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原:以产业链升级激活县域经济新动能
来源:咸阳日报 2025-10-22 14:23
三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资料图)。
陕西华阳物流有限公司园区内,工人正在对集装箱进行吊装作业。
金秋十月,硕果盈枝。作为关中地区首个县域省级高新区,三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三原高新区)处处涌动着蓬勃发展的热潮,始终以“主引擎”姿态为三原县域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今年以来,三原县锚定高质量发展目标,依托西安都市圈发展规划,充分发挥区位、交通、产业三大优势与三原高新区的平台赋能优势,推动四大主导产业集群能级跃升。通过鼓励企业创新实践,持续激发工业经济新动能,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加速前进,全力构建具有三原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为县域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鲜”诱舌尖 绿色食品产业链筑牢产业根基
10月9日,在陕西紫泉饮料工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紫泉饮料)的生产车间内,果粒橙的生产线上机械臂精准抓取空瓶,依次完成杀菌、灌装、封盖、贴标等一系列工序。一瓶瓶饮料顺着传送带快速移动,自动检测设备实时扫描每一瓶产品,为整个流程提供保障,产品装箱后送入仓库,最终销往国内多个城市。
“我们始终秉持‘品质为基,健康为魂’的理念深耕饮品市场,从水源甄选到生产灌装,每个环节都制定了严格的品控标准。”紫泉饮料总经理凌自力说。在技术与品质把控方面,紫泉饮料采用全球领先的灌装生产线和自动化包装设备,从原辅材料储存到前处理、灌装等环节,通过多种安全措施确保产品质量稳定可靠;同时,依托母公司——上海紫江企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包装产业链资源,整合紫江企业、紫日瓶盖、紫泉标签等优势,为国内外饮料品牌提供低成本、高效率的OEM服务,在行业中构建起独特的竞争优势。
作为上海紫江企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西北的现代化饮料生产基地,紫泉饮料目前已建成3条自动化饮料生产线,可生产数十种产品。不仅实现了自身的稳健发展(2025年上半年产值与营收均达到4469万元),更有效带动了周边包装材料、物流运输等配套产业的协同发展,成为区域产业链上的重要一环。
“接下来,我们会进一步挖掘现有资源,拓展保健饮品领域,用更丰富的产品矩阵满足大众的健康需求。”谈及企业的未来规划,凌自力满怀信心地说。
紫泉饮料的发展,正是三原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化发展的一个缩影,也是三原高新区绿色食品工业园的核心增长极之一。回溯历史,三原县食品产业底蕴深厚,拥有“三原小磨香油”“三原蓼花糖”两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三原县早有“中国香油之乡”的美誉。
近年来,三原县将绿色食品作为首要产业,在高新区规划建设了占地7.5平方公里的清河食品工业园。如今,清河食品工业园吸引了60余家知名企业入驻,形成了“龙头引领+配套协同+服务支撑”的完整产业链:以伊利、达利、娃哈哈、健力宝、得利斯等企业为龙头,带动产业规模扩大;以永新包装、吉宏包装等企业为配套,完善包装供应环节;以远方物流、秦龙物流等企业为支撑,保障物流运输高效;以陕煤蒸汽、华通燃气、陕西水务等企业为基础,提供稳定的能源供应。“味在舌尖、链在三原”的产业品牌愈发响亮,预计到2025年年底,三原县食品产业总产值将达到110亿元。
当前,三原县正充分发挥“全国食品工业强县”的品牌优势,持续推动绿色食品产业朝着“创新能力突出、产业链条完整、配套体系完备”的方向升级,全力打造高水平的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奔着“西北地区最大的现代食品工业聚集区”的目标稳步前进。
“智”造突围 新型制造工业激发升级动能
在西安中振科技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振集团”)的垂直升降电梯及其配件生产项目建设现场,钢结构厂房骨架已然建起,大型机械设备往来穿梭,工人们各司其职,有条不紊地作业,项目建设正稳步推进。
“目前,部分厂房钢构及檀条安装已完成,进入屋顶搭盖环节。”中振集团常务副总经理王一尘说,该项目于今年3月份开工,总投资1.4亿元,规划建设10条生产线,建成后可实现年产电梯1500台的目标,预计年产值可达3亿元,还可提供150个就业岗位。
对于中振集团而言,这个项目是其布局民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的关键一步。投产后,企业将实现从军工配套向民用特种设备制造的战略延伸,进一步完善“军民融合+多元协同”的产业格局;同时,能提升在高端装备领域的综合制造能力与市场响应速度,增强核心竞争力与品牌影响力。更重要的是,项目产出的电梯将直接用于城镇老旧小区的更新改造,成为城市更新和提升居民生活品质的关键力量。
作为三原新型制造工业的代表,中振集团的项目还凸显出显著的“产”与“智”的优势。产能上,项目建成后将实现批量化、标准化生产,相较于省内同类型民营企业,可提供更为迅捷的本地化服务,辐射周边区域市场;技术上,产品严格遵循国家标准,配备远程监控、故障自诊断等智能化功能,关键部件采用模块化设计,能够灵活应对定制化需求。
“下一阶段,我们重点抓两大方向:一是以园区二期项目为引擎,稳步推进新型制造工业板块建设,全力保障项目进度、促进成果落地,筑牢发展基石;二是在稳健发展的基础上,优化本地供应链体系、深化上下游协作、提升产品与服务品质,同时积极参与县域先进制造协同发展,努力打造区域内备受信赖的民族电梯品牌。”王一尘对项目未来发展充满期待。
中振集团的实践,充分展现了三原新型制造工业的深厚底蕴与旺盛活力。早在20世纪60年代,三原就成为全省工业制造基地,享有“中国食品机械之乡”的美誉。经过多年深耕,如今已形成以航空、汽车、机械为重点领域的新型制造工业集群,其中包括以中航宏远、陕汽方圆、联塑管道、誉邦科技等知名企业为龙头的新型制造工业集群,预计到2025年年底总产值将达95亿元。
依托现有的基础,三原高新区以新型制造工业园为平台,依托西安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阎良航空城,实施错位发展战略,大力推进航空、汽车零部件、食品机械企业发展,全力构建大西安装备制造业零部件供应基地,使新型制造业成为推动县域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核心动力。
“链”接八方 商贸物流产业拓展发展空间
秋日的陕西华阳物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阳物流”)园区内,一派繁忙景象。铁路专用线旁,敞顶集装箱整齐排列,在TMS智慧物流平台的屏幕上,货物运输轨迹、装卸进度等数据正实时跃动。在这里,每一次货箱的起吊与运输,都在为三原商贸物流产业的“数智化+绿色化”转型写下生动注脚。
“依托三原的区位优势,我们已构建起覆盖西北、辐射全国的物流网络,重点为大宗商品、生鲜食品等领域提供定制化物流服务。”华阳物流总经理张云学介绍。作为落户三原高新区的重要物流企业,华阳物流成立于2004年,是集铁路货运、集装箱运输、物流园区运营、大宗物资供应链服务于一体的公铁联运物流企业。目前,园区配备4条自有铁路专用线及13万平方米的标准化仓储设施,年货物吞吐量可达800万吨,能承接全国2000余个铁路站的货物到达与发送业务,为区域物流畅通提供坚实支撑。
在国家高质量发展和降本增效政策的指引下,华阳物流以创新为驱动,持续优化运输结构,积极推动“公转铁、散改集”,构建起“一核集成、两网联动、重轻协同”的多式联运体系。
“我们运用35吨敞顶集装箱开展‘散改集’运输,构建标准箱循环共用体系,采用‘铁路干线+新能源短驳’联运模式,把公路干线运输货物转移至铁路干线,同时整合运输、装卸、搬运等分散环节。”张云学说。这一模式不仅让物流效率大幅提升、单位运输成本明显降低,而且实现了绿色减排。2024年,企业通过“公转铁”运输累计完成近1000万吨货物运输,有效减少了约75万吨二氧化碳排放,显著推动了区域绿色物流的发展。
除了模式创新,技术升级与人才培养也是华阳物流发展的关键抓手。企业与长安大学共建“智慧物流与多式联运实践教育基地”,通过联合培养模式,提升员工多式联运规划、数字化运营等专业能力,构建起“引进来+本土化培养”的人才机制,为物流企业转型注入持续的人才活力。
华阳物流的发展,是三原高新区商贸物流产业崛起的缩影,更折射出园区“集群化发展”的整体思路。作为全省唯一获批国家“十四五”规划重点支持的县城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园区,近年来,三原高新区按照“一区四园、园城互动、产城一体、融合发展”的理念,整合优化绿色食品工业园、新型制造工业园、生物医药工业园和现代商贸物流园四大园区,构建起绿色食品、新型制造工业、生物医药、现代商贸物流四大产业集群,形成“一区四园,双轴驱动”的空间格局。
截至2024年年底,园区已入驻企业256户,规模工业企业146户、高新技术企业109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52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3家、瞪羚企业5家,全年工业总产值达229.81亿元,规模工业总产值达207.61亿元。
“接下来,三原县将重点围绕建优对外开放、建强科技创新、建好产业承载以及建成资源保障的‘四大平台’,全力加快国家高新区创建,为县域经济发展贡献不竭动力。”三原高新区管委会主任文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