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

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会长李浩聊唐诗:唐诗,对陕西人而言是乡土文化

来源:西安新闻网 2022-04-27 20:27

faf05b0a608de9e81ef8603f028499fa.jpeg

“千年一城韵,半部《全唐诗》”西安唐诗总动员大型城市文化公益活动启动后,西安这座城,仿佛又回到了长安。唐代长安城,因诗歌而更加闻名;今人在古城西安,感受唐诗的余韵,寻访唐诗中的街巷,又有别样的情怀萦绕心头?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会长、西北大学文学院教授李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个设计非常好,把我们西安用跨越时空的两个导语连接起来,也彰显了西安这座古城的文化独特性。”

站在专业学者的角度,李浩给予了几点建议。他说,2019年10月31日,“世界城市日”到来之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66座城市加入全球“创意城市网络”,其中南京入选“文学之都”,成为中国第一个获此称号的城市,“从这个角度来说,西安也应该行动起来,因为无论是‘诗歌之城’‘书法之城’还是‘唐诗之城’,西安都有资格竞争。诗歌自然不用说,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到唐诗的闪耀光华,有无数诗歌诞生在我们脚下这片神奇的土地上。而颜真卿、柳公权的书法作品,还有保留在碑林博物馆的无数传世名碑,无疑都是我们这座城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而唐诗作为诗歌的一个分支,诚如这次活动‘千年一城韵,半部《全唐诗》’,有半部《全唐诗》都和长安相关,‘唐诗之城’也是相称的。”

谈到近些年非常火爆的“浙东唐诗之路”现象,李浩有些感慨。“浙东唐诗之路”是继丝绸之路、茶马古道之后的又一条文化古道,已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个专用名词。浙东唐诗之路,以萧山—柯桥—越城—上虞—嵊州—新昌—天台—仙居(临海)为主体,历史遗存和人文典故众多,留下1500多首唐诗,结果被打造成一条自钱塘江经绍兴,而后经浙东运河、曹娥江至剡溪再达新昌,直至台州天台及温州的诗意之路。这条路让唐诗“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成为了黄金旅游带,研究专家也因此申报了不少项目课题,陆续出了很多研究成果。李浩表示,“西安也有这样优秀的文化资源,兄弟省市做得风风火火,一方面给我们带来了一定的危机感,另一方面,也给西安以启发。如何盘活我们的文化资源,是值得很多人思考的问题。”

“唐诗,对其他人来说,是经典文化;但对陕西来说,是乡土文化。很多重要的诗人,都曾在长安生活,西安很多的街巷,都有唐诗的典故。所以唐诗对西安的中小学生来说,就是一本乡土教材。所以我们更要做好唐诗的普及工作。”李浩直言,目前来说,古代文学研究最优秀的学者并不都在陕西,“陕西有部分优秀的研究学者,但数量还是不够,我们急需培养一大批拔尖的中青年研究队伍。毕竟,《史记》《汉书》还有唐代广袤优秀的诗歌,都和陕西有着很深的渊源。”

此外,李浩指出,唐诗在唐代就走向了世界,比如当时的日本,今日还有很多日本优秀的汉学家在研究唐诗,“所以我们目前,不仅要把我们的研究成果翻译出来,让更多外国人了解唐诗;同时,也要把外国优秀汉学家对唐诗等的研究成果翻译成中文,让国内的学者也了解国外学者的研究。不能否认的一个现实是,我们现在懂外语的研究水平不行,学问好的外语水平又不行。所以,这将是一项艰难而持久的工作。”

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这也是李浩推崇和鼓励的,表示要尽力促进唐诗的书写、绘画、工艺雕塑和影视化改编。他以《大宋宫词》和《清平乐》为例,认为这样雅俗共赏,还能进一步传播传统文化的优秀作品,值得推广,“唐代可以做的东西更多,我们将其做成文化精品,而不是粗制滥造,这样也会让更多的人了解唐诗和诞生唐诗的唐代社会。”多年前,陈凯歌拍摄的《妖猫传》虽然评价不一,但让更多人了解了白居易和他那首著名的“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对此,李浩表示学者要鼓励和肯定这种再创造,“也许和历史有所出入,但这是历史和作品的艺术再现,只要创作者能完成艺术逻辑自洽,而普通观众、听众、读者也喜欢,这也未尝不可。”

“唐诗是构成西安文化的珍珠,当碎珠散玉串联起来,那就是一串串珠链,这是西安的瑰宝,更是中华民族的瑰宝。”采访结束的时候,李浩推荐了李世民《帝京篇十首》(其一)、卢照邻《长安古意》、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维《终南山》、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李白《长相思三首》(其一)、杜甫《春望》、白居易《杜陵叟》、韩翃《寒食》、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三首》、李商隐《登乐游原》、韦庄《秦妇吟》等自己最喜欢的唐诗。

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张静

精彩推荐

更多推荐

下拉更多推荐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