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丰果硕山青人和 70年发展渭南从贫困走向富足

来源:西部网-陕西新闻网 2019-08-20 13:22

b7f78f01c788efefc964c3f55e2d19a3.jpeg

渭南市委书记魏建锋介绍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乡村振兴的渭南实践。

西部网讯(记者 凌旎 贺桐)陕西农业看关中、关中农业看渭南。今天(8月20日)上午,陕西省“奋斗追赶超越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发布会第五场召开,渭南市委书记魏建锋介绍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乡村振兴的渭南实践。

2018年渭南农业总产值达到526.6亿元,是1949年的525倍;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655元,是1978年的97倍;农村贫困人口发生率,由2015年的14.1%降到现在的1.8%,渭南农民的生活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基本小康、正在迈入全面小康的新跨越。

渭南粮食产量占陕西五分之一

多年来,渭南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推动农业由注重数量向提升质量转变。

魏建锋介绍,渭南粮食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770万亩,产量实现“十四连丰”,每年总产稳定在220万吨左右,占到全省粮食总产的五分之一。水果面积达到390万亩,总产量达到 460万吨,产值达到160亿元,其中绿色食品认证果园达到105万亩。白水苹果是金砖厦门会晤全球唯一中标苹果,大荔冬枣成为G20杭州峰会专供水果。

经过11年耕耘,渭南“百万亩设施蔬菜工程”卓有成效。设施蔬菜面积124万亩,占到全省总面积的41%,华州山药、赤水大葱等享誉国内外。在主产区,农民收入的80%来自于蔬菜产业,由此延伸出的现代农业产业、生产、经营体系已成规模,渭南有省级及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87家,省级农产品加工园区3个,国家级休闲农业示范点4个,农民专业合作社6000多个,家庭农场2000多家。

近年来,渭南培育造就了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建立省级实训基地22个,培育认定职业农民7314人,其中高级职业农民180人。把课堂设在产业基地,把科学知识送到田间地头,累计培训农村技能人才3万多名;317名村支部书记领办、创办专业合作社,培养致富带头人4316名,1153名致富带头人走上村党支部书记岗位。

依托农业园区和产业基地,渭南实施“一揽子”创业政策,提供“一条龙”创业服务,鼓励回乡人员创业就业。今年以来,吸引农民工返乡创业2.8万人,创办企业或经济实体2.7万个。

ca009b0dedd487e2cf6268faad61b23b.jpeg

陕西“奋斗追赶超越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发布会第五场。

乡土新风吹来文明生活

渭南开展了“万条家训进万家”活动,从司马迁、杨震、王鼎等渭南先贤的家训故事中传承文化根脉,从革命先辈、英雄人物的家训中传承红色基因,走出了一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小切入、大文章”的新路子。

同时,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开展 “身边好人”、 “十大孝子”等道德模范评选活动, 24人荣登“中国好人榜”。一个又一个“渭南标杆”成为人们学习的榜样,乡村医生刘永生43年矢志从医、一心为民;乡村教师詹小翠坚守深山27年、关爱乡村留守儿童。

为了给村民更有质量、更有获得感的公共服务,渭南开展全域建设美丽乡村,持续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创建省级美丽宜居村197个;20个村入选全国首批“绿色村庄”,数量位居全省第一;清洁村总数占比达到79%,93.5%的行政村生活垃圾、41%的行政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47.9%。

在传统风俗方面,渭南以发挥村规民约作用,红白理事会实现全覆盖,引导群众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大荔全域推行绿色殡葬改革,群众丧事平均花费从3.3万元降到1.5万元,去年全县丧葬事宜节约7000多万元,优秀乡风文化在新时代展现出新魅力、新风采。

精彩推荐

更多推荐

下拉更多推荐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