艺被列入陕西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7年,武功炝菜制作技艺被列入陕西省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11月4日清晨,薄雾如轻纱般笼罩着大地。记者来到武功县贞元镇铺邑村,采访武功炝菜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尚焕焕。

武功炝菜主要流传于咸阳市的武功县、乾县、兴平市、扶风县一带,是农村老百姓秋末冬初时节腌制的一种过冬咸菜。做武功炝菜的原料,就是生长在房前屋后或是田埂边的芥菜。

“以前的庄稼人惜土如金,也最懂利用土地。”尚焕焕一边用手指轻轻拨开一片青绿的芥菜叶,一边说,“入秋后,随手撒一把芥菜籽,不用特意打理,它自己就能长得很好。”

尚焕焕记忆中的冬天,是从母亲腌制炝菜开始。尚焕焕告诉记者,制作炝菜要经过挑拣、择洗、切节、控水、晾晒、煮烫、捏挤、加料、搅拌、入缸、发酵等诸多工序。等待一周后,缸中的芥菜就变成了色泽青黄、脆爽可口的炝菜,整个院子都飘着芥菜的清香。几口瓷缸并排摆在阴凉处,里面装的是全家过冬的一大保障。这样的场景,几乎每家都有。

对武功人来说,享用这道小菜还有独到方法。首先盛出一碟腌好的芥菜,撒上一点干辣椒面,淋上农家醋。随后,将一小勺芥籽油烧得滚烫,趁热泼在菜上。接着搅拌均匀,让芥菜的清脆、酸醋的爽利、辣油的焦香层层叠加。

冬日里,喝一碗热腾腾的苞谷糁,吃一块扎实的锅盔,再就上一碟酸辣鲜香的炝菜——这便是当地人心中最质朴的舌尖记忆。

“现在生活好了,炝菜不再是过冬的必需品。老一辈人吃惯了这口,年轻人也开始喜欢这独特的味道。”尚焕焕坦言,尽管不再是生存的刚需,对这份传统风味的需求却并未减少。她每年依然会精心制作许多炝菜。经常有乡邻带着自家的瓶瓶罐罐上门,尚焕焕总是笑呵呵地慷慨相赠。

近几年,尚焕焕还收了两个徒弟。她说:“年轻人愿意静下心来学这个,不容易,我很知足。”教学时,她如同当年母亲教导她一般。她相信,在瓷缸的开合与师徒的言传身教中,传统的味道与淳朴的乡情也会不断延续下去。

“寒炉美酒时温”

一盘咸菜,一壶好酒,三五好友围炉对酌,别有一番情趣。饮酒不失为冬日祛寒保暖的方法。李白在《立冬》一诗中写道:“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满前村。”短短4句,生动勾勒出冬日初临时温酒痛饮的闲适与快意。

古人饮酒前习惯将酒温热。这最早可追溯至商周时期。

不同于现代蒸馏技术,古代酿酒多采用过滤工艺,酒液中常残留有害物质。经过温煮的酒,入口绵甜柔和,有害物质也得以挥发,不仅减轻了对脾胃的负担,还具有保健作用。因为要温酒,所以有了专门用来温酒的器物。

咸阳博物院收藏的西汉温酒炉,虽装饰简单,但设计巧妙、功能实用。其运用的滑轨技术在我国各地已出土的其他温酒炉上罕见。

这件温酒炉由炭火炉与温酒小锅组成,既能上下分开,又能合体使用。炭火炉下设4个兽面形小蹄足,炉底有对称的几何形镂空,便于炭灰落下。炉壁前三分之二较低,作为温酒小锅滑动的轨道,后三分之一略高,起到阻隔火苗、防止火灾的作用。温酒小锅为敞口浅腹,口沿两侧各有一只飞鸟衔环,鸟冠与眼部刻画精细,鸟爪呈倒“U”形立于炉壁,可沿轨道前后移动。

“这种以炉壁为轨、鸟爪为槽的滑动结构,能促进炉内空气对流,充分助燃。”11月1日,咸阳博物院古渡遗址馆区讲解员周颖兰介绍,馆区内展陈的用以加热食物的代表性器物,还有西汉四神铜染炉。

“很多人可能好奇染炉是什么?可以说,染炉是西汉时期带有加热功能的火锅蘸料碟。”周颖兰解释,古人把调味品叫作“染”,且比较喜欢热染,常在染杯中放好调料,然后通过下方的炉子加热,再用食物蘸取。可以想象,古人边热边吃,好不惬意。

染炉一般由盘、炉、染杯三部分组成。这件四神铜染炉的染杯为素面椭圆形。炉的一侧有曲柄,炉体四壁镂雕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形象。炉底四足为四力士蹲踞肩扛状,下接长方形的盘用以承接炭灰。

与之类似且保存完整的还有收藏在茂陵博物馆的四神纹铜染器。

随后,记者来到咸阳博物院文庙馆区,讲解员杨帆向记者介绍了修武府温杯、方盘形铜提链炉等文物。

修武府温杯是1966年在咸阳市塔尔坡塬边发现的秦青铜器窖藏中的一件,由耳杯和底盘组成,其上均刻有“修武府”3字。

“有学者认为修武府温杯是温酒器。但其耳杯杯腹很浅,加热易使酒精挥发耗尽,且因与四足底盘连铸在一起,不便持握或倾倒,所以现对其功能的定位倾向于是温食器,有濡染肉食之用,类似于汉代的染炉。”杨帆说。

与这种用于温煮蘸料的小型食器不同,方盘形铜提链炉体量稍大,既可取暖,又可炙烤食物。

“最是橙黄橘绿时”

立冬时节,叶半青黄,寒未有霜。面对此情此景,苏轼感叹:“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这种美,不仅存在于诗人的吟咏中,还被生动地表现在画布上。

赵望云1973年创作的《初冬小雪》,现藏于中国美术馆。画面采用“C”字形构图,远处山峦起伏,以浓墨勾勒出丛丛树木,枝头点缀赭红色彩,表现出黄叶未落的景象。地面覆盖薄薄一层雪,透着清新寒凉的气息。画面中央的水塘边,一条蜿蜒小路伸向不远处的房舍。小路上,大人牵着孩童缓步前行,一位面色红润的男子拉着满载货物的毛驴,身旁的女子手挎篮子,走在路旁。整幅画作笔法简练率真,质朴地描绘出初冬时节日常生活的片段,洋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展现了画家厚重而不失灵动的艺术风格,以及“终生生命之寄托”的艺术追求。他曾说,画自己身历其境的景物,是一种生活上的责任。

延安是石鲁艺术创作的宝地。1962年,石鲁故地重游,见到延安桥儿沟小学学生在校园里玩耍的场景,触景生情,创作了《种瓜得瓜》,构图与立意皆不落俗套。

画面中,这所小学设在一个窑洞中,洞顶及屋檐上南瓜累累,屋檐下还挂着玉米,展现秋收冬藏的丰饶景象。画面下方以简笔所画的学生,有的看书,有的跳绳,有的交谈,充满了天真烂漫的童趣。更巧妙的是,石鲁托物寓情,以“种瓜得瓜”这一俗语,寓意播种希望、培育新人的美好愿景。

罗平安的绘画具有很明显的地域性因素。在他的“田园系列”中,窑洞、野枣树、荒草等风物被提炼为独特的视觉符号,并以二维平面铺满画面,营造出密不透风的感觉。然而,这种“满”并非杂乱,而是被艺术家高度统摄于极具感染力的色调之中,或冷或暖,或灰或绿。曾经以苦涩、荒凉、贫瘠为特点的西北山水意境在罗平安的笔下变得绚丽、辉煌。

赵振川始终坚守长安画派的艺术理念。他的画作浑厚大气,不仅展现了关中大地的雄浑壮美,还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时代精神。他2019年创作的《白鹿原初冬》,刻画了白鹿原初冬时节柿树红、瑞雪覆、村落静的独特景致,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与自然意韵。画面中,远山连绵,白雪覆盖的坡地与墨色的山石形成对比,营造出悠远辽阔的空间感。近处,房屋错落分布,屋顶覆盖着薄雪,掩映在柿树与山林之间。柿树枝干苍劲虬曲,挂满了红彤彤的柿子,在白雪的映衬下格外鲜亮。

记者 孙亚婷 见习记者 王冰洁

陕西作家笔下的立冬

他一个人去地里挖薯,挖出了一个红薯像是躬身侧睡的人:凸肚子,大屁股,腿很粗而脚很小。他觉得惊奇,拿了红薯跑回来让村人看。爹嫌他耽误了农活,又在吼他。初冬的早上,爹做饭,让他快去村前的池塘沿采些苣苣野菜煮锅,他看见池塘里的浮萍全成了褐色,想着爹脸上长的斑也是褐色,一时悲伤,忘了采苣苣野菜。爹不见他回来,出去见他在池塘沿上哭,就再次怒吼,这一次吼得厉害,还动了手。

——贾平凹《秦岭记》

立冬节气的物候现象

一候“水始冰”。立冬之初,气温逐渐下降,水面开始结冰,但冰层较薄,尚未坚固。

二候“地始冻”。随着气温进一步降低,土地开始冻结,土壤因低温而逐渐变硬。此时,农耕活动基本结束,人们开始为越冬做准备。

三候“雉入大水为蜃”。“雉”指野鸡,“蜃”指大蛤。古人观察到立冬后野鸡等鸟类活动减少,而海边蛤类开始增多,因此用“雉入大水为蜃”来形容这种物候变化。

(本报记者 孙亚婷整理)

精彩推荐

更多推荐

下拉更多推荐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