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智慧农业 昔日撂荒沟 今日稻香鱼肥风光美
来源:陕西农村报 2022-06-30 10:51
城固县龙头镇一名农民正在往稻田里撒鱼饲料。
汉中,气候温和湿润,水资源丰富。近年来,汉中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全市稻渔综合种养总面积82448亩,形成稻鱼、稻虾、稻鳅等12种模式,覆盖全市11个县(区)90个乡镇283个村,规模位居全省第一。
1 昔日撂荒沟 今日稻渔田
洋县黄安镇程河村,2017年整村脱贫,属劳务输出大村,村里留守老人居多,导致全村300余亩撂荒地无人耕种。
6月18日,记者来到程河村易家沟,山间树木葱郁,松涛阵阵。易家沟是自然形成的山沟,沟道旁边新修了产业路。狭长的沟道里,大小不一的田块栽上了秧苗,周边开挖的水渠养上了鲫鱼。
陈中元介绍稻田养鱼情况。
“我们村的撂荒地都处在这样的山沟里,主要分布在易家沟、马沟和庙沟。以前这里杂草丛生,灌木长得比人都高,有的地方连人都进不去。”程河村党支部书记陈中元告诉记者,他们发展稻渔综合种养产业,有效解决了土地撂荒,促进了稳粮保供,壮大了村集体经济。
程河村是洋县县委政法委的帮扶村,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队长任建波说,从今年3月开始,他们积极跑项目,把山沟里的撂荒地从村民手里流转到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修建了产业路,将150亩撂荒地开垦出来,种上了有机黑谷、莲藕和茭白,里面再套养鲫鱼、草鱼、鲤鱼等。
“新开垦出来的土地,村民想种的,我们无偿还给村民,如果不想种,村上就代耕代种,绝对不能撂荒。”陈中元表示,他们将继续争取产业园“U”型渠、产业路硬化等项目建设,扩大稻渔种养规模,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宁强县巴山镇利用龙潭水源,引进经营主体投资360万元,建立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基地4个,由村集体集中连片流转土地315亩,沿何万路建设万米羌南特色产业长廊。
巴山镇稻渔基地种植优质水稻,养殖稻花鱼、黑斑蛙和泥鳅等。预计年收益300余万元,带动农户190余户,户均增收3000元。
“我们也是把山边的撂荒地开垦出来,打造了300多亩连片稻渔综合种养基地。”巴山镇党委书记于剑说,该镇围绕“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农耕传统、保护非遗文化、传承农耕知识、发展稻鱼产业”目标,不断挖掘巴山农耕文化,打造地理标志产品,提高稻渔米附加值,全方位展示巴山稻渔文化、农耕文化、乡愁文化。
2 发展智慧农业 打造数字乡村
在城固县龙头镇,千亩荷塘,荷花娇艳;万亩良田里,禾苗葱郁茁壮。龙头镇有稻田3.2万亩,2018年开始稻渔综合种养,目前已经发展到5086亩,占全县总量的60%,形成稻蟹、稻鳅、稻鳖、稻虾和荷鱼多种模式。
龙头镇六一村采取“企业+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农户”发展模式,建立了“租金+股金+薪金”联结机制,通过“合作社+农户+企业”方式,2021年村集体盈利20万元,实现土地“动起来”,村民、村集体都“富起来”。
今年初,龙头镇打造物联网云平台,在云平台部署种养区、生产环境监控系统、农业生产管理系统,做到对稻、虾、螃蟹、鱼、鸭等物联网数据采集。通过数据分析,该镇为企业提供生产技术指导,实现新品种种养数字化、智能化生产管理,并利用数字系统为企业搭建起监管、灾害预警、对外培训等良好载体。
“龙头镇围绕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智慧农业,打造数字乡村,不断促进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实现产业发展转型升级,又好又快推动乡村振兴。”龙头镇党委书记周茂来说,借助打造“稻渔综合种养特色小镇”,发展乡村旅游,千亩荷塘每年6月至9月游客络绎不绝。游客除了观赏荷花外,还可以在荷塘里垂钓小龙虾,已是夏季游客打卡的网红地。“我们稻渔产业有增收,莲子、莲心茶、荷叶茶等也有增收,从多方面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梁睿介绍土地流转稻虾种养。
洋县洋州街道梁家村地处城乡接合部,距离县城1.5公里,龙城公路(龙泉村—洋县县城)穿村而过,天宁寺河潺潺流淌,景美人和。
2021年6月,梁家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与洋县金睿益农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合作,共建稻虾示范基地,基地规划3年完成500亩。2022年首期投资180万元,流转农户土地206亩,全部种养了水稻和小龙虾。已经建成的稻虾基地,每亩每年1040元流转费全部归土地出让人;基地在建设过程中,用工11人,人均月工资3000元,季节性用工35人,人均工资每天100元至120元,年收入超过5000元;每年提取收益金3.6万元,40%留作产业发展资金,60%用于农户分红。
许小金在稻田里捞虾。
正午,火辣辣的太阳炙烤大地,“金睿益农”理事长许小金从稻田里捞出小龙虾倒进盆里,小龙虾活蹦乱跳,个个肥大壮硕。村党支部书记梁睿随意拿出几只小龙虾说:“我们这里的水质好,养出的虾干净,不愁销路。”
3 稻渔综合种养 农旅融合是方向
汉中市汉台区铺镇刘堡村甘国柱,当过兵,退伍后到江苏电子厂打工时发现,厂子周边到处都是养小龙虾的,他便利用下班或周末,看人家养虾,并学会了稻渔混养技术。
2015年,甘国柱回到家乡集中了4亩水田养虾取得成功。2017年8月,他成立了铺镇国柱种养殖专业合作社,从事稻蟹、稻虾、稻鱼混养。面积从20亩、60亩、100多亩,扩大到现在的320亩。合作社的种虾和虾苗卖到了甘肃陇南、四川广元和汉中周边县(区),带动农户62户,村民直接收益60多万元。
在甘国柱的带领下,合作社又建设了食用菌种植基地,下一步,还要发展民宿。他热心公益,开办陕西省农民田间学校,把自己的所学所悟倾囊传授给村民,带动更多群众发展产业。
汉台区武乡镇刘保明,干工程、开酒店、办民宿,事业风生水起。2016年11月,他成立德胜种养殖专业合作社,从事稻渔综合种养,由最初的50亩发展到现在的610亩,涉及稻鱼、稻虾、荷鱼等多个类别。按照“保底租金+盈余分红+入园务工”方式 ,年均带动周边村民务工160人。
刘保明介绍武乡古镇打造田园研学体验区情况。
刘保明的稻渔基地,依偎在武乡古镇的怀抱,背靠天台山,水清岸绿、鱼翔浅底。引领乡村“旅游+展会+体育活动+民宿+农特产电商”,带动武乡古镇经济发展,实现产业兴旺、助推乡村振兴。
“国家的政策好,除了支持基地建设外,还给我们提供贷款贴息和保险补贴支持,使我们的种养规模不断扩大。”刘保明说,稻渔基地还开展了研学文化,让孩子们深入田间地头,了解稻渔生长全过程,懂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真正含义,从小培养他们节约意识。
如今,汉中稻渔产业吸引了北京、江苏、浙江等地企业考察。2021年以来,吸引8亿元社会资本投资稻渔产业发展。“稻渔险”在城固、汉台、南郑等地落地,成为全省首家稻渔险理赔地市,填补了全省渔业保险空白,其经验被铜川、四川内江等地借鉴。
据统计,全市培养稻渔综合种养经营主体365家。巩固12106户20929人稳定脱贫。2021年,稻渔综合种养产值实现4.63亿元。(记者 姚远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