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陵区:“七治融合”奏响乡村和谐曲
来源:农民日报·中国农网 2021-12-16 10:11
这是一片古老而又神奇的土地,农业始祖后稷在这里“教民稼穑、树艺五谷”,开创了辉煌灿烂的农耕文明。这又是一片示范引领的沃土,首个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从这里诞生,肩负起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国家使命”。
杨陵,作为国家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下辖唯一县级行政区,创新改革的种子深深植根于田野,源源不断的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示范样本。
乡村治,百姓安,则国家稳。乡村治理体系和能力建设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重要课题。2019年12月,杨陵区成功入选国家乡村治理体系建设首批试点单位,成为国家探索乡村善治之路的试验示范田。
两年来,杨陵区始终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基础上,创新构建“政治引领、法治保障、德治教化、自治强基、数治支撑、智治固本、研治促产”的乡村治理新模式,着力打造政治、自治、法治、德治、数治、智治、研治“七治融合”的新型乡村治理“杨陵样本”。
强化“三个体系”,实现“双向提升”
初冬时节,行走在杨陵区的村村落落,干净整洁的人居环境,宽敞明亮的村“两委”阵地,随处可见的无黑无恶创建标语,充满欢声笑语的活动广场,处处洋溢着勃勃生机,绘就了一幅美丽和谐的善治乡村新画卷。
试点开展以来,杨陵区坚持政治引领,高位推进乡村治理工作,成立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乡村治理试点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形成区委统揽全局,职能部门、镇办、村(社区)层层抓落实的责任体系。
乡村治理,核心是“人”。围绕“村干部”和“村民”这两个主体,杨陵区不断完善乡村治理组织体系,建立“积分制”德治评价体系,搭建网格化依法治理体系。通过不断强化“三个体系”建设,实现了“村干部”和“村民”的“双向提升”。
选派第一书记、落实乡村振兴人员、推行基层干部学历制教育……杨陵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完善了乡村治理组织体系,打造了一支有知识、敢创新、能干事的新型农村干部队伍。通过建立乡村治理学堂,打通了教育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在杨陵区五泉镇王上村,104个积分事项将乡村治理进一步分解量化,以“小积分”撬动“大治理”,乡风文明持续好转。放眼整个杨陵区,农村治理“积分制”已成为各村行之有效的手段,群众参与治理的热情空前高涨,累计4万人参与积分管理。
落实基层群众自治权、知情权,凝聚农民对乡村社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是促进乡村治理自治的基础。杨陵区严格落实“三务公开”“四议两公开”“小微权力清单”等制度,做到民事民议、民事民管、民事民办。深化拓展网格化管理工作,将全区细化为404个基础网格,建立四级网格三级管理层级体系,实现了网格事件一门受理、一网协同、实时监控、限时办理。加强事务、财务公开,在全区81个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推行“一网一端两屏”公示公开。
事务、财务公开了,群众发展经济的劲头更足了。两年来,杨陵区“空壳村”清零了,80%以上的村实现了分红,多渠道增加村了集体和农民收入,提高了村级组织自我发展和服务的能力,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充分调动了群众自主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了人人参与治理的良好环境。
理顺“两个关系”,激发乡村治理活力
乡村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试点开展以来,杨陵区抽丝剥茧,理顺乡村产权与治权的关系,将完善乡村治理机制与发展乡村产业、推进扫黑除恶治乱、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塑造文明乡风等有机结合,通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无黑无恶示范区创建活动,促进了农村新型集体经济发展,多元化解决农村矛盾纠纷,激发了乡村发展活力。
在杨陵,提起揉谷镇田西村,早已名声在外。近年来,田西村先后成立了7家平台公司,将创意农业、休闲农业、科普教育融为一体,实现了村集体经济跨越式发展。
“让老百姓参与集体经济发展也是乡村治理的重要方面。”据田西村党支部书记田小雄介绍,通过不断提升乡村治理能力,有效促进了集体经济发展,2021年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60万元以上,向村民发放土地分红93万元,务工工资130万元,解决了100余人就业。
“推进乡村振兴,农村也要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田小雄告诉记者“这两年,很多客商慕名到村上来投资,这主要得益于田西村形成的文明的村风、淳朴的民风。”
近年来,杨陵区不断创新德治工作方法,把“德耀农城”作为“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建设的生动实践,扎实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实现文明实践站、所乡村全覆盖,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常态化开展。
目前,杨陵区乡村学堂已经建成试点76个,建成328人的师资队伍和8大类课程菜单,有针对性开展学习教育培训活动,全面提高群众思想道德素质,为乡村德治奠定坚实基础,累计开展学习培训活动500余场次。
法治建设是乡村治理的重点。杨陵区坚持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和无黑无恶创建活动两线作战,通过创新方式推进农村智慧普法,织就“网格化”服务体系,探索建立一批长效工作机制,集中解决一批群众“忧怨烦”心事。目前,5个镇(街道)、72个村(社区)达到无黑无恶创建标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持续增强。
创新“三个治理”,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
在政治、自治、法治、德治传统乡村治理方式基础上,杨陵区不断培育多元共治模式,创新“数治、智治、研治”,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
在后疫情时代,加快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是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数字治理将成为乡村治理体系的生力军。
杨陵区按照全国数字乡村试点要求,用实用好“数字治理”手段,将“乡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数字乡村综合服务中心建设、数字农业示范园区建设、镇村数据信息管理平台建设、乡村数字治理系统建设和乡村信息(电商)服务站建设”作为“数字乡村”主要建设任务,不断提高农村治理信息化程度。
不仅如此,杨陵区深入领会智慧治理是技术与政府相结合的治理内涵,将“治理”理念应用于“互联网+”时代中,突破了单纯科技层面的创新,将技术融入社会治理过程中,实现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互联化深度融合的“智治”,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服务的需求。
在智慧治理平台上,杨陵区结合村级重大事项“四议两公开”制度,设立“民主协商”等版块,全面、及时地公开村情民事。“随手拍”“村民信箱”等在村情民意的沟通和掌握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智慧治理平台为广大村民更方便了解乡村变化、更快捷参与乡村社会治理、更愿意参与乡村社会治理提供了便利、创造了条件。
杨陵区还深入推进与区内两所高校科研单位建立“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深度融合”合作机制,推动“区校共建”深度融合,把杨陵建成两所大学的“试验田”,培育发展“科技+农户”“科技+合作社”“科技+产业链”等新型融合体,努力助推科技成果转化与运用。目前,杨陵区80%以上合作社与两校专家建立了结对帮扶关系,培育了一批农村实用人才。
通过创新“研治”,一大批科技成果落地杨陵大地,现代育种育苗产业链蓬勃发展,成为群众的致富“引擎”。目前,完成了100多个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深入推广设施农业“3+2”技术;新技术和优质品种累计推广面积5000多亩,产品价值提升30%以上,辐射带动杨陵及周边县区产业化发展水平。
“杨陵区通过探索‘七治融合’试点,形成了跨部门、跨层级、跨领域、全覆盖的综合治理体系,进一步推进了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杨陵区农业农村局(科技局)局长刘荣国说:“杨陵区将在发展中不断总结新经验,丰富内涵,打造出乡村治理体系的‘杨陵模式’。”
记者 胡明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