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秦岭北麓地区人民检察院织密保护网——让秦岭“秀”出生态美
来源:西部法治报 2025-05-22 11:12
“这么多年,没想到还能在秦岭水域看到成群的细鳞鲑鱼苗,其生态与科研价值极高。”5月8日,手持记录本,陕西师范大学从事生态学教学与研究工作的叶新平教授在周至县厚畛子黑河水域旁调研时,难掩兴奋地告诉记者,这种濒危物种对水质、栖息地要求近乎苛刻,它们的回归印证了生态系统的整体修复。
近年来,陕西省秦岭北麓地区人民检察院立足检察职能,将“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的承诺化作守护“中央水塔”的实际行动,他们以“检察蓝”为笔,法治为墨,在“中华祖脉”的画卷上勾勒出浓墨重彩的生态注脚。
推动生态修复惠民生
“以前蚰蜒河熏得人捂鼻子,现在娃娃们能追着蜻蜓跑!”5月8日,72岁的王大爷坐在厚畛子镇黑河旁老槐树下,指着波光粼粼的河面感叹道,检察院推动的河道整治不仅清理了陈年垃圾,还重塑了沿岸生态链。
近年来,秦岭北麓检察院构建“打击、监督、预防、修复”四位一体工作体系:通过“四大检察”协同发力,督促违法者承担生态修复责任,创新“补植复绿”“增殖放流”等执行方式。数据印证成效:五年来累计督促清除违法堆放生活垃圾143万余吨,补植复绿1000余亩,清理污染河道1.72公里,复垦被侵占耕地200余亩,增殖放流61万尾。
这些数字的背后,是一个个具有标杆意义的案例:蚰蜒河黑臭水体案入选最高检2022年度“公益诉讼守护美好生活”典型案例,推动建立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洞渣非法堆放案被列为全省“6·5”生态保护典型案例,促成矿山修复监管常态化;2025年在第十二个世界野生动植物日,秦岭北麓检察院提起公诉的一起非法狩猎案,以巡回法庭的形式在西安市长安区王莽街道小峪口村公开开庭审理,百余名村民、镇村干部现场旁听,村民家门口的“生态法治课堂”为野生植物保护立法提供实践样本。
构建智慧保护新格局
“以前巡山靠双腿,如今靠‘天眼’!”5月12日,秦岭北麓检察院技术部门干警陈晶晶指着大屏上的三维地图介绍。光头山、鹿角梁、冰晶顶,这些本应当为无人区的秦岭核心保护区,曾有着大量人员徒步穿越。2023年6月,检察官发现草链岭秦岭核心保护区生态破坏线索,实地勘查后立即联合陕西省地质局第一测量信息制图院进行空天地一体化测绘建模,绘制了草链岭核心保护区徒步穿越线路图,制发检察建议督促行政机关履职。“确实改善不少,核心保护区的垃圾减少了,以前发现的生火点现在也没有了,人减少了,动物栖息环境也在不断改善。核心保护区山更清、水更绿了。”护林员笑着对检察官说,“司法办案唤醒了群众守护家园的自觉。”
五年间,秦岭北麓检察院顺应信息化发展趋势,在运用科技手段助推办案的同时,积极践行数字检察战略,围绕刑事挂案、耕地破坏、违规倾倒建筑垃圾等多个领域,深入开展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应用,探索出一条“构建、应用、推广、更新”的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工作路径,研发7个监督模型,其中3个获省级以上表彰,通过科技打通秦岭生态保护“最后一公里”。
“数字技术给检察办案带来了直接的辅助作用,这些探索在过去都难以想象。随着科技的进步,检察机关数字检察赋能法律监督提质增效,让我看到了检察监督质的飞跃。”全国人大代表、陕西五环(集团)实业有限责任公司织造车间值车工黄云娜在秦岭北麓检察院调研时高度评价数字赋能检察工作。
凝聚多元保护强磁场
针对秦岭古树名木保护难题,秦岭北麓检察院联合林业部门开展专项行动,建立长效保护机制,排查保护区内古树名木1.2万余株,对“生病”古树精准防护,制止人为损害行为。如今,周至县楼观台千年银杏树下立起二维码标识牌,实现智慧化管护。
在骊山脚下,一场特殊听证会让垃圾围山难题破冰。村民代表、企业负责人、环保专家围坐一堂,检察官用无人机航拍画面展示污染现状,促成政府、企业、村民三方签订生态修复协议。如今的骊山新植侧柏漫山遍野,昔日垃圾场变身生态停车场。陕西省人大代表郝飞飞称赞:“林地整改效果好,检察机关办案体现司法为民。”参加听证会的村民也主动承诺参与生态保护。
“在草链岭生态环境保护整改整治中,各单位协同履职形成了保护合力,从厘清职责、宣传引导、巡护劝返方面做了很多行之有效的工作,尤其是发出的《禁止攀登草链岭的通告》和《全民护秦岭、共筑绿色梦》倡议书,宣传途径多、受众范围广、影响力大,提升了群众保护草链岭生态环境的法治意识和行动自觉。”秦岭北麓检察院检察长高艳华表示,“将持续关注秦岭核心保护区长效保护机制落实情况,希望与各单位同心同向同力共护秦岭生态环境。”
赓续祖脉文明活基因
“秦岭地势险峻,秦蜀古道多数文物得以保存。但据10多年前调查,秦岭北麓现存道路本体遗迹仅210余处,近年来因开发建设,留存可能更少。”文物专家赵静的忧思,成为检察履职的起点。
秦岭北麓检察院与秦岭南麓检察院协同履职,同步立案、联合听证,邀请专家、人大代表参与推动古道保护传承。通过督促补充设立标志碑、界桩,修复损毁文物本体,改善遗址周边环境,建立古道检察保护网。虽然前期办案取得良好效果,但公众对古道遗址的保护意识仍显薄弱。近期,秦岭北麓检察院和蓝田县检察院办案人员又先后走访了蓝关古道峣山山梁段、蓝桥河谷段和流峪河谷段,通过此次寻访进一步掌握了蓝关古道的文物保护现状。
3月27日,秦岭北麓检察院对督促保护秦楚古道之蓝关古道行政公益诉讼案件召开公开听证会,凝聚多方共识,以“诉前建议+跟进监督”筑牢古道安全防线,让沉寂的文物在法治的阳光下重焕生机,让千年文脉在检察守护中续写华章。“保护秦岭古道遗址意义非凡、任重道远,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历史使命。期望通过我们的努力,未来能骄傲地告诉子孙:看!这是刘邦就任汉王时走过的古道。”办案检察官国艳蕊说。(记者 高虎 通讯员 陈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