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建波:和光同尘,春山花开——30周年校庆访谈实录

来源:西安欧亚学院 2025-11-07 15:15

2015年,西安欧亚学院20周年校庆时,西安欧亚学院校长胡建波与通识教育学院院长黄鑫曾有过一次深入对话。今年恰逢学校30周年校庆,再次相聚,欧亚的办学走出了一条更为包容、成熟、鲜活的教育路径。以下为访谈实录:

和其光,同其尘

黄:胡校长,30周年校庆这三天,您主要参与了哪些活动?有什么感受呢?

胡:17号那天下午,我主要的任务就是“接待”(笑)。简单的晚餐之后,就赶紧化妆准备校庆晚会的演出。完了陪几位朋友参观了春山里国际中心。随后又在接待中心碰上北大的阎凤桥教授、王蓉教授来访,于是又陪着他们走访了春山里、和光文体中心、亦悠酒店,直到凌晨1点多才结束。回到酒店,紧接着给我的新书签名,一直到2点多,睡下的时候大约已3点半,7点多就又起来准备校庆典礼。

图片

10月17日晚,欧亚30周年校庆晚会上的无人机表演。

很欣慰的是,18号那天的庆典大会完美呈现了我们的团队水平,每个环节都恰到好处。特别是嘉宾发言,以往难免有礼仪性质,但这次都很有个性,水准很高。我原本有些担心的英国伯明翰大学学院Michael校长的演讲,现场却非常“惊艳”。他从个人、学校、城市、国家乃至历史维度看待我们的合作,充满了平等真诚、相知相识的感觉。

校庆头一天,我只睡了3个多小时,但那几天的状态却非常好。无论是晚会、典礼,还是春山里&和光的落成仪式,各个分论坛,以及通识教育学院老师们写的那本非虚构作品《看见·同行》,都让我深刻体会到“和其光,同其尘”的境界。不同身份的人、不同性质的事,在这一刻和谐共融。整个典礼,正如阎凤桥教授的评价:“丝滑流畅”;我的主报告也获得高度认可:“充满哲理与诗意”。我们长期的积累与成长,终于在30周年这一刻绽放出惊艳的光彩。

静水深流,春山花开

黄:20周年时,您更多聚焦学校内部,但今年,您谈的更多的似乎是“向外看”,这是不是意味着,欧亚作为一所商科大学的社会价值,到了一个更成熟的发力期?

胡:那天和校友们在大学生活动中心门外的广场见面,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一种前所未有的轻松和喜悦。我想,这与前一天高雅演出和当天早上高品位典礼的氛围有关,也和春山里、和光两座新建筑的落成有关。那一刻,校友们内心洋溢的自豪感,是过去少有的。众多校友如1999级张照阳、1998级翟鹏、2007级夏伟伟、2014级刘凯等,还有各地校友会纷纷向母校教育发展基金会进行捐赠。

图片

10月19日,校友企业商业路演沙龙,欧亚广东校友会会长汪洋在作分享。

这次校庆最让我兴奋的环节之一,就是19号下午的校友企业商业路演沙龙。我们有5位校友企业家——翟鹏、汪洋、刘凯、孟庆安、石彦增,分别展示了自己的项目。

有2位非常出彩,让人大开眼界;也有3位校友企业家的项目需要我们给予帮助,他们需要从“创业者”的原始心态,转变成优秀的“管理者”“投资者”。所以,那天我们当场就定了一个原则:要把欧亚的春山里变成工商管理学院和会计金融学院的一个路演现场,让这片“春山”持续“花开”。我们要长期邀请企业来,无论是投融资、管理咨询还是中高管培训等,都放到这个空间里来。如果我们每周做一天集中路演,春山里就可能变成西安有趣的一个管理教育现场,或者说是一个企业咨询答疑的现场。这样,欧亚的商科就彻底开放,与社会行业相融合。

我们还趁校庆开了供应商大会,表彰了一批“星光供应商”,并探讨如何深化合作。我提出,希望他们不仅能参与教学,更能入驻校园,设立工作室,甚至“自带干粮”参与共建。如果我们能找来20至30家这样的顶级合作伙伴,把工作坊彻底“工作室化”。学生一入学就能边学边做,4年后将成为经验丰富的设计师。这正是我们一直追求的教育模式:从“以学生为中心”迈向“以企业为导向”。

教育的积累与沉淀好比静水深流,而校友成长、校企融合,恰似春山花开,生机勃发。

知无常,守其常

黄:如果说20周年我们是从“与众不同”走向了“和而不同”,那么30周年,我们是否在此基础上开始了新一轮的“向外生长”?如果用一个词概括欧亚当前的气质,您会选择什么?

胡:我们正把点点滴滴的创新组合在一起,这就是“知识管理之父”野中郁次郎教授所讲的知识生产的“组合化”。我们的产学合作、教师发展、环境改善、教育数字化、社区制改革……这些要素不再是孤立的点,它们开始产生化学反应。

另一个标志是我们的组织鉴赏力提高了。这次典礼是品牌传播部、后勤集团、学校办公室、研究院等四五个部门一起办的,却能办得如此高级,连大家讲话的调性都保持一致。这说明,欧亚整个组织对品质的追求和实现能力已经上了一个台阶。

这半年,我们确实经历了一些“无常”。经济下行、人口红利消失、舆论反弹,我真是感到了幽暗的时刻,也会迷茫。但这时候,“守其常”就特别重要。什么是“常”?就是回到我们的“本分”——“以企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段永平先生说“本分”,就是以客户为中心,立足于自己的能力圈。每周把企业请进来路演,让学生早上上课,下午在工作坊当学徒,项目学习、轮转实践……当我们守住这些本分,并且下定决心持续做下去,内心就不会恐慌。因为我们知道,只要坚持5年、10年,欧亚的价值必将凸显和放大。

外部标准总在变,舆论风向你控制不了,那是“无常”;但我们的“常”,始终是教育现场,是企业与学生的真实需求。这背后就是利他主义、长期主义。你坚持做对的事情,不管外部标准怎么变,就像海子的那句诗:“一些花开在高高的树上,一些果结在深深的地下”——你做好三四月的事情,在八九月自会有答案。很多校长一路参观下来由衷地赞叹,从外界的反馈中,我们能看到自己已经走了多远,我们培育的花开得有多美。

生生不已,复归其根

黄:面向未来30年,您觉得欧亚最大的可能性在哪里?

胡:我觉得,我们站在“欧亚三角形”的结合点——也就是人的真实需求、工程技术可行性、社会与商业可持续上,会有巨大的机会。比如,最近我参加了在西影集团举办的AI&XR电影技术创新大会,未来的电影一定是科技与艺术、商业的完全融合。而欧亚是一所综合性院校,我们有信息工程学院、人居环境学院、数据科学学院、文化传媒学院、艾德艺术设计学院……打破学科边界,站在这个交汇点上,我们会有更多的想象空间和创造力。

图片

10月22日,AI&XR电影技术创新大会上,西安欧亚学院与西影集团签约,双方将持续共建XR联合实验中心和3D实景扫描团队。

另外,资源的整合会更加多元。我们的生均投入已经高于很多地方性公办本科院校了。未来,除了学费,还会有企业为我们提供的服务买单,有校友的捐赠,有更多与企业家合作的机会。我们需要更多的资源、更先进的理念,来促成产业、老师、学生在这个平台上发生更剧烈的化学反应。

所以,欧亚未来依然是一个永远鲜活、永远充满可能性的教育现场。生生不已,是教育的生命力;复归其根,是教育的定力。我们所有的努力,不仅是为了收获这一刻的花开,更是为了迎接下一季的绽放,在教育的“春山里”,成就一片生生不息的森林。

精彩推荐

更多推荐

下拉更多推荐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