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

青年学者萧易十年考古之旅汇集一书《寻蜀记》呈现史书外的四川

来源:西安新闻网 2021-03-11 17:29

今年以来,“西安咸阳机场扩建时发现了3500余座古墓”、“西安地铁8号线发现古墓1356座”、“四川盐亭发现三星堆文化时期大型聚落遗址”等新闻接连登上热搜,公众对于考古的关注热度持续不减。而日前,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的青年学者萧易新著《寻蜀记:从考古看四川》,以考古现场作为历史写作的切口,一经上市便受到了广大读者的追捧,有读者评论道:“很难得看到这样一本包含四川代表性考古发掘、从微观剖面解读蜀地历史的读本,现下已经把它当成寻访蜀地的指南了。”

作者在书中选择了四川近年来具有代表性的考古发掘以及荒野田畴的遗址,时间跨度从新石器时代到清代,集结19篇文章,汇成《寻蜀记:从考古看四川》。这之中,不仅有耳熟能详的三星堆、金沙遗址,也有诸多难得一见的现场见证(如蒲江船棺、江口沉银),还有大量文物出土和遗址留存(如汉阙、龙桥群)。

书中的考古发掘大多是萧易参与的,而那些荒野中的遗址,也是他一步步踏访、整理的。《中国国家地理》主编单之蔷认为,萧易在该书的写作上独辟蹊径,将目光投向蜀地古代遗迹,访古城,探古墓,寻遗迹,用行走丈量土地,用所见阐述历史,萧易是在用这本书帮我们寻找一个已经渐行渐远的蜀地那些人和事。

萧易认为,我们熟悉的历史,往往是通史的书写方式,有许多历史细节未进入史学家的视野,自然也就鲜为人知了。但近年来为数众多的考古发掘,让我们得以有机会管窥更多历史的细节。在《寻蜀记》中,萧易试图从微观的剖面来解读蜀地历史——它的主角,大多是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它的故事,来源于某些被史书遗忘的片段。

萧易在书中将四千余年的四川历史作了有序梳理,通过生动的考古发掘,具体而微地讲述历朝历代的故事。那些原本不见于史料记载的人物,在他笔下变得鲜活,同时也勾勒出了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和人物命运浮沉:壁画墓中,描绘着荆氏家族的迁蜀史;金银器窖藏,淹没了董姓人家避难的流亡之路;钓鱼城遗址,蒙哥折戟,还原金庸《神雕侠侣》大战襄阳城的故事原型;江口沉银遗址,张献忠江底埋藏财富的背后,是一出出悲剧……现场空间和历史时空的交织,身临其境,见证着裹挟历史洪流下细节深处的巴蜀历史。

在该书叙述中,作者涵泳于西蜀历史长河,将自己“投射”到历史里去,既触摸到其中的暗砺,亦打捞出其里的亮润,在历史的幽绿与光白转换间,发挥了适度的“想象”,补上了史料残缺与不连贯性,让历史想象建立在考古实物与文献史料比对之上而得出合理的推论,并由此洗磨前朝旧事,让西蜀历史在当下的文化幕布上放映出绵密的微观画面,绽放出理解的温情花朵。

正如四川大学博物馆科创中心主任张苹评价的那样,萧易深厚的文史功底、娓娓道来的灵动笔法,配以遗址发掘现场和出土文物的珍贵图片,将枯燥坚硬的考古材料润化开来,带给读者的不仅是文史干货条陈缕析的悠长滋味,更有古代生活场景栩栩如生的再现。

据了解,书中所收录的300余幅高清配图均为《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摄影团队拍摄,用影像还原了众多考古现场和出土文物的样貌,同时还配以文物线描图若干幅,生动展现了文物之美。书中精心设计了两幅“古墓内景”大拉页,书后还附上了一份“出土文物在哪里”的导览示意,将书中提及的出土文物现在所藏位置进行了详细的罗列,让读者们可以寻古迹、看考古、赏文物、知巴蜀。(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职茵)

精彩推荐

更多推荐

下拉更多推荐

应用推荐