谱写陕西新篇“十四五答卷” 特别报道之一
来源:陕西日报 2025-10-20 09:02
编者按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对于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至关重要。
“十四五”以来,陕西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历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加强民生保障和社会建设,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建设更高水平平安陕西……陕西高质量发展现代化建设不断开创新局面。
本报今日起特推出“谱写陕西新篇 ‘十四五’答卷”6组特别报道,全面展示“十四五”以来陕西经济社会发展亮点成效,为谱写陕西新篇、争做西部示范凝聚强大合力。
陕西立足自身优势,扎实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积极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创新驱动重塑经济“肌体”
十月十六日,在西安新通药物研究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线上,工人正在作业。 记者 田若楠摄
在陕西,一项项科研成果加速从“书架”走向“货架”,一条条基于新质生产力的产业链加速崛起,一家家科创企业拔节生长……
“十四五”以来,陕西立足自身优势,以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积极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从一块煤、一辆车到一片“芯”、一束光,陕西聚势蓄能抓创新、促转型、提质效,推动一批含新量、含绿量、含金量高的产业茁壮成长,让陕西经济在“长个子”的同时,“体形”更好,“体魄”更强。
科研成果加速走出实验室
不用放大镜、不靠经验,只用算法和分析就能为工业装备进行全身“体检”。
这项特殊的“体检”被称为智能化无损检测,是利用声光电磁热等成像进行数据分析,可在千百万像素中毫秒级锁定微小缺陷,评定速度较传统人工方式提高40倍,超标缺陷检出率接近100%。
创新“体检”方式来自西安数合信息科技有限公司。10月16日,该公司董事长杨涛说:“这就像我们体检拍‘CT’一样。设备精度、‘CT’分析能力都很重要。”
42岁的杨涛,另一个身份是西北工业大学自动化学院副教授。他立志将自身所学转化为实际应用,2019年带头成立西安数合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深耕AI智能无损检测。
然而,从“书架”到“货架”的转化并非易事。
“有理论技术和工程实践,可是咋转变成产品、推向市场、为行业服务?”杨涛说。
好在陕西正在加速推进“三项改革”政策落地,投资、人才、扶持政策等资源都在向科创型企业聚集。秦创原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向其伸出“橄榄枝”——以“服务换股权”的方式,成为公司“合伙人”。
“出让1%的股权换取系列科创服务,包括税务、法务、投融资、市场推广等。”杨涛说,有了专业的人来做专业的事,他们可以专心做产品。
依托在智能图像处理、特征识别、知识图谱等领域掌握的先进技术,西安数合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迅速成为国内高端制造领域多模态AI质量检测解决方案的领军企业。
回顾创业历程,杨涛感慨:“‘合伙人’很给力,为我们找场地、招聘人员、申请项目,帮了我们大忙。公司的快速成长离不开各方有力支持。”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陕西科教资源富集,聚集了110多所高校、1800多家研究机构,以及包括70余名两院院士在内的200多万名专业技术人才。
从“改”字起笔、在“转”上聚力,陕西以体制机制改革为突破,持续深化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激发创新资源和潜能,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助力科教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发展胜势。
如今,在陕西,越来越多像杨涛这样的科研工作者奋斗在创业前沿,一批高精尖科技成果成功转化。
2024年,陕西“三项改革”试点单位达201家,单列成果10.6万项、转移转化成果3.6万项,成立企业2067家,因科技成果转化晋升职称630人,科技活动产出水平指数排名全国第四,创新创造活力不断涌现。
“第一动力”推动产业突围
历时13年、耗资4亿元,西安新通药物研究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登科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
2024年10月,该公司自主研发的世界第一个乙肝靶向创新药——甲磺酸普雷福韦片(新舒沐)获批上市,实现陕西省1类创新药零的突破。
深耕创新药研发41年,张登科深知这条路有多难。他说:“创新药的研发就是‘九死一生’。”
坚持做难而正确的事,是张登科的选择。从2011年起,他带领团队踏上了攻克乙肝靶向创新药的研发之路。
“我国乙肝病毒感染人数多,而一线乙肝治疗药长期被国外进口药物垄断,患者的用药成本高。”张登科说,他下定决心要研制新药。
从先导化合物发现、临床前研究,再到临床Ⅰ期、Ⅱ期、Ⅲ期实验……张登科和团队在每个环节反复琢磨,通过了层层考验。
“药品研发直接作用于人体,除了安全性、有效性,还需要工艺稳定、质量可控、工业化生产等。”张登科说,任何设备、环境的改变都可能导致结果不同,所以要保证每批药的质量稳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极大的耐心。
临床数据显示,在用药96周时,新舒沐对比某美国原研进口一线药物展现出显著优势——患者乙肝表面抗原下降幅度持续超越对照组,趋势明显优于现有一线药物,被称为同类最佳。
创新药关乎群众健康,也体现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科技创新水平。
“创新药是医药行业‘皇冠上的明珠’,是大国竞争的战略制高点。陕西科教资源富集、三甲医院众多,发展医药产业具有显著优势。”张登科说,公司将积极发挥创新优势,加快产业基地建设,推动全省医药产业做大做强。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陕西印发培育千亿级生物产业创新集群行动计划,积极推进生物产业创新集群加快建设,初步建成产业链完整的现代医药产业体系。
积极布局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陕西聚焦新能源汽车、太阳能光伏等千亿级产业链再上台阶,促进半导体及集成电路、航空等优势产业链实现跨越发展,支持智能终端、物联网、钛及钛合金等新兴产业链加快提升,努力绘就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施工图”。
今年以来,陕西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迅速,万亿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
“雨林生态”涵养创新业态
10月15日,在昆明池的湖面上,一艘“飞碟”造型的自动驾驶游船缓慢地行驶着。游客乘坐其中,悠闲地品味下午茶。
“只需一键启动,游船就能自主完成出库、巡航、避障、返航等全流程操作。”欧卡智舶品牌部负责人刘文骐说,这是公司为满足高端文旅需求打造的“漾”水上超级空间,搭载了全球首款L4级无人驾驶技术,通过高精度定位与多传感器融合算法,可实现毫米级航线控制。
作为国内领先的水面智能驾驶核心系统提供商,陕西欧卡电子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7年,始终专注水面无人驾驶技术,先后推出无人驾驶环保船、智能载人游船、智舶系统等,现已应用于13个国家的1000多艘无人船。
“水域智能驾驶是一片蓝海。”陕西欧卡电子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吴桐说,在新消费需求的带动下,公司发展迅速,获得多轮资本支持,成为目前拥有行业最长水面无人驾驶里程数和全球首个水面无人驾驶样本集的民用无人船潜在独角兽企业,今年营收预计达1.5亿元。
目前,依托算法、场景迭代、产品适配等领先技术,陕西欧卡电子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实现产品全链路自研,并获得中国船级社颁发的全国首张无人艇感知和自主航行系统产品型式认可证书。
“从只有几个人的高校转化团队成长为行业领先企业,创新一直是我们的‘法宝’。”吴桐说,陕西在支持创新、创业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让企业快速成长。
企业既是创新的主体,又是产业发展的主体。近年来,陕西着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核心竞争力,打造“产业创新+企业创新”平台体系,建成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21家,培育省级企业技术中心540家。
西安奕斯伟硅片12英寸硅单晶抛光片填补国内空白,西安特来电电动汽车群智能充电技术实现世界首创,隆基绿能单晶硅光伏电池和晶硅—钙钛矿叠层电池效率刷新世界纪录……陕西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科技企业数量连续多年保持30%以上的增长速度。
眼下,在“科创雨林”的滋养下,陕西科技型企业取得前所未有的发展成果,形成小企业“铺天盖地”、大企业“顶天立地”的新局面,创新动能澎湃。
记者 苏怡 田若楠
我是见证者
与“氢”结缘16年的王斌认为——
“‘三项改革’解除了我的后顾之忧”
10月16日,在陕西氢易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实验室内,研发人员正在查看实验数据。 记者 田若楠摄
山东小伙儿王斌没料到,不到一年,自己创办的企业竟然赶上了行业发展的新风口。
“氢能产业正从试点探索逐步进入有序破局的新阶段。”10月16日,陕西氢易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斌说,今年,大项目明显增多,公司的项目量迅速攀升。
陕西氢易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21年,是以西安交通大学科研团队10多年研究成果为基础设立的新型氢储运技术公司。聚焦有机液态储氢技术的创新与转化,公司建立了一套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有机液态储氢—供氢整体解决方案,各项技术性能指标国际领先。
氢能被誉为“21世纪终极能源”,是国家能源战略规划方向,也是未来能源转型的大趋势。
然而,氢能产业链条长,从上游制氢、中游储运到下游应用,各环节高昂的成本成为产业发展的瓶颈。降本增效成为关键。
“氢能产业发展面临的核心痛点就是成本过高,光储运成本就占总成本的30%至40%。”王斌说,尤其主流技术用的是高压气态储氢,运输风险高。
如何降低风险和成本,让氢储运更加安全、便捷?
作为全球范围内率先开展有机液态储氢技术研究的团队之一,西安交通大学化工学院绿色过程技术研究室在有机液态储氢技术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2009年,王斌考入西安交通大学化工学院,与“氢”结缘。
有机液态储氢技术,就是用液态的有机物作为载体来储存氢气,使用时再释放出氢气。
西安交通大学化工学院绿色过程技术研究室创建人与责任教授方涛说:“技术的核心是用催化反应将氢气存入常温常压的有机液态载体中,让其变成非危化品。运输后,再通过催化反应释放氢气。这样,有机液态载体还能循环利用。”
经过反复验证,相较传统高压气态储氢技术,有机液态储氢技术可降低生产成本40%以上,降低运输成本60%以上。
这让王斌看到了广阔的前景。他说:“我国氢能分布不均,只有解决了储运问题,氢能应用才有望大规模普及。”
2021年,在秦创原总窗口政策的吸引下,王斌“下海”创业,成立陕西氢易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学校在职务科技成果转化、专利授权、职称评定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三项改革’解除了我的后顾之忧。”王斌说。依托核心技术,公司完成了融资,金额超1亿元。
有了政策、资金的支持,王斌大胆地甩开膀子干,先后获评陕西好青年、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西安市地方领军人才等。
2023年,陕西氢易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获得第八届“创客中国”高校成果转化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大赛企业组一等奖。同年,秦创原创新促进中心帮助企业联系对接秦创原总窗口咸阳协同创新基地——彬州市新民高端能源化工园区,建设生产工厂。
2024年,公司彬州一期工厂建成投产,具备可年产千吨有机液态储氢材料及配套催化剂生产能力。
目前,陕西氢易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搭建起涵盖储放氢催化剂开发、有机氢载体生产、储放氢装置制造等领域的全链条研发平台,形成了独有的新型氢气供应体系,与国电投、中国化学、陕西燃气等10多家企业建立合作关系。
氢能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近年来,陕西抢抓机遇、积极作为,先后出台“十四五”氢能产业发展规划、氢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等,支持先行试点示范,不断完善生态,打造完整产业链条,氢产能超200万吨/年。
“当前,资本的关注点开始从应用端转向供给端。这对我们十分有利。”王斌说,他将继续做好基础研究,用创新突破氢能产业发展瓶颈,助力陕西氢能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实现高质量发展。
记者 苏怡
记者手记
“创新之花”结出“产业硕果”
苏怡
创新既是陕西的优势所在,也是底气所在。
陕西科教资源富集,聚集了110多所高校、1800多家科研机构、百万名专业技术人才。然而,丰富的科研成果长期面临转化难的问题。
难在哪儿?
“从0到1”的创新突破,光有技术是不行的,还要会经营、懂管理、能营销。这不仅需要有“第一桶金”,还需要“扶上马,送一程”。
开展“先投后股”“以服务换股权”,设立科创基金,培养科技经纪人……陕西以体制机制改革为突破,持续深化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激活创新资源和潜能,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助力科创企业跨越“死亡之谷”。
创新之路注定是孤独的。现代化产业往往具有较长的产业链条,无论是制造新能源汽车,还是生产国产大飞机,背后都涉及成百上千家供应链企业。这不仅需要极大的勇气,还需要长久的耐心。
因此,“单打独斗”显然不行。唯有多方协作、共同发力,放开手脚创新创造,才能让更多“创新之花”结出“产业硕果”。
当创新与生产深度互动,“星星之火”就能以“燎原之势”形成新的产业蓝海。
汽车制造业势头强劲,光伏产业全国领先,半导体产业、航空产业等产业集群快速崛起,“百亿提升、千亿跨越、万亿壮大”梯次发展格局加速构建……从科教大省到创新高地,陕西正以创新驱动为引领,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构建更具韧性、更富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链接
出台《加快构建具有陕西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构建具有陕西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实施方案》,坚持以“链长制”为重要抓手,围绕链式机制、链式发展、链式创新、链式招商、链式服务精准发力,扎实推进重点产业链群“百亿提升、千亿跨越、万亿壮大”。西安市航空集群入选第一批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2024年新增榆鄂宁现代煤化工、宝汉天工业母机2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我省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累计达到3个。
推动创新平台建设,打造“产业创新+企业创新”平台体系,建成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21家、国家级1家;培育省级企业技术中心540家、国家级47家。实施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产业化“揭榜挂帅”,面向链主企业、龙头骨干企业征集凝练重大技术需求,开展研发攻关和技术突破,累计支持284个技术项目加快产业化落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开发重点新产品6339项,遴选“陕西工业精品”486项。
加快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发展光电子、人工智能、增材制造、第三代半导体、大型无人机、高端数控机床等产业,前瞻布局量子科技、生物制造、高端医疗器械、新型储能、高性能材料、小型卫星等产业。
(记者 苏怡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