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朱鹮35年的李昌明期望——“让更多朱鹮飞翔在它们祖辈生存过的地方”
来源:陕西日报 2025-10-22 08:18
8月14日,在洋县开展朱鹮夜宿地调查时,李昌明(右)指导徒弟记录朱鹮归巢情况(资料照片)。 记者 段承甫摄
连日来,秦岭的雨下个不停。10月13日,李昌明背着望远镜从洋县赶赴宁强县,开展2025年野生朱鹮秋季种群数量同步调查。
曾经,科研人员踏破铁鞋也难觅得朱鹮的踪迹,如今汉中多个县区上空时常有朱鹮振翅飞翔的身影。李昌明的工作,就是保护这些在野外自由翱翔的“东方宝石”朱鹮。
李昌明是陕西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巡护员,今年是他从事朱鹮野外保护工作的第35年。记者第一次见到他,是今年盛夏在洋县洋州街道的一处朱鹮夜宿地。烈日当头,李昌明头戴一顶遮阳帽,挎着一个望远镜,从野外巡护的摩托车上下来,手里还拿着用来记录的巡护日志。
10月15日16时许,几只朱鹮悠悠地从远方飞来,挥舞着粉黛色的双翅,优雅地落在高大的榆树上。
“16时15分,洋县洋州街道夜宿地,1只幼鸟回巢,环志编号4J5……”放下望远镜,李昌明在自己的第210本巡护日志上记录下朱鹮回巢情况。出乎意料的是,当天这棵巢树上飞回34只朱鹮。
1981年,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鸟类学家刘荫增经过3年的苦苦寻觅,在洋县姚家沟发现了全球仅存的7只野生朱鹮。为保护这一濒危物种,国家在洋县设立了专业保护机构。
1990年,洋县选拔青年成立巡护队,李昌明主动加入朱鹮保护队伍,成为其中一员。23岁的李昌明骑着自行车,背着无线电追踪器、望远镜、对讲机,在洋县的深山里追踪朱鹮。
“当时条件艰苦,深山密林里跋山涉水全靠两条腿。”李昌明回忆。上世纪90年代初,李昌明和队员们在朱鹮巢树下搭草棚轮流值守,白天观察、夜间监护,记录朱鹮繁殖的每个阶段,随时防止天敌侵害和意外发生。
谈起30多年前“人与蛇”的一场斗争,李昌明记忆犹新。
1993年夏天,正值朱鹮繁殖季,李昌明在洋县溢水镇一座深山里搭了草棚,全天候“盯梢”朱鹮。草棚里,李昌明架起单筒望远镜,对准鸟巢,盯着巢内状况随时进行记录。
一天,李昌明在镜头里看见巢树下有条蛇往上爬,他急忙跳下草棚,火速攀着巢树后面的松树往上爬。
“虽然年轻时爬树厉害,但人还是爬不过蛇。”李昌明回忆,眼看着蛇爬到朱鹮巢穴里把一只幼鸟缠住,成鸟飞起来在天空中鸣叫,他赶紧爬到跟巢穴高度相当的位置,拿着一头削得很尖的长竹竿用力捅那条蛇,最后蛇松开幼鸟从树上直直地掉了下去。
当年,为防止蛇上树,李昌明和同事们还想了许多办法,用塑料薄膜围住树干抹上油,让蛇上不了树……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一群像李昌明这样热爱朱鹮保护事业的“牧鹮人”的守护下,野生朱鹮数量逐年增加。2000年,野生朱鹮数量突破100只;2012年,突破1000只……
如今,李昌明仍然选择坚守在野外巡护一线——春季繁殖期巡护、夏季夜宿地摸底调查、秋季观察田间管护、冬季定期投食。
多年来,李昌明主要负责洋州街道、黄金峡镇、黄家营镇的朱鹮巡护工作,这些地方共分布着180多个巢。他早已将路线和每棵巢树的位置刻入脑海。
随着装备和技术的智能升级,林业部门对朱鹮生存情况数据掌握得越来越翔实,资料也越来越丰富。借助卫星定位系统、巡护调查App等,朱鹮夜宿地可以精确到具体点位。即使技术升级,李昌明也坚持自己的巡护节奏,靠着双脚不断巡护、观察记录,为朱鹮保护事业提供原始资料。
“坚守几十年,我的心愿一直没变,那就是让更多朱鹮飞翔在它们祖辈生存过的地方。”李昌明说。
在一代代“牧鹮人”的坚守下,目前全球朱鹮数量超1.1万只,物种濒危等级由“极危”降为“濒危”,我国朱鹮保护也被誉为“世界拯救濒危物种的成功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