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乡风丨刘祖秋:用爱与责任撑起一个家

来源:陕西日报 2025-10-20 08:58

10月15日清晨,秦巴山区天色微明,安康市紫阳县界岭镇双泉村的刘祖秋家里亮起灯光。她麻利地起床洗漱、生起灶火,开始一天的忙碌:为年迈的叔父准备饭菜,给瘫痪在床的大伯哥翻身喂药,细致打扫家里的每个角落。这是刘祖秋十余年来的平凡日常,却是付出与坚守的不平凡写照。

虽然与叔父和大伯哥没有血缘关系,但刘祖秋早已将他们视为自己的父亲和哥哥。面对家庭困境,她日复一日悉心照料,用柔弱的身体为家人撑起一片天。在2025年第三次“中国好人榜”发布仪式暨全国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现场交流活动中,刘祖秋荣获孝老爱亲“中国好人”称号。

“日子越艰难,越要把家照顾好。一家人和和美美就是最大的幸福。”刘祖秋朴实的话语,道出了孝老爱亲的深刻内涵。

2012年,刘祖秋嫁到双泉村时,眼前是一个困难重重的大家庭:婆婆与叔父年迈体弱、行动不便,大伯哥瘫痪在床,丧失自理能力,还有年幼的侄女需要照看。

面对这些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刘祖秋与丈夫守护在家人身边,喂水喂饭、端屎倒尿、按摩擦身,始终不离不弃、毫无怨言。“那时的日子虽然辛苦,却很踏实。我坚信只要一家人互相帮衬,就没有什么坎儿迈不过去。”刘祖秋说。

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打破了这个家原本平静的生活。2014年,刘祖秋的丈夫被确诊为肝硬化,逐渐丧失劳动能力,家庭的重担落在了她一个人肩上。

丈夫患病后,刘祖秋悉心照顾并鼓励丈夫勇敢与病魔抗争。为了维持一家人的生计,她像“上了发条”一样,每天天未亮就起床做饭,接着种地、采茶,上山找药材,甚至到建筑工地扛过水泥,还要在劳作间隙回家照看家人。那时,刘祖秋心里只有一个信念:“丈夫的药不能停,孩子们的学业不能断,一家人的饭碗不能空。”

尽管刘祖秋四处奔走求医,但丈夫还是没有留住,在2020年离世。“那一刻,我感到天塌了。”刘祖秋说。

看着眼前需要人照顾的一大家子,刘祖秋告诉自己:“不能倒下,这个家不能散。这是我的责任,也是我对丈夫的承诺。”

生活的重担愈发沉重,但刘祖秋从未退缩。她每天除了照顾叔父、大伯哥的饮食起居,还要关心两个女儿和侄女的学业。为了让孩子们吃饱穿暖,刘祖秋多年舍不得给自己添一件新衣,总是把省吃俭用的钱花在孩子们的教育和生活上。

2024年11月,刘祖秋的叔父意外摔伤住院,她开始了医院和家里两头奔波的生活,一跑就是一个多月。出院后,刘祖秋坚持帮叔父进行康复训练,防止他肌肉萎缩。“看着叔父身体一天天好转,慢慢站起来并缓步行走,我感觉这段时间的辛苦都值了。”刘祖秋说。

让刘祖秋有勇气直面生活挑战的,还有社会各界的关心与温暖:党和政府的好政策为刘祖秋一家的基本生活保障“兜住底”;生态护林员公益性岗位让她有了稳定收入来源;轮椅、护理床等辅助器具的配备,大大减轻了她的护理压力;爱心组织与企业经常送来米面油等慰问品,还资助了她的两个女儿和侄女的学业费用……“正是这些暖心的帮扶让我们一家渡过了难关,更加坚定了我守好这个家的决心。”刘祖秋说。

没有豪言壮语,只有默默付出;没有惊天动地,只有细水长流。在社会各界的关心帮助下,刘祖秋一家的生活慢慢回到正轨。叔父精神状态日渐好转,大伯哥的病情得到控制,两个女儿在县城求学,侄女大学毕业后顺利找到了工作。

更让刘祖秋欣慰的是,这份孝心在下一代身上得到了传承和延续。“孩子们早早就懂得了感恩与担当。他们利用课余时间抢着扫地、洗碗,为大伯和爷爷端茶倒水、嘘寒问暖,就盼着能让我有时间多休息。”刘祖秋感动地说。

刘祖秋孝老爱亲让邻里乡亲十分敬佩,也成了村里弘扬文明乡风、树立良好家风的生动教材。“刘祖秋家里那么困难,她都能把一个家撑起来。其他家庭更应该向模范看齐,把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弘扬好。”双泉村党支部书记林朝琼说。

“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孩子们能健康成长,一家人团团圆圆。有党和政府的关怀,有这么多好心人的帮助,只要一家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站在院坝边,眺望着远处的青山,刘祖秋对未来生活充满希望。

记者 董剑南

精彩推荐

更多推荐

下拉更多推荐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