醋香里的“致富经”
来源:陕西日报 2025-08-13 08:15
岐山:以“标准”塑品牌
从田间麦穗到舌尖香醋,标准化生产助推岐山醋产业高质量发展。
在政策引导与标准支撑下,岐山新增3家现代化醋生产企业,产业集群效应凸显,年产能从实施标准前的5万吨增长至8万吨,带动就业人数增加1200余人。
作为百姓居家调料用的醋,也需要有标准?
“需要,而且很有必要!”8月6日,面对这个问题,岐山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局长杨昊轩语气坚定。
据介绍,今年4月5日起,经宝鸡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批准,岐山县面食产业发展服务中心起草制定的《宝鸡特色饮食制作规程 岐山醋》(DB6103/T90-2025)地方标准正式发布,于2025年4月5日起实施。
“以前酿醋,各家有各家的做法,标准不一,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现在,有了地方标准,我们就有了‘指南针’。”8月5日,凤鸣镇八角庙村村民王建强言语中满是欢喜。作为村里发展“庭院经济”的首批参与者,他通过政府注资改造的车间酿醋,去年增收近2万元。
“按照标准种小麦、酿醋,销路不用愁。今年,我打算扩大规模,再添置一套设备。”王建强对未来信心满满。
依托“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岐山县30.6万亩优质小麦为岐山醋的品质筑牢根基,像八角庙村这样借力发展的村庄越来越多。
在岐山天缘食品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传统与现代完美融合。
“标准化不是对传统的否定,而是为了更好地传承与创新。”岐山天缘食品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张炳新介绍,企业在保留“蒸、酵、熏、陈、淋”古法酿造技艺的同时,引入现代化设备,严格把控生产工序。如今,企业推出的复合调味汁、醋冰棍等创新产品备受青睐,海外订单量增长40%,电商平台年销售额突破5000万元。
标准化同样为岐山醋文旅融合按下“加速键”。在岐山醋文化景区,游客张女士刚体验完手工拌曲项目。她感慨:“以前,我只知道吃醋,对工艺一概不了解。现在,通过透明工厂和体验项目,我了解到每一滴醋背后都有严格标准,感觉特别有意思。”
据介绍,岐山醋文化景区将醋的标准化生产流程转化为旅游体验项目,年接待游客达5万人次,通过研学、体验式消费年收入2000万元。
标准化认证为岐山醋贴上了“品质可靠”的标签,增强了消费者的信任度与市场竞争力。现在,岐山醋产品不仅在国内市场占有率显著提升,还成功打开了国际市场大门。标准化实施后,岐山醋出口量增长了200%,远销日本、韩国等国家以及东南亚、欧美等地区。
通讯员 崔海燕
8月5日,魏林(左一)为学生讲解柿子醋的酿造技艺。 受访者供图
富平:延长柿子产业链
8月5日,富天健非遗传承柿子醋坊。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清香,装满柿子的老瓮一排排整齐地摆放着,柿子醋坊负责人魏林正在为前来研学的学生讲解柿子醋的酿造历史:“清朝末年,富平当地百姓的柿子醋酿造技艺已经相当成熟,‘缸式酿造’的方法一直保留至今。‘缸’在农村俗称‘瓮’……”
富平是享誉国内外的柿子优生区,所产的大尖柿用来制作柿饼,个头小一点的尖柿则用来酿醋。
曾经在富平做厨师的魏林,对调料味道很敏感。他在做菜的过程中发现,当地的柿子醋酸味醇厚、口味独特。经过考察,他开始研究柿子醋。深耕该行业10余年,如今,魏林已成为酿造柿子醋的行家里手。
“每年霜降过后,我就开始收购柿子,柿子要无伤、无疤、无腐烂。酿造的每一道工序操作都要极其严格,稍有闪失,便会影响醋的品质。”魏林说。
每年,魏林将收购来的柿子清洗、晾干后放入瓮中,让柿子经历冬、春、夏3个季节的更替,充分糖化和发酵。8个月后,他会将缸里的醋汁原液倒入底部铺有麦秆的瓮中。这种瓮的底部钻有一个小孔,小孔中插着一根麦秆,清亮的柿子汁会通过麦秆流出来。之后,魏林将柿子汁与用13种杂粮制成的老曲搅拌,再次装入无菌的老瓮,并用干净的黄土、麦草和成泥将瓮口封住,让柿子汁与老曲缓慢地进行二次发酵。3个月之后,就可以揭瓮,柿子醋就酿造好了。
“揭开瓮的那一刻,醋香扑鼻而来。尝上一口,绵柔醇厚,回味无穷。如果想要醋香更浓厚,可以放3年、5年等,酿出的醋就是3年陈醋、5年陈醋。”魏林说,每年,他都要酿造600多吨柿子醋。
魏林还积极联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省养生协会等单位,共同商讨开发柿醋饮品。魏林回忆,经历一年半的时间,他们才确定了柿醋饮品的配方。柿醋饮品一上市,就受到消费者的喜爱,市场反响极好。
魏林抓住机会,又研发出枸杞风味、梨风味及无蔗糖的柿醋饮品。2024年,柿醋饮品销量55万件,销售额达2000万元。
“在富平,有柿子树的家庭都会酿造柿子醋。如今,在龙头酿造企业的带动下,柿子醋产业越做越大,进一步延伸了柿子产业链条,带动群众增收。”富平县果业发展中心副主任许佳佳说。
通讯员 刘丹
7月23日,在陕西沙苑酿造有限责任公司生产车间内,工人在生产线上工作(资料照片)。 通讯员 李世居 摄
大荔:白醋飘香巴基斯坦
8月9日,位于大荔县韦林镇的陕西沙苑酿造有限责任公司智能化生产车间内,2000箱“沙苑白醋”完成了最后一道检测工序,即将被运往巴基斯坦。
作为“一带一路”上的“舌尖使者”,这款产品用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的完美融合,叩开了国际市场大门,目前已6次出口,累计销量突破8000箱。
“沙苑米醋的酿造技艺可追溯至清末民初。”沙苑酿造公司负责人张创介绍,“我们坚持选用陕北小米作原料,从源头把控品质,保证从原料到成品的全程可追溯。”
为了让这一“陕西味道”顺利“走”出国门,企业与外贸公司深度合作,通过专业评估与严格筛选筑牢品质基石。
首次出口巴基斯坦时,企业专门邀请相关部门前来指导外贸出口知识,强化原辅料管理与日常监管,对出口白醋实施抽批检验,全方位保障出口产品的质量。
“中国朋友带来的不只是美味,还有健康饮食理念。”巴基斯坦进口商阿里·汗反馈。
沙苑白醋不仅在市场上站稳了脚跟,还为周边群众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据了解,沙苑酿造公司每年吸纳周边10余名群众前来务工。在这里务工的李建宁向笔者透露:“我已在这里工作了整整14个年头,每年能收入4万多元。”
“沙苑酿造公司是我们韦林镇的骨干企业。在不断深耕醋产品领域的过程中,企业积极引入先进理念,在传承经典工艺的基础上,融入现代科技与管理模式,积极开展深加工业务,让产品走出了国门。我们将持续鼓励企业深化科技创新,不断提升品牌影响力,拓展更广阔的国际市场。”韦林镇党委书记聂涛说。
大荔县餐饮协会会长吴兢介绍,餐饮业离不开醋更离不开好醋。目前,韦林镇的醋企开发出了小米醋、白醋、陈醋、香醋、冬枣醋、葡萄醋等众多醋产品。
当下,沙苑酿造公司正聚力打造一座特色鲜明的醋文化博物馆,将以此为支点,系统性推进醋文化的深度挖掘与立体呈现,生动展示醋的千年历史脉络、古法酿造技艺、产业迭代历程及相关民俗风情,让更多人沉浸式感受醋文化的深厚底蕴与独特魅力。
通讯员 李世居 周丹
8月7日,洛南县古柏酱醋食品厂厂长王春敏(右一)给来自家门店采购柿子醋的顾客介绍产品。 通讯员 毕波波 摄
洛南:坚持古法酿优品
“您好,我们订14箱陈醋,请今天下午发货。”8月7日,在洛南县巡检卧龙谷陈醋老作坊,负责人郭丹放下电话,立即开始为这位连续4年订购他们家产品的老顾客打包产品。
走进洛南县巡检卧龙谷陈醋老作坊,阵阵醋香飘散。
“我母亲会做醋,将技艺传给了我。我们作坊坚持古法酿造已20多年了。”郭丹介绍,他们酿醋的秘诀在于使用当地优质水源、生长期长的玉米以及传统的酿造工艺。2017年,巡检陈醋制作工艺还被列入商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每年端午前后,郭丹和员工会精选粒大饱满的玉米,将其熬煮成玉米糖。待糖冷却后,按比例在其中加入大曲和山泉水,放进大瓮发酵。露天发酵100天后“开缸”。全程无添加的古法酿造工艺“造就”了清香浓郁、酸度适中的陈醋,常温久存品质如初。
如今,该作坊年产陈醋150多缸30余吨,带动了整个巡检镇陈醋产业。全镇陈醋年产量超70吨,成为当地增收的支柱产业。
而在洛南县的古城镇,柿子醋的醇香同样书写着传承与创新的故事。走进洛南县古柏酱醋食品厂,百余口泥封大缸静立院中,醋香扑鼻。厂长王春敏刚送走顾客,指着大缸介绍:“这些都是去年酿好的成品。”
王春敏的手艺源自父亲。2012年,面对农村劳动力外流和父亲年迈的实际情况,他接过父亲制醋的衣钵并大胆转型——从做粮食醋转向做柿子醋。
“好醋要用含糖高的柿子做。”每年,他收购本地鲜柿五六十吨,雇用村民清洗、去蒂,入消毒大缸密封避光发酵。历经冬春夏三季、两次发酵共10个月,秋初,醋酿成。
“酿好醋的秘诀就是古法所蕴含的原始与简单。”王春敏舀起一勺清透微红的醋说。
随着电商兴起,王春敏通过微信、抖音拓展销路,将产品销往省内多地以及河南、甘肃等。如今,该醋厂年带动10多名村民就业增收。
“在家门口一天挣120元,还能顾家,真好。”村民张立边翻缸边笑着说。
洛南县特色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师建荣说:“我们深入开发食用醋、醋饮、醋浴、醋膳等产业,延伸链条,提升价值,带动更多乡亲持续增收。”
通讯员 毕波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