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赋能 项目建设添活力——陕西积极开展环评试点改革优化营商环境
来源:陕西日报 2025-10-20 09:03
9月30日,在宝鸡山崎精工智能装备有限公司车间,工作人员用激光干涉仪检测机床精度(资料照片)。
10月15日,在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延锋(西安)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新厂房建设正酣;在位于宝鸡市渭滨区姜谭经开区的宝鸡山崎精工智能装备有限公司恒温净化装配车间,生产线高效运转;在旬阳高新区,园区企业环保数据在大屏幕上实时跳动、一目了然……这一幅幅生动画面的背后,是陕西积极推进环评试点改革释放出的强劲动能。
“环评试点改革通过强化园区环境保护主体责任,对试点区域采取环评豁免、告知承诺、数据共享等创新举措,进一步推进区域环评、规划环评与项目环评的体系衔接,为入园企业减负,助力陕西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省生态环境厅相关负责人表示。
这项以“放管服”改革为核心、以优化营商环境为目标的创新实践,在陕西多个市和省级园区进行探索实践,共有107个项目享受了产业园区规划环评与项目环评联动试点政策红利、25个项目享受了优化环评分类管理试点政策红利。
为环评“瘦身”
10月10日,记者在延锋(西安)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生产车间看到,机械臂挥舞、工人各司其职。“每月2.5万套汽车座椅从这里运往吉利、比亚迪等车企的生产线。能有今天的生产速度,多亏了环评豁免政策。”该公司总经理王明明感慨。
2024年4月,该公司计划扩能,恰逢西安入选全国优化环评分类管理试点城市。因焊接项目无特殊排放要求,且企业环保设备按大产能标准建设,完全符合豁免条件,仅需在西安市生态环境局相关系统提交基础信息资料即可完成审批。“我们扩能项目环评从开始咨询到审批完成仅用时10天,比常规的审批时长缩短了近两个月。”王明明说。
像延锋(西安)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这样的受益者并非个例。自2024年3月试点启动以来,西安划分塑料制品业、玻璃制造及制品业、汽车制造业、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4个行业11个小类中的4个为试点行业。目前,西安经开区已有4个项目享受到“轻装上阵”的便利。
“在西安市生态环境局及专家的帮助下,我们通过组织企业开展政策宣贯、安排执法人员入企帮扶、派遣业务人员现场指导等举措推进相关工作,及时解答企业疑问,确保试点政策准确理解、有效执行。”西安经开区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张帆远航说。
“改革不是‘一刀切’,而是精准施策。”西安市生态环境局审批处工作人员吕寅生介绍,针对试点行业特点及西安市环境现状,他们系统编制了涵盖项目选址判定、资源利用效率、污染防治、生态保护、环境风险防范、跟踪监测及排污许可办理等全过程的环境准入指引。针对西安市空气质量改善需求,指引特别细化了施工期扬尘防控及非道路移动机械管理要求。
目前,西安市共咨询试点企业100余家,其中21家企业获得政策红利,涉及投资6.38亿元,节省环评及排污许可办理成本约100万元,平均加快投产时间约35个工作日。
促审批“秒办”
“从搬厂到投产,只用了一年时间。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在宝鸡山崎精工智能装备有限公司的恒温净化装配车间,该公司总经理罗建忠看着生产线不停运转,语气中难掩兴奋。车间内,30多台数控龙门、卧式及立式加工中心组成“硬核阵列”,每月有120台小型精密排刀数控机床从这里发往全国。
这家“专精特新”企业曾因园区厂房分散、无法建设补漆设施,面临产能受限、物流烦琐的困境。
转机来自姜谭经开区的主动对接——这里是产业园区规划环评与项目环评联动试点园区,可通过告知承诺制简化审批。“新厂房面积是原厂房面积的两倍多,连片设计让所有工序能在场内完成,补漆难题也由政府协调解决。”罗建忠说,“更惊喜的是,企业仅扩产、增功能,核心工艺未变,符合告知承诺制要求。书面承诺符合环保要求后,审批部门直接批复,省了至少两个月时间和数万元费用。”
在宝鸡,这样的“承诺即审批”已形成机制。当地对符合园区规划及环评要求的17个大类48个小类项目,实行环境影响报告书(表)告知承诺制审批,建设单位自愿申请享受告知承诺制后,审批部门对完成公示期的项目,无需评估、审查即可批复。在姜谭经开区,麦克传感器流量计生产项目仅用5个工作日就拿到审批决定,旭洁牌“扫地机”生产制造项目享受“豁免”政策。一个个案例印证着审批效率的提升。
“审批快了,监管也更严了。”姜谭经开区管委会社会事务局局长胡枫表示,园区建立“事前承诺、事中评估、事后抽查”机制,与市、区环保部门开展联合检查,确保企业环保责任落实到位。同时,园区制定21条环境准入条件,从源头把控项目质量。
“宝鸡市通过产业园区环评联动试点,破解了项目审批时间长、管理碎片化、职责不明确等痛点堵点,切实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营造良好营商环境。”宝鸡市生态环境局生态环境监督管理科工作人员张丹说,2024年4月至今年9月底,已有22个建设项目享受政策红利,涉及总投资约11.97亿元。
让数据“跑腿”
“打开平台,园区企业的环保情况一目了然。”10月12日,旬阳高新区城市管理执法局工作人员黄春雨在环保安全双重预防网络监管总平台前,轻点鼠标就查看完安康市尧柏水泥有限公司的实时情况。屏幕上,企业废水、废气排放数据实时更新,重点区域的摄像头清晰传回画面,实现监管“零距离”。
这个总投资40余万元的“智慧环保利器”,按区域、行业、检查频次对企业环保安全隐患实行分级管控,将线下排查与线上监测结合,让预防管控实现“全覆盖”。“现在园区平台统一接收、共享环境数据,部门减少了检查频次,我们也省心省力,更能专心搞生产了。”安康市尧柏水泥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王彤说。
为了让数据“跑对路、用得好”,旬阳高新区先从制度层面搭建框架:依据规划环评及“三线一单”要求,编制生态环保责任清单、禁止限制类入园项目清单,明确专人审核数据、动态抽查。“我们还编制生态环境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一旦出现问题,能第一时间响应。”旬阳高新区城市执法局副局长邱德勇补充道。
在数据赋能下,园区环境管理水平显著提升。近年来,旬阳高新区紧盯废水、废气、固体废物等污染防治重点环节,督促企业加强治污设施运营维护,开展生态环境领域摸排自查,确保隐患“闭环管理”。同时,园区鼓励企业开展环境科技研发,用技术手段提升污染防治能力。
“环评试点改革不是‘一放了之’,而是‘寓管于服’。”旬阳高新区管委会主任陈康表示,改革以来,园区服务效率提升了,与企业的“距离”更近了,企业发展信心也更足了。截至目前,旬阳高新区39个项目享受到环评试点政策红利。
记者 李欣泽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