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山论见丨校准政绩观的“方向盘”
来源:西部网 2023-06-13 14:50
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群众的口碑是最出色的政绩。然而在调研中,记者发现一些干部由于缺乏对政绩观的正确认识与把握,因个人私利给党和人民的事业带来损失。
作为一名领导干部,树立怎样的政绩观,直接影响到日常的言行举止。如果坚定初心、不忘使命,一心想着自己的责任,必定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群众满意作为标准,在民生方面干出一番实绩。相反,如果只想着自己“出圈”,对自己有利的拼命干,无益的避开干,必定会重视形象工程,做出违背群众意愿的事情来。为此,校准政绩观的“方向盘”,应成为培养领导干部的“必修课”。
要克服急功近利思想。业务从起步、推进,到干出成绩,需要一个周期。一名领导干部要在工作中出特色,也不可能立竿见影,必定要经过数年如一日打拼,积累点滴之功。内心不能只想往上爬,刚到一个岗位,就盯上了更高的位置,必定会为了GDP,干出一些杀鸡取卵的事情来。要转变错误的观念,让人民群众满意,远比让上级满意更重要,只有兼顾二者,才能交出合格答卷。否则,即便短期内能得到上级认可,久而久之“副作用”就会凸显出来。
要戒掉应付交差心理。干工作无论大小事务,都要做到对党忠诚、对自己负责,真心实意交出合格答卷。要弘扬实干精神,把主要精力放在实干上,而不是“嘴上讲起来重要,行动上却不要”,更不能被动应付上级安排,指望“工作不够,痕迹来凑”,切实真刀真枪干事业,用具体的成果说话。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在工作中弄虚作假、蒙混过关,或许能暂时过关,时间久了必定会露出“尾巴”。
要破除推诿甩锅行为。有的干部认为,干多错多、不干不错,不想担责任,更不想做事,成了典型的“甩手掌柜”。一方面,要厘清部门之间、上下级之间的权责关系,明确“边界”范围,防止责任混淆;另一方面,要强化党性教育,持续对干部进行作风建设,强化担当尽责意识,构建形成攻坚克难合力。纪检意味着要加强常态监督,对不担当、不作为干部要零容忍,严肃问责。
作为干部,首先要有党性。只有广大领导干部都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才能确保日常行动不偏离方向,始终行驶在为民服务的轨道上。(冷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