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对话丨17岁时,他已经为赶走侵略者努力了8年——把青春融进祖国的山河
来源:陕西日报 2025-08-13 08:07
8月9日,看着电视上播放的五星红旗的画面,97岁的张达辉躺在病床上轻声唱起:“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嘹亮……”
虽然已经过去了80年,但那场胜利仍深深印刻在张达辉的脑海中。当时,只有17岁的他已经为抗日战争努力了8年。
1928年,张达辉出生于山西晋城。在他的记忆里,幼年充满了恐慌。“我小学上了3年,但始终都是一年级。因为日本人经常来‘扫荡’,一‘扫荡’就是一两个月,学校只好停课。”张达辉说,“我当时虽然年龄小,但是一提起日本人,心里那个恨呀,一心想着把他们全消灭。”
张达辉的爷爷和父亲都是共产党员,是日本人重点搜捕的对象。年幼的张达辉经常见不到父亲,家里也不敢放父亲的东西。一听到日本人来“扫荡”了,母亲就赶紧带张达辉躲起来。
“没有国,哪有家。不把日本人赶走,我们都没有好日子过。”从小,这种想法就在张达辉心里扎了根。
“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受到家庭的耳濡目染,幼年的张达辉就知道加入共产党是光荣的,一心想着向这个组织靠拢。
终于,机会来了。
1937年,包括省会太原在内的山西广大地区全部沦陷,中国军队陆续撤到黄河南岸。与此同时,有一支部队迎着敌人进入晋东南地区,展开了游击战。这就是共产党领导下的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简称“决死队”。这支队伍基本上由山西本地的青年组成。
张达辉的外祖父家有两个院子,其中一个空着,决死队下边的剧团经常在此排练。一次,张达辉在外祖父家看到剧团在演唱抗日歌曲。那些激昂澎湃的歌曲唱出了张达辉的心声,他当即找到剧团负责人,请求加入。
就这样,9岁的张达辉成为决死队的一员。“我们是山西的好儿女,拿起枪来打日本,牺牲到底不回头!”张达辉至今能记得决死队的军歌。后来,张达辉所在的队伍被打散,他只好脱下军装,在亲戚家辗转躲藏,等风头过了才敢回家。
但家中也不能久留。一次,一名来自河南的地下党人前往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汇报工作,路过张达辉家为他的父亲报平安。张达辉的母亲便托此人带张达辉去找父亲。张达辉来到父亲当时所在的晋冀鲁豫工商总局,在印刷厂谋了一份印刷工人的差事。
时年12岁的张达辉谨记父辈教诲,不贪玩、不惜力,谦虚谨慎,干工作认真负责,得到大家的好评。后来,他干过通讯员,还学习出纳、会计工作,在为抗战供给物资、提供物质经济支持的商店管理账目,因此成为边区政府工商系统的一员。工作之余,他响应党中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号召,在河边开荒种菜、养鸡,力所能及地为抗战贡献力量。
因为时常外出采买物资,只有十几岁的张达辉机警灵敏,能巧妙避开敌人注意或与敌人周旋。一次,张达辉外出收购棉花,被日伪政府的人盯上。两个自称是边区政府的人,一左一右地走在张达辉两侧。那是一个冬天,张达辉将手踹进棉袄里,趁他们不注意,悄悄从后腰上拿出枪,一个箭步冲到前边,拿枪指着他们说:“不许动,再动我就开枪了!”
两个人先是愣了一下,然后笑呵呵地套近乎:“孩子,咱们是自己人。”
张达辉指着不远处拿着担子的民夫,吓唬他们:“你看我们的同志,他们都有枪。”
当时天色已晚,二人不敢细看,灰溜溜地逃走了。
讲到这个故事,张达辉笑着说:“你看,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在跟随边区政府转移的过程中,张达辉多次遇到危险。一次过河时,他用棍子拉着一个不会游泳的小女孩。突然,敌人的飞机来了,小女孩就在他眼前被炸死了。
炮火与危险中,年轻的张达辉从不畏惧,而是把深深的仇恨化作昂扬的斗志,为“把日本人赶出中国”更加努力工作。
张达辉永远不会忘记那一天!他正在工作,听到同事们兴奋地大喊:“日本鬼子投降了!我们胜利了!”他赶紧跑出去问怎么回事。同事说,工商总局来电话,说日本投降了。
张达辉喜极而泣:“把日本人赶跑了,我终于可以回家了!”当晚,边区政府炒了几个菜,大家一起高兴地庆祝。
抗战胜利后,张达辉进入晋冀鲁豫军区财经学校系统学习,毕业后被分配到军区司令部。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后在西南军政委员会、国家建委、陕西省物资和石化系统等工作。
“父亲9岁起就参加革命,在军中成长、工作,就像歌里唱的那样:把青春融进祖国的山河。”张达辉的儿子张勇说,“父亲爱党爱国,一生行事廉洁、责任心强,现在仍每天坚持收看新闻联播、阅读报纸,关心国家发展。我们子孙后代也深受影响,要努力成为对党和国家有用的人。”
记者 刘居星 见习记者 陈绮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