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大印迹 弦歌七秩
来源:西安新闻网 2021-04-18 18:11
浩瀚苍宇,大地为纸。
阡陌交通,路桥为笔。
广厦万千,屋舍为词。
这是一所将论文书写在大地上的大学:长安大学。
交通运输、国土资源、城乡建设,构建其学科建设的三大板块,
每个板块都倾力于国家基础建设,情系国计民生。
七十年,栉风沐雨。沐浴着新中国成立的晨光,大学初创。
七十年,砥砺前行。伴随着共和国改革的春风,成长壮大。
千年古都,大道通衢,是长安都城的恢宏与气度。
春华秋实,桃李芬芳,是长安大学的传承与奉献。
学府:弘毅明德 国铸重器
巍巍宝塔山,滚滚延河水,与宝塔山下的延河大桥,交相辉映,构成革命圣地延安的重要标志和象征。
延河大桥,这座三孔石拱桥,雄伟壮观,因为选址得当,工程坚固,自1959年5月建成通车,60年了,至今仍是延安城内的交通要道。
主持设计延河大桥的周楫教授,是西安公路学院(长安大学前身之一)副院长、教授。对于长安大学而言,延河大桥是典范,亦是楷模,是后学者的榜样,更是追随者的动力。
新中国成立伊始,百业待兴,交通先行,百年大计,教育为本。1951年,西安公路学院初创,紧随其后创立的西安地质学院与西北建筑工程学院的雏形,此三所院校皆是长安大学的前身。
自成立日始,长安大学便与国家命运同频共振,紧随共和国的建设步伐,勘探修筑,铺路架桥,建楼盖房,在共和国的大地上,铭刻下长大印迹。
世纪之交,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与高等教育改革的巨大浪潮,将西安城里三所相互毗邻的大学浇铸在一起,打造国之重器。这三所院校是:
原西安公路交通大学,被誉为中国公路交通行业的“黄埔军校”。在道路桥梁、车辆工程、交通运输工程、交通信息等学科领域具备突出优势,曾被称为“亚州唯一”。
原西安工程学院,以矿业资源勘查、工程地址、水文地质、地球物理、大地测绘为专业特色,系当时全国五大地质院校之一。
原西北建筑工程学院,以建筑工程、建筑学、城市规划等为专业特色,是全国仅有的几所建筑工程类院校之一。
三江汇流,强强联手,2000年4月18日,长安大学合并组建而成。这是凝聚,是交融,更是奋进。
作为国家教育部直属大学、国家首批“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长安大学是国家教育部、交通运输部、自然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陕西省人民政府“四部一省”共建大学。
弘毅、明德、笃学、创新。长安大学师生秉承此校训。自强不息,求真发奋,团结奋进,追求卓越,锻造着长大精神。
弦歌七秩,行稳致远,在中华民族复兴的征途上,长安大学抒写着华彩篇章。
师者:身正为范 传道授业
眺远终南,怅望古今。长安大学南校区毗邻大雁塔。雁塔题名,曲池流觞,是古时文人雅事。对照历史地理图册,长安大学校区在唐代是永宁坊、升平坊、靖安坊等,唐代大文豪韩愈居住于此,“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以《师说》解读“何为师者”。千余年后,在同一块土地上,长安大学的师者,身体力行,诠释“何为师者”,那就是: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他们以学识、修养、生命,以一个个闪亮的名字,擦亮这警句格言。
胡长顺,对于长安大学师生来说,这是一个悲壮的名字。这位出生于陕西扶风的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致力于青藏高原冻土地区公路修筑技术的世界性难题研究,曾先后11次奔赴青藏线实地考察。2008年,“多年冻土青藏公路建设和养护技术”获得国家科学进步一等奖。在国家颁发的科学证书上,写着胡长顺的名字,这项技术的关键科研项目是其负责主持的。
只是胡长顺永远也无法亲手接过这张证书。2003年8月13日,他在青藏高原开展科学考察时,不幸因公殉职,年仅48岁。2008年,长安大学公路学院设立“胡长顺奖学金”。这是缅怀,也是传承。
站在长安大学教学楼上,秦岭可见。投资32亿元、亚州第一长公路隧道的秦岭终南山隧道,创造世界高速公路建设史上的多项奇迹,长安大学承担的通风项目是特长隧道运营中最为关键的技术难点,其研究成果荣获201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喜欢柳青《创业史》的长安大学彭建兵院士,带领学术团队,围绕西安地裂缝持续研究了20余年,查明并揭示西安地裂缝的时空分布规律与成因之谜。其主持完成的“西安地裂缝成因与减灾关键技术”项目,获得了2012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在国际上率先解决了地铁工程的地裂缝防治技术难题,为西安地铁工程建设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古都长安以历史底蕴,护佑滋养着长安大学,同时,长安大学也以其科技创新实力,深情回馈着千年古都长安。
长安大学有数十支团队常年在国家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工程中开展科学研究,进行工程应用。“十三五”期间,学校完成国家级科研项目及课题620余项,年度科研经费突破8.9亿元,年度授权专利1300余项。近年来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22项,这是长大实力,也是长大力量。
学子:笃学尚行 印刻大地
笃学,是长安大学校训之一,语出《论语》。笃学,是治学理念,亦是务实态度。七十年桃李芬芳,三十万学子笃学尚行。
港珠澳大桥总工程师苏权科、杭州湾跨海大桥总工程师吕忠达、胶州湾跨海大桥总工程师邵新鹏,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总工程师郭雁池,2020年珠峰高程测量现场总指挥李国鹏均毕业于长安大学。
2018年通车的港珠澳大桥,是世界跨度最长、施工难度最大、体系最庞杂的工程体系。2019年启用的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总投资799.8亿元,工程建设难度世界少有。2020年通车的沪苏通长江大桥是目前世界上最大跨径的公铁两用斜拉桥,在桥梁史上创下多个世界之最。在这些国家重点工程的现场,总能找到长大学子的身影。
当年,国歌《义勇军进行曲》词作者、著名剧作家田汉以诗赠送西安公路学院彭树德先生:“西北西南创造多,先生足迹遍山河,何年全国成周道,处处人吟大路歌。”而今,其预言成为现实写照,有路就有桥,有桥就有长大人。
清风拂渭水,明月满长安。印在长安大学录取通知书上的诗句,清新隽永,带给每位初遇长安的莘莘学子的诗意感受。
对于长安大学2017级城乡规划专业学生杨朝寓来说,成为长大学生,多了层生命体验。他参加的“生命之光计划——造血干细胞血样采集与宣传大型公益项目”,让他成为陕西省一位“00后”造血干细胞捐赠者。长安大学累计为中华骨髓库陕西分库提供了1万余份有效血样,成功捐献人数居全国高校首位。
与专业设置相关,长安大学不出明星,也少有富豪。服务国家基础建设,身为长大人,要吃得了苦,耐得了寂寞,还要有家国情怀,造福民生。滋兰树蕙,立德树人。长大,是长安之大学,也是成长之大学,在校的本硕博36000多人,菁菁校园,莘莘学子,朝气蓬勃。终南山下,渭水之滨,将留下其青春的印记,将来等他们奔赴各地,学以致用,在共和国的大地上,发轫奋进,镌刻上自己的印痕。
那一刻,他们定会想起校园朗月,教室灯光。因为,早在千年以前,唐代诗人李白便有言在先:长相思,在长安。对于长大学子而言:忆长安,在长大。因为,青春在此,记忆在此,成长在此,成功亦源于此。
在这样时刻,学子们定方会意识到,长大,是烙刻在自己生命中的痕迹。弦歌七秩,是曲调优雅,是歌声清脆,是从生命中迸发的青春旋律,这会令学子们更加努力,更加奋进。
正因为三十万学子的努力奋进,人们也渐渐会意识到这所学校的价值,这所与共和国一起长大的高等学府存在的意义。就像走在大路上的人们,在和煦春日,感知着大路的长远,感知着大地的坚实,也感知着生命在与大地一起长大。
(文/图 贾妍 撰印/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