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延安:衔接资金项目 助力草莓特色产业发展成效显著

来源:延安市宝塔区融媒体中心 2022-11-14 14:38

“我承包了4座大棚有8亩多,现在种的是草莓,再过一个多月,草莓就熟了,4座棚预计能收入近40万元。”家住延安市宝塔区河庄坪镇赵家岸村的村民薛永强站在坡上,指着一整片的透明塑料弓棚,信心十足地对记者说:“我想都不敢想自己能有4座大棚这样的产业,今年政府给我们村投资修建了24座大棚,我通过承包方式,又给别人租出去两座,家里还有租金收入,比在外面打工强多了,加上我们村是乡村旅游示范村,一年的四季景色各有特色,游客不断,像生活在画里一样。”

衔接资金项目的使用给他家生活带来的变化,让薛永强对现如今的生活连声称赞,这得益于延安市宝塔区积极实践,探索出了 “一注、三动、五提升”的资金管理使用办法,切口小、内容实,实现了资金项目与乡村产业、文化、生态等发展有机对接,确保项目持续发挥效益、长期良性运行。

因地制宜谋划特色产业

“村无产不兴,民无业不富”。没有长期稳定的产业,就是落实再多的帮扶政策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赵家岸村的发展问题。为此,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班子通过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反复征求群众意见建议,组织外出参观学习先进经验等做法,最终确定要借助河庄坪镇发展“民宿+乡村旅游”的有利契机,因地制宜,走发展特色产业、壮大集体经济的路子。选择发展草莓特色产业就是看中了草莓品牌效应好、种植经营风险较小、经济效益好等这些有利条件。

衔接资金项目支持有力

自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以来,宝塔区持续加大产业帮扶力度,制定出台《宝塔区现代农业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奖补办法》,作为“三大”主导产业,设施蔬菜大棚建设是区委、区政府确定的乡村产业振兴重点支持项目,主要建设内容为新建高标准顶全钢架日光温室44座,面积170多亩,其中河庄坪赵家岸24座80亩,同时配套实施工作房、自动卷帘机、保温棉被、自动放风系统、水肥一体化、生产路、排水渠、蓄水池、电力等基础设施,招标总投资1582万元,全部申请各级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解决。按照设施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奖补办法,新建一座标准日光温室补助金额从原来的10000元提高到了30000元,新建一座标准大弓棚补助3000元,对新发展食用菌、新建育苗基地、蔬菜精深加工、防灾减灾等方面都给予政策资金支持。

赵家岸村通过建设“一中心四片区”(一中心既高标准建设赵家岸村党群服务中心,“四片区”,既布局生态苗木花卉区、大棚果蔬采摘区、休闲趣味垂钓区和农耕文化体验区等四个产业区域),实现了“一产提质增效、二产转型升级、三产带动一产、产业融合发展”,三产融合为产业发展指明新方向。

坚持产业与集体经济融合发展

发展帮扶产业,重在群众受益,难在持续稳定。赵家岸村积极探索并推进大棚产业和村集体经济协调发展,按照“村集体+合作社+村民+群众”的发展模式,用科技赋能为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将村民自愿流转土地与村集体的农机设备、育苗大棚等集体资产统一入股到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生产经营,这样既放活了土地经营权、盘活了集体资产,还带动了小农户发展、释放了外出劳动力,探索出了“产业+就业+分红”的发展路子,实现了村集体增收61.2万元,为村民提供就业岗位30多个,人均纯收入从2018年的9200元提高到2021年的18500元。

精彩推荐

更多推荐

下拉更多推荐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