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丨老社区绘出治理新图景
来源:陕西日报 2025-08-13 08:04
红缨社区创新打造“1+1+3+N”工作体系,构建起“五级架构”组织体系,将所有资源、人员有效整合并用于社区治理——
老社区绘出治理新图景
8月6日,西安市碑林区张家村街道红缨社区活动室里一片清凉。9岁的子恒举着刚画好的水彩画说:“以前放假,我几乎天天在家看电视。今年这个暑假不一样了,像彩虹一样多彩!”
在这个被辖区居民称为“乐知学堂”的空间里,子恒不仅结识了新朋友,体验了汽车科普和泥塑制作课程,还化身“环保小卫士”,把垃圾分类知识带回了家。
子恒的转变,得益于红缨社区党组织与高校开展党建联建取得的成果。去年,社区党委与长安大学长安都柏林国际交通学院共建“社会实践联合教育基地”。今年7月,经过精心策划与资源整合,首期“乐知学堂”暑期儿童爱心托管班开班。20多名像子恒这样的儿童走进这个由高校志愿者、专业班主任和社区工作者共同打造的公益课堂。
“一到假期,双职工家庭的孩子看护就成了老难题。”红缨社区党委书记郑倩介绍,“我们以党建联建为抓手、资源联动为突破口,将校社共建与社区治理深度融合,为辖区儿童打造安全、快乐、充实的假期乐园,既有效解决了家长‘看护难’问题,也为大学生提供了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平台。”
翻开托管班的课表,精心设计的课程如同一幅成长地图。上午,志愿者耐心辅导孩子们完成暑假作业。下午,志愿者或是开展弹琴、绘画等丰富的美育课程,或是带领大家参与“小小汽车工程师”“云游世界品美食”等趣味活动。
“我们还定期邀请专业人士开展红色故事宣讲、交通安全科普、视力健康知识普及等多样化活动,帮助孩子们开阔眼界。”红缨社区副主任、学堂班主任夏媛介绍。
群众的需求在哪里,服务就精准覆盖到哪里。这背后的治理密码,藏在红缨社区“1+1+3+N”工作体系(一个堡垒党建引领,一个阵地兜底服务,三大区划汇集民意,N支队伍志愿共建)里。社区党委将辖区科学划分为三大区块,构建起“五级架构”组织体系,形成一张上下贯通的服务网,将所有资源、人员有效整合并用于社区治理。
7月20日清晨,在红缨花园小区广场,每月一次的“民愿流动小集市”准时开市。尽管天气炎热,但居民的热情丝毫不减。
“大爷,您血压偏高,要注意清淡饮食。”健康义诊摊位前排起长队,医务志愿者边为老人量血压边叮嘱。一旁的业务咨询代办摊位前,社区工作人员细致讲解高龄补贴复审和医保缴纳流程。最热闹的当属义务维修区。志愿者服务队摆开工作台,不一会儿,收音机、小台灯、电风扇等小家电便在巧手中“起死回生”。
“扔了可惜,这下又能用了。”小区居民邓小玲捧着修好的台灯说。
面对辖区老年人口多、老旧院落密集、资源分散、居民参与度不高等治理难点,社区党委于2021年创新打造“民愿流动小集市”党建品牌,以“党旗红”引领志愿红,助力老社区绘出治理新图景。这个流动的便民服务集市如同一根线,串起党员、社会组织、志愿者等服务力量,将政策宣传、智慧助老、法律咨询等服务精准送达群众“家门口”,实现为民服务“零距离”。
基层治理的温度,在特殊群体中最能体现。7月28日,红缨社区“红·杏林”中医志愿者服务队走进辖区独居老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家中,开展健康义诊。
“最近天热,容易食欲不振、腹胀,饮食调养应以滋阴生津为主。”志愿者刘芳萍为独居老人赵奶奶把脉后,推荐了冬瓜莲子粥等。在残疾人董师傅家,志愿者范涛为其进行穴位按摩,帮助舒缓身心。
两年来,这样的健康帮扶每月至少开展一次,从未间断。志愿者通过细致问诊,精准掌握特殊群体的健康状况,建立“健康帮扶一对一”机制,持续提供电话随访、上门复诊、节气养生提醒等服务。
像“红·杏林”这样的志愿者服务队,在红缨社区并非个例。社区党委坚持以党建为纽带,不断织密志愿服务网络,探索精细化、高效化治理路径。如今,“红·星汇”80余名党员加入其中亮身份作表率,“红·邻里”邻里互助搭把手,“红·老兵”发挥余热开展红色宣讲,“红·和美”调解邻里物业纠纷……9支定位清晰、特色鲜明的志愿服务队,像一股股暖流,汇聚起270多名老幼中青的合力,群众的烦心事、新期盼,总能找到回应与帮助。
“党建不是抽象的概念,它体现在每一次实实在在的服务中。”郑倩表示,“我们将继续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在社区联动治理、资源优化共享等方面深化探索,不断延伸服务触角,让党旗在服务群众的最前沿高高飘扬。”
记者 席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